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先驱者的观念,皮影戏,都是借由丝绸之路来到欧洲,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本身也是由中国人开辟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1833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乔治霍纳尔发明了西洋镜旋转装置-生命之轮-它由快速连续的静态画面产生运动错觉。但中国发明家已经在约公元180年想出由旋转带动画面变化的管状透镜“万花筒”,从而拉开了幻想世界的帷幕。在西方世界,人们是在此基础上把力学原理融入进去,并应用拍摄技术从而开启了电影制作的大门。
皮影戏可以说和皮影的发明一样古老,民间故事、寓言和传说流行于任何文化和时期的皮影戏屏幕上。
皮影一开始是用纸板做的,然后用驴皮或者牛皮。所以他们的中文名字是皮影,意思是遮蔽物的阴影。皮影戏流行于唐宋时期。在康熙年间,这项民间艺术达到顶峰,平均每个王府里就有八个高薪皮影戏者。满族统治中国以来积极传播皮影戏,他们以此来掩盖自身因为语言障碍而没法欣赏当地娱乐的事实。1796年到1800年,政府禁止皮影戏的公开演出以此来抑制蔓延的农民起义。直到1821年,皮影戏才重新焕发生机。
皮影角色可以是动物、英雄或者小丑。他们可以展示繁复地包括乐队和背景设置,也可以简洁地只用一两个道具讲故事。皮影可以用线、棒、竹竿或者动物角来移动,他们可小比手掌或者大过实物。演出的舞台是一块白布,角色的影子投射到这上面。在过去的皮影戏里,投影用的是一根蜡烛或者一盏油灯投下的柔和金黄的朦胧光线。皮影和剪纸看起来相似,但皮影的关节是用螺纹连接的,这样他们可以自由活动。皮影戏的布景是基本、简单近乎原始的,是幽默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青睐。
被冠以五人组的绰号,传统的皮影戏由五个人组成,一个操纵皮影,一个吹号、吹唢呐、弹月琴,一个拉板胡,一个负责打击乐,一个唱歌。唱歌的人不仅负责剧中所有角色的唱词,还要演奏乐器。
1910年,在大洋彼岸的德国,一个继承了父亲摄影天资的资深摄影师,Friedrich Konrad Guido Seeber(1879年-1940),创造了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