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稀有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承平鼓》首要风行于北方各地,明清流行。东北地域叫“单鼓”;安徽淮北地域叫“端贡鼓”、“喜鼓子、;甘肃、宁夏、陕西地域叫“羊皮鼓”,带有巫舞性质。北京平易近“迎年鼓”,生到旧历10月往后,城内各街巷,儿童三五成群,互击承平鼓,咚咚鼓声,各处可闻。 “承平鼓”的舞姿健康简单,乡土头土脑息浓烈,表演形式活跃多样,乡土头土脑息浓烈,表演形式活跃多样,人数不限。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楚,骤如“爆豆”,跟着律动,舞者腰间的响铃、鼓鞭上的铁环,铿锵作响,清脆悦耳。打的体例有正面打,后背打,打鼓边,敲手柄,手敲鼓,摆布摇铁环,上下颠铁环等等。鼓在舞者手上,或扭转,或抛起,有时两手各耍一鼓,花腔繁多,转变无限。解放后,传布各地的《承平鼓》,除失踪封建迷信的尘埃后,它那健康美妙的艺术光华更为灿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