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当代舞蹈美学四

三、舞蹈中的移情与内模仿
1、移情现象分析
    移情作用在美学与心理学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不断有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论述过这一问题,其中最著名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立普斯,但这一概念却不是由他首先提出的。
    移情作用是指人在面对某个对象时,由于能动的意识活动的作用,把自己设身处在对象的境地,把没有生命的对象看成与自己一样,仿佛也有了思想、感情等生命的迹象,同时,主体也受到对象的某些特性的影响,与对象产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自然界许多事物与大部分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在移情作用下,人们仿佛觉得它具有了与自己一样的生命,观赏者会产生死的东西变活了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仅是错觉。原本移情作用在人的各种意识活动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早在人类原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就普遍地把周围的自然界看成是有灵性的东西,看成是与人的思想感情相通的东西,于是,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宗教便由此而产生。为什么这样一种平常的心理现象在美学上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呢?这是因为在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将无生命的自然人格化的现象,在审美欣赏中,面对那些较抽象的艺术如建筑、音乐以及中国的书法等,人们总是要问:它们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美感?它们为什么会产生“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这些抽象的形式结构会如此“气韵生动”以至“神采飞扬”?对艺术创造与欣赏过程中既普遍然而又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一下子引起了许多美学家的兴趣,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移情说产生了。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过,荷马史诗中利用隐喻的手法把那些无生命的的东西变成活的,而隐喻手法也就是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这在诗歌创作中是极为常用的手法,德国美学家弗列德里希·弗肖尔在在他的《美学》中提出了“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