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在关中地域很为盛行。上演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依据场地而定,根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支配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面前打出,观众坐在绝对灯光方向观看。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支配者合作默契。扮演技术纯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以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稳定,令人眼花绿乱。皮影戏的保守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陕西皮影戏来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上演的诗:“张灯作戏调创新,顾囊彷徨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低级阶段,而壮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漂亮,扮演技术妇熟。当前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扮演。清末民初,西安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渭北皮影社,一个是江东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艺人谢德隆在政府的支撑下,在北小巷重新成立了“德庆皮影社”。
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文明大反动”时期,陕西皮影社遭到了培植。如今皮影戏又以新的姿势,走向广阔乡村,成为官方艺苑中的奇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