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2011年,《狂人日记》,这部百年前的小说,首次被搬上话剧舞台,向鲁迅致敬。时隔四年,话剧《狂人日记》再次在京演出,将于4月17-19日、24-26日登陆兰境艺术中心。为此,记者采访了话剧《狂人日记》的导演李建军。

话剧将打通过去与现实

说起排《狂人日记》的缘由,李建军说:“中学时家里有几本人民文学的鲁迅全集,读了读,只记得小说的气氛非常恐怖,不理解,也不喜欢。2011年找不到合适的剧本,偶然重读《狂人日记》,一下子被击中,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故事,立即就决定排这部剧。”

李建军称,鲁迅笔下的世界深刻切中了中国人的生存感受,一百年前的问题和一百年后非常相似,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是狂人“疯了”之后眼中的“常人”的形象,在狂人眼中的世界是恐怖的,小说叙事中黑白颠倒的设置非常高明和深刻。相比于小说,话剧改编非常大,实现了和现实的勾连、对话,这个话剧是和鲁迅的表达进行对话,是现在的中国人和一百年前中国人在生存体验上的对照。

《狂人日记》的叙事是把白话文和文言文结合到一起的,以人物的内心独白形式展现。小说里没有非常细腻的人物描写,线条比较粗犷,刻画比较抽象。将《狂人日记》搬上话剧舞台,具有一定的难度。据李建军介绍,此次将《狂人日记》搬上话剧舞台,采用了两个方向的思路,一是文本不局限在鲁迅的一百年前的那个社会,而是将过去与现在打通,讲述各个社会阶段的吃人现实。第二就是从演员的表演上 ,它不是现实主义的表演而更像一个叙事剧。演员不是去模仿一个虚幻的角色,而是真实地在舞台上,能和观众直接对话,这需要演员具有真实的体验。

用废墟隐喻现代文化

在舞台设置上,《狂人日记》采用的是废墟的概念,舞台由几百块砖头和大量的碎石块铺成,石块下的铁架子将在戏里来回移动,形成移动的舞台。这些是表演重要的部分,演员将在砖块和石头里行走、挖掘。对于废墟这个概念,李建军解释,废墟是对现在世界文化的一种隐喻,它包含了一种时间概念,从一个形态变为另外一个形态的变化。现代化的高楼、城市在不停地拆拆建建,物质的废墟可以被收拾被重建,精神的荒芜和漠然却始终伴随人类。

谈起排这部话剧的收获,李建军说:“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我自己来说是话剧排练经验的收获,这种经验对我们之后的创作,对演员的表演,对演员以后自己的创作,都是一种成长;另一个是从话剧的首演开始,到后面每一轮的演出,在社会上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甚至说是争论。比如说在首轮演出的时候,有观众当场争论,因为他们对这部话剧有不同意见的解读。我们在这么多不同的城市演出,每一个地方观众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日本演出,参加东京戏剧节的时候,日本观众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的一些东西,例如舞台设置得如何,好不好看,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文化共鸣。在国内来说,大家更关注剧情,不是说像欣赏一个艺术品一样去欣赏这部话剧,而是更了解话剧的核心意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