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人体运动解剖学来说,膝关节在关节分类中属运动关节,它的运动形式以屈伸为主。在民间舞训练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膝的不同屈伸动律制约着民间舞的不同风格的显现,膝的屈伸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上下弯曲或蹲起的运动过程,但它却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律,而这一动律制约着风格。屈伸有时象是一具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动作;有时象“粘合剂”把动作和动作有机连接起来;有时又象“涟漪”似的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各种动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膝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笔者认为,能否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不同民间舞种当中的膝的屈伸,是检验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表演者的重要依据。舞蹈中膝的屈伸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的、有移动的;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中国舞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下面试析几类舞种的不同屈伸,加以具体说明。
         一、藏族舞蹈         藏族不同类型的舞蹈中都体现藏民所共同具有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所以形成了较统一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而这些规律构成了独特的藏族舞蹈的风格,其膝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动作特点。若要较好完成民间舞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驰中的协调而不僵硬,主要是依靠训练膝部屈伸来实现。        藏族舞中的屈伸大体可分为“颤”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三种,        检验“颤”,屈伸是否自如运用的依据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脚掌分别先后,轻重的在地面上做节奏性的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踏”、“踏”声音。在踢踏中膝的屈伸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颤动的屈伸动律,故而称“颤”屈伸。在动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驰而富有弹性。如:冈达动作是通过膝部的“颤”屈伸来带动脚掌抬起(左右脚交替)离地5-10公分,并始终在屈伸中完成这一动作过程。这样可以使舞者身体重心迅速左右移动,既训练以踝关节的灵活敏捷,又加强了膝,踝松驰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使舞者扎实掌握了踢踏舞膝的风格动律。        “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一屈一伸,连绵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软屈伸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如“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动作,甚至简单到一个靠步,舞者都必须具备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则舞者不可能表现出“弦子”舞特有的韵味,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再加以头部、躯子、胯部巧妙的配合,形成内在微妙的晃动,由此引发出藏民间舞的舞姿及连拉性动作的三道弯特征,才能产生“弦子”舞长袖轻拂、含蓄典雅、舞步轻盈、活泼流动的风格特点。        “硬”屈伸在藏民间舞中的训练主要依靠锅庄来完成,虽然也是双膝一起颤动,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舞者的躯干与上肢随脚下步法而动,具有块状的整体感,表现出藏族舞中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当舞者经过硬屈伸训练后,膝部具备了很好的控制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锅庄舞飞奔跺踏的韵味及风格特点。
        二、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以其舒展、明快、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婉转、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一提到胶州秧歌,就会想到“扭”字,如正丁字拧步、丁字三步小曼扭等,既然有了“扭”,必定也需要膝的运动来配合。        在胶州秧歌中膝的屈伸无论从外形还是方位上说,都是一种流动中的屈伸,主力脚掌划脚跟碾动而产生的动力,通过有控制的屈伸波及到腰及上身各部位,形成身体流动中的曲线。在这个过程中,外表看似简单,其实内在膝的屈伸力量就象一条扯不断的橡皮筋,其中力的运动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流,通过膝的伸慢慢向上延伸逐渐贯穿至全身。如果在胶州秧歌中失去了膝的屈伸这一运动过程,那么流动舞姿中最基本的“三道弯”体态就无法形成。如正丁字拧步,起法儿时:动力脚抬起脚尖向里捌,屈膝关胯;动作时:落动力脚的脚跟,重心由主力腿移动动力腿,同时外碾动力脚产生力流,这种自下而上的流动力量波及到躯干和头部与之协调配合,“三道弯”体态韵味才会在膝部完成屈伸动作时,表现的最为完美。因此,训练舞者膝部有控制的柔韧性屈伸,是完成胶州秧歌流动和静止的“三道弯”动作的关键。
        三、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不论从动律与体态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美,虽然体态挺拔是贯穿于维吾尔族舞蹈始终的突出特点,但膝部的屈伸动律却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        维族舞的屈伸大体可分为点颤式屈伸和一步两颤式屈伸,点颤式屈伸出现在赛乃姆舞蹈节奏中,在主力腿膝部连续做轻微上下颤动的同时,动力腿脚掌有符点节奏的做点地动作,形成了一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再配合维吾尔族舞蹈上身的基本动律摇身,就形成了摇身点颤,这一动作在女性舞蹈中常见。垫步、三步一抬都包含了点颤式屈伸这种动势。如垫步是赛乃姆舞蹈的主要步法,它连结于动作之间,在流动过程中膝部始终靠拢,并且点颤式屈伸始终贯穿其中。所以在学习维族舞中,只有扎实掌握这种点颤式屈伸,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量,掌握重心移动时的平稳状态和保持上身立腰、挺拔的体态,才能表现出垫步横向平稳流动的动感特点。        “一步两颤”式屈伸在齐克提麦舞蹈中有所体现,这种屈伸是膝部做规律性的颤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动时平稳有力,平稳中带有内含起伏,使步法形成平稳沉浮的动感特点。颤步是齐克提麦舞蹈的主要步法动律,它的特点就是一步两颤式屈伸。要想达到维吾尔族舞蹈脚下“微颤而不窜”这一特点,必须先从膝部屈伸练习开始,训练膝部使之达到既有控制又富有内含的弹性这一动律特点。正是这种点颤式屈伸,一步两颤、一小一大有机结合的屈伸动律,才体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
         四、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汉族民间舞的一种,它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体现这一风格特点的关键是脚下的踢步,而踢步又是由膝部的屈伸引发而来的,即在屈伸的同时进行踢步,所以,东北秧歌中膝的屈伸也影响着舞蹈的风格。        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种民间舞蹈分析来看,膝的不同屈伸动律制约着民间舞不同风格的显现:“颤”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在藏舞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藏舞中弦子和谐优美、踢踏的欢快及锅庄粗犷奔放的风格韵味是在较好把握上述膝部三种屈伸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而在胶州秧歌膝部柔韧性的屈伸贯穿于最基本的“三道弯”体态中,将脚下碾动产生的自下而上的力流慢慢向上延伸逐渐贯穿至全身,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胶州秧歌的典型性风格特点;在维吾族舞蹈中,点颤式屈伸,一步两颤一小一大屈伸动律有机结合,同时加之膝部所应具备的既有控制又富有内含的弹性,使得达到脚下“微颤而不窜”的动律特点;东北秧歌独有的风格特点,即“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也正是在舞者膝部进行提压式屈伸的基础上产生的。故,把握好膝的不同节奏、速度、力度的屈伸是掌握各民间舞动律风格的主要环节及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各民间舞中膝的屈伸动律的妙处所在,它的风格韵味才会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出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