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