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剧目按规模可分4种:一是单本戏,也称本戏、全本戏,约占剧目总数的90%左右,一本戏演完需三、五个小时,通称一场戏或一台戏。二是连台本戏,即分上、下本或下、中、下本乃至数本,连续几场才能演完。三是折子戏(本戏中的选场)。四是小型剧。小型剧除神戏外,多为活泼、诙谐、幽默的喜剧,剧情较单纯,讽刺性强,耐人寻味,一般半小时左右可演完。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以下7类:
一、神佛鬼怪戏,如《天官赐福》、《葵花镜》、《白蛇传》、《扑鸿沟》、《黄洲降妖》等。同时,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绝大部分剧目都兼有神佛鬼怪情节。
二、历史题材戏,如《青石岭》、《九华山聚将》、《百官图》、《土台救主》、《蛟龙驹》等。
三、反奸抗暴戏,如《乾坤镜》、《少华山》、《玉山聚将》、《黑刀记》等。
四、平番定边戏,如《征金川》、《征北塔》、《高平关》等。
五、道德伦理戏,如《孝经图》、《忠孝图》、《忠义图》、《紫霞宫》、《白狗卷》等。
六、爱情婚姻戏,如《龙凤帕》、《苦节图》、《月梅亭》、《合凤裙》等。
七、现代题材戏,如《刘贵做活》、《错借衣》、《金扁担》、《老孟家的婚事》、《兑现》、《皮影情缘》等。
环县道情皮影戏采取音乐的手段渲染戏剧气氛,主要通过乐队奏出的各种器乐曲牌和成套锣鼓点子来完成的。器乐曲牌擅长发挥自身的音乐表现功能,营造出戏剧所必需的场景、环境氛围和人物复杂的情绪;锣鼓点子则能够以节奏、力度造成各种情绪的炽热音响,配合影人表演和烘托突变的场景气氛。
一、器乐曲牌
器乐曲牌可分为丝竹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型。这两种曲牌,不仅数量极大,且都具有历史传统,上可追溯于宋元大曲明清小曲,下可追踪于当代民歌特别是陇东、环县民歌,甚至还有道教的道歌,法曲。另外,板路音乐中的留谱有时也作为丝竹曲牌使用。
1、丝竹曲牌
丝竹曲牌是由四弦、二胡、笛子、笛呐和甩梆、渔鼓简板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多用于摆宴、迎亲、拜堂、庆贺、相会、打扫、做活、梳妆、更衣、思亲、开门、关门、行路、祭奠、扫墓、灵堂以及对话、各种表演等场合,结构完整,色彩鲜明,情趣突出,能够单独作用于戏剧,适应各类场景、环境、气氛的描写和渲染,也用于某些动作的陪衬,演奏之前有动作口令或提示,中间一般无道白,结束时一般用半八板。
2、唢呐曲牌
唢呐曲牌多用于升帐、点兵、演练、出阵、观战、狩猎、迎送、书写、婚丧、祭祖、灵堂、盖棺、掩尸等戏剧场面,又称 “唢呐牌调”。由古代军乐和民间俗乐演绎而成,也有一些取自于古代曲牌唱段,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己独有的乐曲,也吸收了民歌、民间小调及其他曲牌。由于种类较多、数量较大,根据作用与用途又将其分为特定人物出场类、进见迎接类、情景场面类、神鬼专用类、发兵武战类和代替省略类等六个类别。
唢呐曲牌由底锤、前奏打击乐、正曲、尾声打击乐四部分组成。底锤是干鼓单独击奏的打击乐,有开始、统一节奏的作用;前奏打击乐是某些特殊牌调在底锤后专用的打击乐点;正曲是唢呐演奏乐曲,一般都有打击乐配合;尾声打击乐是正曲结束后的打击乐点,有的配合正曲尾声,有的单独击奏。另外,有的曲牌还有唱词配合,艺人称之为“底曲”。唢呐曲牌音乐有宫、徵、羽三种调式,有简音作“1”和简音作“5”两种指法,即#F调和B调(或 F调和bB调)。由一支或两支大唢呐主奏,司鼓、二手配合,并根据前台挑线的手势和表演控制乐曲的遍数和长短。
由于长期靠口头流传和记忆,所以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艺人演奏的唢呐曲牌有一些小的区别,但从大体上讲,它们的作用、结构、演奏方法都相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