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间舞蹈,传承了600多年而不衰,该有怎样的魅力呢?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采访团在滑县小铺乡三家村采访时,领略了这里独特的民间舞蹈――竹马舞。
竹马舞又称“跑竹马”,因为舞蹈道具竹马和动作而得名。“竹马舞”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先民们为庆丰收、闹新春,歌颂太平,表达民众心声而创作的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歌舞。
竹马舞虽然有“竹”字,但跟竹子可不相干。它是由一百多层麻纸打造而成的,耐摔、耐碰、不生虫、不变形,经久不坏。表演时,十几个演员分别扮成兵、将、帝、妃、仙等,行当齐全。人“骑”在“马”上,按照古代战场上作战时多种阵法的变化线路舞蹈,粗犷豪放,动作逼真,步伐矫健。大阵变化结构严谨,时而平缓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时而急促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再现了中原民众的淳朴民风。尤其是表演时所唱的“四句腔”,据说是元代的古曲牌,腔韵独特、悦耳动听。
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竹马舞”的演唱歌词也不断更新,在保留老节目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
我省民俗专家认为,三家村的竹马舞是先民们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结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佐证,是非常珍贵的中华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保护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