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藏族舞蹈有着非常多样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性,同时也有很多的民间舞蹈,常见的有:卓、谐、果谐、堆谐、热巴等。其中“堆谐”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踢踏舞”,是一种以膝盖的颤动为动律,并以脚下打点为主的藏族舞蹈类型。它的风格韵味在于,其“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与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藏族在地域上分布及其广阔,所以也就造成了藏族舞蹈有着不同的形态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在藏族舞蹈中,“颤”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律特点,因为它符合了藏族舞蹈在动律上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或有弹性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训练有一种特具个性的能力把握。”③由此可以看出,“颤”是藏族舞蹈当中重要的动律元素之一,所以说,北京舞蹈学院的“藏族男性教材是以踢踏、热巴弦子、牧区舞和青海卓为基础,突出膝部训练上的不同颤动的把握,由膝部以下的外开性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训练体系。”④那么我们在进行“颤”的动律练习时,首先要自然位准备,微微含胸,同时双手自然下垂至身体两旁。做颤膝时,膝盖应放松,重拍向下,同时上身放松,但不松懈。在原地颤膝动律训练好的前提下可以加进一些变化,比如“颤踏步”,即“双脚全脚或踮脚,交替一拍踏地两次,膝盖松弛,配合原地颤膝动律。”⑤以及“颤点步”、“颤跺步”、“颤踹”、“颤端步”、“颤跨步”等等,都是在配合着原地颤膝动律的基础上来进行腿上“点”、“抬”、“跺”、“踹”、“端”的变化。可以说,藏族的许多动作都离不开颤膝动律的构成,那在教材和组合的编排中,或者是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注重“颤”的一个训练目的和训练方式,不仅仅是为后面的众多腿脚上的变化做坚实基础,也是我们训练好藏族组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座房子的坚固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打的有多扎实;一个大树生长的有多高,同样取决于它的根能扎多深。也只有在藏族基本动律的训练中注重关照“颤”的体态、律动、节奏、要求及变化,才有可能在后来的众多步伐组合中找到藏族舞蹈训练的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