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先驱者的观念,皮影戏,都是借由丝绸之路来到欧洲,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本身也是由中国人开辟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1833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乔治霍纳尔发明了西洋镜旋转装置-生命之轮-它由快速连续的静态画面产生运动错觉。但中国发明家已经在约公元180年想出由旋转带动画面变化的管状透镜“万花筒”,从而拉开了幻想世界的帷幕。在西方世界,人们是在此基础上把力学原理融入进去,并应用拍摄技术从而开启了电影制作的大门。
皮影戏可以说和皮影的发明一样古老,民间故事、寓言和传说流行于任何文化和时期的皮影戏屏幕上。
皮影一开始是用纸板做的,然后用驴皮或者牛皮。所以他们的中文名字是皮影,意思是遮蔽物的阴影。皮影戏流行于唐宋时期。在康熙年间,这项民间艺术达到顶峰,平均每个王府里就有八个高薪皮影戏者。满族统治中国以来积极传播皮影戏,他们以此来掩盖自身因为语言障碍而没法欣赏当地娱乐的事实。1796年到1800年,政府禁止皮影戏的公开演出以此来抑制蔓延的农民起义。直到1821年,皮影戏才重新焕发生机。
皮影角色可以是动物、英雄或者小丑。他们可以展示繁复地包括乐队和背景设置,也可以简洁地只用一两个道具讲故事。皮影可以用线、棒、竹竿或者动物角来移动,他们可小比手掌或者大过实物。演出的舞台是一块白布,角色的影子投射到这上面。在过去的皮影戏里,投影用的是一根蜡烛或者一盏油灯投下的柔和金黄的朦胧光线。皮影和剪纸看起来相似,但皮影的关节是用螺纹连接的,这样他们可以自由活动。皮影戏的布景是基本、简单近乎原始的,是幽默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青睐。
被冠以五人组的绰号,传统的皮影戏由五个人组成,一个操纵皮影,一个吹号、吹唢呐、弹月琴,一个拉板胡,一个负责打击乐,一个唱歌。唱歌的人不仅负责剧中所有角色的唱词,还要演奏乐器。
1910年,在大洋彼岸的德国,一个继承了父亲摄影天资的资深摄影师,Friedrich Konrad Guido Seeber(1879年-1940),创造了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动画。时长 3 分钟的动画短片《火柴棍艺术家》, Seeber在一个小笔记本绘制了片子的分镜,将其中每一个镜头所展现的方式和形状用视觉语言表现出来,片子展现了火柴棍如何变成了风车,最终又被火焰吞噬了的过程。
几年以后, Seeber这个早期德国电影技术专家,成为了一个新的视觉表现领域的佼佼者,他与演员保罗·韦格纳 (1874年-1948)合作,完成了著名的影片《泥人哥连》。在德国,对韦氏默片的浪漫风格与童话故事的喜爱,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帮助其塑造了德国羽翼未丰的电影产业的形态。韦格纳也是早期提倡“电影合成中运用镜头特效和动画是为了提高电影的艺术性而非追求新奇或制作噱头”的观念的艺术家之一。
在1915年的复活节的周日,韦格纳在柏林的声乐艺术学校所举行的一次演讲中,预见性地描述了他梦想中的动画电影的图景,这就是1940年迪斯尼试图去完成的韦格纳的作品“幻想曲”:“镜头中突然出现了一条直线、然后是曲线,他们变换着形态。从其中生出面来,随后线条消失了。对我来说,这样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无法小觑。但这种情节,总被作为间奏曲来处理,没有人想过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我认为这个片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以音乐为基础,画面要配合音调、 节奏的变化而运动。这些多变的平面,部分是以写实地自然模式运动展开的,但部分应以超写实地方式来变换。想象一下画家[Arnold] B?cklin’s 描绘的有仙女出没的大海题材的作品。并想象艺术家们在数以百计地去重新绘制这个作品,但每次做出一点小的位移变化,再把所有的重新绘制的副本连续播放,其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动作。突然间,我们眼前的一个纯粹幻想的世界活起来了。这种效果还可以用专门制作的小模型,例如牵线木偶等技术来实现。我们进入了一个幻想世界,就如同走进了魔法森林。我称这个涉足的领域为纯动力学 — — 或视觉诗歌。这个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开启通向美丽新世界的大门。它将成为每种艺术的终极目标,影院也因此获得自治的美学领域。电影可以成为一种视觉体验艺术,一个伟大的交响幻想曲!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实现。并且,我坚信,正如取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后人会感激并尊重我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
(罗尔夫·杰森,Der Trickfilm - 德国特效研究:25号,河畔市,加利福尼亚州,1986年2月)
在听众席里,有一个年仅15岁的韦格纳的年轻崇拜者洛特·雷妮格 (1899-1981),她决心要把韦格纳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作为一个女性莎士比亚迷,她建立了一个表演经典剧目的戏剧院。韦格纳意识到洛特·雷妮格可以将剧场里男女演员的特征姿态做出剪影,并且做出老鼠的动画模型,这些都为他 1918年电影版本的 《哈默林的魔笛手》埋下了伏笔。
一年以后,韦格纳把洛特·雷妮格介绍给一个做实验电影的工作室,在那里,她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剪影动画电影—《爱情的点缀》,而这种动画的表演方式,在中国的公元 1000 年的时期就以皮影响的方式存在了。
(洛特·雷妮格,《剪影剧院和剪影动画》,伦敦: B.T. Batsford, 1970,第82—84页)
1923年,洛特·雷妮格得到一个科隆银行家路易·哈根的支持,他给她提供了一间专门建在他波茨坦豪宅的车库上面的工作室。洛特·雷妮格和六个合作者,包括沃尔特·鲁特曼(负责背景设计),贝特霍尔德·巴特驰和卡尔·科赫(两人于1921年结婚)。洛特·雷妮格开始创作她一生中最恢弘的作品,动画故事篇“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
故事是由《一千零一夜》几个故事结合中国元素改编而成,其中的一幕是在中国的皇宫里发生的(参照了亚洲皮影戏的制作)。故事讲述了阿赫迈德王子与邪恶的巫师以及瓦克瓦克岛上的神秘王国里的恶魔们斗争的故事,于1926年在柏林凯莱宫首映。
这类电影的技术非常简单。因为有了卡通片的先例,剪影电影是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拍摄而完成的。但和卡通片不同的是,它是用木偶的剪影来制作的。这些牵线木偶是用剪切出来的黑色纸板和薄铅制作的,每一个关节用金属铰链和其他部分连接起来。研究自然运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这些做好的了角色,才可以像真正的男人、妇女或是动物那样自然地运动起来。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角色的背景是从透明的纸层里剪切出来的,并且从设计角度,保证了整个画面的统一风格。
(洛特·雷妮格、 视线 & 声音 1936年)
鲁迪·克莱姆,一个对皮影戏感兴趣的动画家,和洛特·雷妮格一起为朱利斯·平斯克威尔工作,他是发掘动画在广告方面巨大潜能的第一人。1929年,克莱姆为平斯克威尔制作了德国第一部有声卡通片—《中国的夜莺》(中国的南丁格尔),再次向中国文化致敬,改编自安徒生童话。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