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奏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就像一位专家说的:“节奏之于个体,是人的性格,节奏之于艺术,是作品的风格。 ”当你慢条斯理的做事情,会给别人稳稳当当的感觉;当风风火火的做事情,会给人以干练的感觉。只要有动作就有节奏,动作与节奏是结伴而行的,节奏形成了生活的状态。节奏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充满了节奏。我们的生活节奏因地域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形式也有快有慢,有舒有缓。但生活节奏与舞蹈节奏还不能等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许多有节奏感的动作啊,像洗衣服、扫地、骑自行车、打球等等,它们有时也有形体美感和律动美感,但,它们能算是舞蹈吗?当然不能,它们只能作为舞蹈模拟性动作的原始素材,要使它们成为舞蹈,还必须经过韵律化和情感化的艺术加工,节奏的处理就是韵律化的过程,赋予内在灵魂,就是情感化的工夫了。假如没有情感的融化,既使有生动的节奏,也是没有生命的动作。
二、节奏。 在音乐理论中被称为旋律的骨架,是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形成一定规律的时间值。音乐的节奏是听觉节奏。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所占的时间,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及相互间的关系。舞蹈的节奏是视觉节奏。自古以来,舞蹈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归根寻源是作为时间因素的节奏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成为了和谐一致的融洽关系。
何谓舞蹈节奏?舞蹈节奏就是舞蹈动作在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浮沉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舞蹈动作的运动必须是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必须通过节奏的速度、力度、能量及抑扬顿挫等听觉上的起伏多变,节奏的视觉化才能显现出来。节奏感正是舞者对节奏产生的某种知觉和反应,只有舞者对节奏有了感觉,才有可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舞蹈来。如果没有对音响节奏产生感觉,观众甚至舞者自己也不可能直接从舞蹈动作上领悟出舞蹈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节奏啊,它就好像色相单纯和规格化的色块,而舞蹈动作好比两股冷暖对比的色流,当色流在单一的色块间交叉流动时,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色变,这些色变有时强烈、有时平淡,当这种色变在有规律的节奏中重复出现时,它会使人产生积极振奋的情绪。可见它们虽然都讲节奏,都有节奏感,但它们因为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不同,他们的节奏表现形式和美感也各不相同。
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环境与条件不同,每个民族也有它独特风格的舞蹈。 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形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内容形式上的许多差别,而这些差别又集中体现在各民族舞蹈的体态、、节奏、基本动作、动律上。其中,节奏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民间舞中,舞蹈的风格通过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如:藏族民间舞中的“踢踏”,“弦子”,“锅庄”三种形式。同是以上下运动的形式为主,但由于不同的节奏处理,使它形成了不同的动作性质。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曲伸的动律;锅庄,仍以曲伸为主要动律,但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块状的整体运动感。因此,藏族民间舞以它丰富的节奏、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舞者的节奏感。。
而我们云南的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非常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要求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舞蹈动作与节奏的特点是:重拍向下的均匀颤动,具有南亚舞蹈的特征。
再如蒙古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基础。人的感情世界,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民间舞蹈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表现人们丰富的情感。节奏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基础。
四、节奏的处理
节奏既然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基础,又是构成舞蹈艺术的要素之一。,那么我们要学好每一种舞,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从各民族舞蹈的最原始节奏开始。有人曾经提出过“看音乐,听舞蹈”的观点,音乐是用耳朵去听的,是听觉的艺术,舞蹈是用眼睛看的,是视觉的艺术。所谓的看音乐,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通过听觉神经接受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去刺激大脑,从大脑产生联想后,出现了一种看得见的形象。人们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节奏、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缓慢、时而急促,随之浮沉于脑海中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象,如高山流水,奔腾的骏马,林中的小动物等等。而听舞蹈则是人们在通过对视觉接受舞蹈身体动作构图的同时,听觉方面也同时可以感觉到构图在有节奏地进行变化。藏族的踢踏舞都是可以用听觉去欣赏的,我们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音乐相融合时,是通过音乐的节拍节奏使我们用耳朵去感受舞蹈的节奏,随之展现舞蹈动作,所以说,节奏是可以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不过不是直接去看,而是通过舞蹈着的肢体去看。这一点也是舞者所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