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风行于安徽北部淮河流域。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跟头武技;扮女的叫“拉花”(“兰花”或“腊花”)用手帕、扇子和岔伞起舞,打开花鼓用来兴歌起舞。凡是在农村的夜晚,花灯晖映着的广场上表演,歌声和鼓声像海浪一样飘零,故叫“花鼓灯”。 舞蹈形式有年夜场和小场:年夜场就是“鼓架子”引“拉花”进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队形的年夜型集体舞;小场多为两三人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引试试无固定的形式,或歌或舞,或边歌边舞,唱到双方不由自立时就舞了起来,这种年夜歌到舞一条线毗连的人物心理,层层转化的详尽描绘,就是“引场”的过程。 此舞的歌、舞相对自力且有联系,一般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讴歌中,已孕育了人物的心理动态,在舞蹈中,自然就浮现了那已赋有生命的人物形象,使舞蹈加倍光华和富有魅力。 《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气概,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潇洒细腻,诙谐诙谐。这是淮河两岸人平易近纯朴、粗犷、开畅、乐不美观性格特征的默示。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串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锣鼓节奏之中,默示在花鼓灯舞蹈的动律、速度、节奏、调剂、身段当地货中个方面,具有强烈的处所特征和浓烈乡土头土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