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皮影,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最智慧的创造之一,几千年来慰藉愉悦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它曾经作为媒人连接人间与天界,沟通阳世与阴间,但它更曾是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在填饱肚子之后的一种自发选择的娱乐方式。皮影在肥沃的成都平原上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曾照亮了成都的历史。

皮影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皮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神秘的面纱一直若隐若现,更为这种古老的艺术增添了些许韵味。

牛,在我们祖先的认知里,具有神奇的效用,他们用牛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牛皮可以带人上天庭。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性地用牛皮刻成影人与天上的神灵沟通。皮影最普遍常用的原料——牛皮,所承载的神秘的特性,也使得以之为材料做成的皮影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神奇功能。而且这种神秘一直伴随皮影的发展。

春秋时期,皮影被用来进行教育。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湖北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听众,曾在夜晚利用“影乐”形式聚众讲学。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到西汉,方士以之为武帝刘彻心爱的李夫人招魂,解皇帝思念之苦。到宋代,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得到长足发展,皮影更深入民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皮影表演场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当时北宋汴梁城内娱乐场所演出的百戏种类中就有“影戏”,并有著名影戏艺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也是从宋代开始,皮影成为文化交流使者。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皮影戏便传播到缅甸、暹罗、爪哇等地;元代,皮影戏还曾作为军队内的娱乐活动流动演出,并随军传至所到的西亚、南亚和欧洲等地。明万历年间皮影传到土耳其,土耳其人吸收中国皮影的演出形式,发展为本国的影戏,创造了本国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最有名的是“卡拉格兹和哈吉瓦特”。

清代中国皮影艺术逐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表演技巧和唱腔,都达到了巅峰。当时,王府官邸、豪门望族、乡绅大户,都竞相延请名师刻制影人,收藏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在乡村,皮影戏更加热闹,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要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在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

皮影曾是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

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属四川西路皮影,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造型古朴庄重,雕刻精致,线条流畅,设色古朴不失鲜艳,整体上典雅精致。成都皮影戏具有明显区别其他地方皮影的特征,在人物的面部造型上,成都皮影前额突出,成弧形,下巴曲圆,脸部比较饱满,同北方皮影有很大差别:

丹凤眼,大眉弯;蒜头鼻子白皙脸;

下巴圆,凸额展;大耳垂边富贵见;

上唇显,下唇健;抿嘴矜持真好看。

成都皮影比较集中体现了成都文化包容的特征。成都皮影吸收融合了陕西皮影的制作表演技巧,并广泛吸收成都当地的川剧、蜀锦蜀绣、壁画、民间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的特色,采用透雕技术,线条优美,衣服头饰精致,色彩搭配赏心悦目。从水、云、龙、凤、花、鸟、虫、草等各类纹饰中可以看到成都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子,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成都皮影精美,为人所共识。清代周询笔记《芙蓉话旧录》: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其演具以透明牛皮为之,冠服器具,悉雕如戏场所有者。……其余唱功及锣鼓管弦,无一不与戏剧吻合。……衣帽花纹,及生、旦、净、丑之面孔皆雕凿而成,浸以各种颜色,灯下视之,鲜明朗澈,悉与戏剧无异。将成都皮影的特色描写得非常全面。

戏剧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成都皮影,在清末达到全盛,当时成都皮影戏班众多,名角荟萃。有名的有“瑞霓班”“九成班”,身怀绝技的提影能手“唐麻子”、唱旦角的“咕噜、浣花仙”、唱生角的“毛良辰、刘润生”等在当时皮影江湖里大显身手,屡创神奇。皮影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的地位,是今天任何一种娱乐方式都不能比拟的。成都百姓“午看木肘肘,晚看皮灯影儿”,皮影演出频繁,大街、茶园、庙会、会馆、戏院等地都是皮影上演的场所,大户人家有家班,精制影人,排演新戏,普通百姓家中的长者、小孩儿寿辰也会邀请皮影戏班表演,皮影戏是老成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四川绵州才子、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有《灯影戏》诗,云:“翻覆全凭两手分,无端钲西又钲闻。分明夺地争城战,大胜连年坐食牢。”观看皮影表演的观众被影戏的故事所吸引,关于皮影表演的奥妙和皮影故事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少有人像李调元这样深究。李调元为乾隆进士,五十一岁前在外省做官,屡遭和珅死党陷害,含冤离开京城,回到故乡。沉醉于川剧艺术中,一边创作一边授徒,对民间影戏兴味浓郁。有诗“归来只在梨园坐”“自敲檀板课歌童”,与客居京城、扬州多年的四川川剧宗师金堂籍名优魏长生多有唱和。官场失意的李调元独具慧眼,发掘提高了推动川剧、皮影的文化意蕴。

将皮影表演与川剧融合

今天的成都皮影,与清末全盛时期相比,显得有几分“落寞”。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精美的成都皮影,在成都赵树同赵洪父子努力下成都有了一座专门的皮影博物馆,收藏着父子俩费尽心血收集来的成百上千个成都皮影和全国各地的皮影。赵洪在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开展皮影知识讲座,建立皮影社团,一直致力于成都皮影文化的传承发展。

将成都皮影带给更多普通观众的是周家兄弟,祖父是皮影艺人的周伟、周军兄弟在上世纪90年代重拾这门古老艺术,曾拜在西安、华阴、阆中、成都木偶皮影剧团的皮影艺术大师的门下学习錾刻和表演,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被称为“周皮影”。尤其是2004年锦里开街,哥哥周伟成功入驻,人们从此可以在锦里观赏、购买精美的成都皮影,可以在锦里欣赏到成都皮影的精彩表演。每年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这个十几平方米的摊位,成都皮影艺术正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认可。

弟弟周军则主要在各地进行商业演出,皮影制作展示。为了降低成本,也为演出方便,以前由皮影戏班六七个人完成的皮影表演,现在则由他一人完成,以前唱的部分和乐器演奏,交给录音机。周军曾多次出国访问,2011年被评为优秀民间艺人,2012年荣获蜀人蜀艺民间技艺大赛金奖,2013年被评为成都皮影市级传承人。

周军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关羽斩蔡阳》《桃山救母》《大闹天空》《哪吒闹海》等,都是具有川西风格的传统皮影戏,唱腔以川剧为主,还有些特技(比如可以表现战场上将敌将斩首的特技)更具吸引力。《猪八戒吃西瓜》是新编儿童皮影戏,对儿童认识传统皮影戏有启蒙效果。《皮影变脸》是皮影创新剧目,在传统的皮影制作工艺上,将皮影表演与川剧变脸融合。

目前,周军受聘在一家幼儿园上皮影课程,教孩子皮影知识,表演皮影。说到皮影的好处,他觉得非常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尤其是家长,应该选择皮影给孩子,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受,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手指协调能力,开发智力,引导孩子了解历史……他尝试带着孩子将课本里的故事通过皮影戏表现出来,让几个孩子共同完成表演,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得到锻炼,效果很好。除了传统的三国故事、西游故事,也将诗圣杜甫诗歌通过皮影配乐表现,得到观众认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成都皮影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值得深入挖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