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皮影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爱看皮影戏不管是本戏还是折子戏,都能原原本本从头看到尾,而且年龄越大越喜爱。剧情到高潮的时候他们也和年轻时候一样,激情叫好。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观众,忘情的唱出了声。平时在家里更是哼唧着皮影戏唱段。如今儿孙满堂,生活富足了,没什么牵挂的,唯一的爱好和乐事就是饭后两袋烟,吼一段子秦腔戏。

现在家里有了宽银幕的液晶电视,大人小孩都围着电视看各种娱乐节目。皮影戏越来越少了,几乎无人愿意再挑皮影戏的重担了。因此当老人们知道现在啥地方还有有皮影戏不管是六七十岁还是八九十岁,都三五成群,黑灯瞎火,步行两三里相跟着去看戏。老人为什么如此钟爱皮影戏呢?

华县一个八九十岁老大爷有用一句顺口溜来描述他们过去单调的生活:“种地靠牛哩,点灯靠油哩,娱乐热炕头哩”。啥娱乐活动都没有,能看上皮影戏已经是很不错了,你不爱皮影还能爱啥吗?”

长安县一个六七十岁老太太告诉我,她年轻时已经有了秦腔剧团,可是剧团很少下乡,一年也到不了几次。但是,皮影戏班却能随叫随到,谁家老人过世,孩子结婚、过满月,盖房、生牛犊等,都会请来皮影戏班子热闹,啥时候都能看,看的多了自然也就爱了。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看皮影戏理所应当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可是还有很多人,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他们也对皮影戏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说周恩来总理对咱们陕西的皮影戏百听不厌,他多次欣赏皮影戏演出后深有感触的指出,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诞生于华山脚下,华山、中华,都有“华字”,干脆皮影戏就叫“华剧”吧,从此,皮影戏又称华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皮影戏赴德国演出前,先进行审核性演出。当时参加审核的中国驻西欧文化参赞白尚仁先生看完皮影戏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演出人员,激动地说:“你们的戏太厉害了,我整整一夜无法入睡,婉转动听的碗碗腔音乐来自天籁,回味不绝。中国农村竟然会有这么动听美妙的戏曲音乐!”
皮影戏这么好看又动听,老年人咋能不喜爱呢!不过,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粹,皮影戏的影响力还远远不止这些。

皮影戏曾经有一个辉煌的过去,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

唐、宋、元、明、清时期,皮影戏还被引进到军队之中,在每个部队中都成立有皮影戏团,相当于今天的部队文工团。随着部队的流动性,皮影戏演唱形式也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与各地的文化特点相结合,从而演化成全国各地不同特色的地方皮影戏剧种。13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西方。

在现代娱乐方式出现之前很多年,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热衷于皮影戏。看皮影戏,听皮影戏,唱皮影戏,议论皮影戏,研究皮影戏。皮影戏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与爱好。过去热衷皮影戏的人如今都已经老了,他们还保持着原来看皮影戏的传统习惯,所以出现了“老人都把皮影爱”这个现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皮影戏也走向了衰亡,这实际上是一个新老文化交替的过程,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信息文化交替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关注皮影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皮影戏作为中华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留在人们最美好的记忆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