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怎样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舞蹈的能力


    “即兴创作”是我国民间舞主要的表现形式特点之一。在民间舞表演活动中民间舞蹈的参加者即是表演者,在舞蹈的进行中进行互相学习,即兴创作。人们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感受本民族歌舞的独特风格,熟悉和运用本民族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传统方式;一方面通过提炼,使本民族的民间舞蹈更加完整统一,并通过节目、祭礼、聚会等集体活动,使之一辈辈流传下来。这就是说,“即兴创作”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舞蹈活动中间以抒发感情,传达情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校的艺术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发展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下,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恢复本民族”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在民间舞教学中对人的培养作用,不仅是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高校舞蹈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民间舞“即兴创作”的基本内涵     中国民间舞的“即兴创作”作为舞蹈表演者的一种素质,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能力。我们认为舞者的独立能力是进行即兴创作的基础。在民间舞蹈活动中,首先需要的就是敢于接受对方的挑战,敢于面对现场各种因素的变化,不依赖别人,不模仿别人,进行独立表演创新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能力是”即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突破能力。突破在即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超越。在民间舞“即兴创作”中,民间表演活动常有相互竞争的成份在内,为了击败对手,即兴者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把自身的一切潜在能量和意识不到的崭新技艺表现出来,以此来超越对手,贯穿活动过程中的就是突破意识。突破作为一种创新素质,主要表现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发现能力。发现能力是”即兴创作”的核心。而发现能力又主要表现为真实思维能力。真实思维是几指没有经过深思,而是从整体出发,以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判断的思维,在民间舞”即兴创作”过程中,舞者根据音乐不同以及环境的变化,在没有事先排练的情况下,直接而迅速地以肢体动作作出反应,并表现新动作、新组合、新技艺等等。这种能力就是发现能力。发现能力亦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联想能力。所谓联想能力指的是通过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这一点在我国民间舞“即兴创作”中舞者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我国民间舞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是歌、舞、乐相结合,以“乐舞结合、载歌载舞”为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民间舞活动中,无论是歌与舞结合、乐与舞结合,还是歌乐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都为舞者的“即兴创作”提供了联想空间。因此,联想能力在我国民间舞蹈中是引发“即兴创作”的重要思维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民间舞即兴创作的表演中,表演者作为主体进行乐舞结合的即兴创作,不仅实现乐与舞的有机统一,而且人作为表演的主体,在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中,随着自己的情感抒发需要,自然而然的自我表现,自我体验,自我认同,自我创新,实现了人的自主性与自然性的有机统一。同时,由于民间舞者个人潜在能量和技艺才华是在集体活动形式中,在相互竞争情势下发挥和展现,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又推动民间舞的发展,所以其活动又实现人的独特性与集体社会性的相互整合。人作为主体去实现的乐与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自身的有机整合,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中国传统思维观认为:第一,人与天地自然具有根本的统一性,二者相互感应成有机整体。第二,重视对事物以整体性思维方式进行把握。第三,“人道”要符合“天道”,符合”天道“的人,师法自然统一的人才是“真人”。在我国传统哲学观煮半,天与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一即自然、社会、个人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生成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可以并应当相互渗透,唯有这种统一才能实现人的创造。     由此可见,上述民间舞即兴创作所体现的四项内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体现的是创新思维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整体高度把握各项内涵的实质。即在即兴创作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然性、集体性、自主性的有机统一,唯其如此,民间舞课堂的即兴创作教学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 
      二、高师民间舞课“即兴创作”     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我国民间舞“即兴创作”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创新作为人的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现实的高校舞蹈教育在对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教学以教授动作技能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跳动的生命活动和个性。由于缺乏主体性和创新能力,致使学生的民间舞不仅跳得不精彩,缺乏个性,而且也缺乏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为此有必要在反思现行的民间舞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恢复本民族“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在民间舞课堂对人的培养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即兴创作”教学呢?出路在于改革。 
    1、更新观念,改革知识本位课程观     要有效地进行“即兴创作”训练,首先就要改革固有的知识本位观念,以创新为目的。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改变传统把知识看成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的静电态知识观,确立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的动态知识观,所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更新知识技能,掌握知识技能规律则是为了突破规则,使之在不同情境下能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转换。确立了这样的课程观,就能明确将“即兴创作”与基础知识技能学习相统一摆正基础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关系,也就摆正接受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关系。 
    2、明确教学目标     虽然广场民间舞活动中的“即兴创作”是舞者随音乐和歌声自然而然起舞。但作为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必然低效和迷乱。根据高师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民间舞课的音乐即兴创作的总目标是:第一,通过学生以舞蹈动作表现出对音乐要素的直觉感应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捷的感悟能力,以及将其转化为舞蹈动作表现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在即兴中通过启发学生与音乐进行联想创作,并要求其要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的束缚,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求新求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独立能力和突破发现能力。第三,即兴教学要求学生相互观摩、相互评价,因此,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培养学生由“互识”到达成“共识”,再由“共识”促进“互识”,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标.准。上述的总目标又内含在不同的训练内容中,各项的教学目的,不仅教师要明确,而且学生也应明确。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即兴创作的训练目标和教学目的时,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舞蹈教学最大弊端是:教学中只限于言传身授的模仿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人的动作模仿的接受能力,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法显然不适合“即兴创作”的教学。因此需要选择与即兴训练相对应的教学法,这种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有效进行即兴创作练习,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要把教立足于向学转化上,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独立和创新。学生为中心,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牢记学生是探索者,而教师是鼓励、启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引导者。以学 生为中心,教师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爱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即使是失败的即兴练习,教师也应首先肯定,然后再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坚持“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则。
    二是开放原则。传统舞蹈教学过分强调动作规范的同一性,把教学的动作规范性视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种教学能使学生在短期得到严格统一的塑造,但长期以往,必然会使人的动作表现变得机械程式化,最后导致僵化。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只有开放,教学才有可能搞活。在即兴创作教学中,在正视动作规范的,同时开放动作,开放组合,超越教材,使民间舞教材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
    三是启发原则。要顺畅进行即兴练习,教师还 要适时进行启发。首先是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善于与音乐语言要素相对应的联想进行指导创作,其次,由于在即兴时,学生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在舞蹈中时常会有超越常规的闪光点动作出现,但由于学生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闪光点容易即刻消失。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有意识去捕捉和把握住闪光点,并将其闪光点定为主导动机,尽情发挥。再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应直接参与即兴创作做出示范,这种平等、宽松环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主动性,使即兴创作活动取得最佳的效果。只有遵循以上的原则,才能使即兴创作训练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使民间舞“即兴创作”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现代人才的世纪工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