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出生于云南白族的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来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入团后,她开始了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长达7年的访演生活。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蝗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
这种“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杨丽萍看过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后很感动,她认为,作为舞蹈者的自己不应局限在只跳白族的舞蹈,而应是集各民族舞蹈的大成者。杨丽萍留一头长长秀发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漂亮,而是看了佤族人的舞蹈后受的启发。佤族人把太阳奉为神灵,也崇拜由太阳照射产生的火。他们无论男女,头发都是披散着,从来不剪,跳舞时用甩动长长头发的方式来表现火,以此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敬。因此杨丽萍身上有了佤族人这一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元素。她看到傣族前辈毛相、“孔雀公主”刀美兰所跳的孔雀舞太美了,所以,她选择了傣族舞蹈作为自己舞蹈的主要表现方式。她吸取了两人不同风格的孔雀舞的特点及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同时加入自己的感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杨氏”孔雀舞。
1980年,杨丽萍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之后很快以“孔雀舞”闻名。可是,在这期间,杨丽萍觉得这里古板的芭蕾式训练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她毅然离开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回到云南继续钻研民族舞蹈。于是,她又开始了走村串寨与村民同吃同住的生活。但与原先访演的经历不同,这次是为了舞蹈调研。杨丽萍的弟子虾嘎就是在调研中发现的。哈尼族的虾嘎所住的村子没有路,因为哈尼族是居住在深山半山腰的,通往村庄的唯一道路就是一团团的大树根,人只能攀踩着树根到达村落,用杨丽萍的话说:“活像电影《阿凡达》的场景,树根就是梯子,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