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舞的种类也有不少,尤其是在美国舞蹈圈的种类就更繁多。主流可分为:踢踏舞 Tap Dance,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现代爵士舞Modern Jazz Dance,街头爵士舞Street Jazz Dance。 踢踏舞可说是爵士舞的始祖。早在1800年代中期已有踢踏舞的出现,它承接了非洲舞蹈中复杂及分割节奏的特色。在1920至1940年代这个爵士舞的黄金时段,基本上爵士舞就等同舞,踢踏舞就是爵士舞。专业踢踏舞者在这个时候和大型爵士乐团常常一起表演。后来因著潮流的转变和爵士舞流派分支的发展,踢踏舞渐渐被看成爵士舞以外的一种舞蹈。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杖是从前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于这样。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种炫耀的风格,随著切分的爵士音乐伴奏显出摇摆的特质。舞台式爵士舞紧随百老汇的歌舞剧之演变。它们从二十年代的 灿耀目的轻松娱乐发展至四,五十年代小心经营和结构紧密的歌舞话剧。在二,三十年代时,爵士舞和踢踏舞往往只是歌剧剧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二十年代的「舞蹈总监」("dance directors")很多对舞蹈一窍不通,他们只懂挑选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编舞者」 ("choreographers")开始取缔这些「舞蹈总监」。 佐治白兰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汇用「编舞者」这名称的人;他也是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创办人和编舞者。芭蕾舞是首种对百老汇有重要影响的艺术舞种,它的成功鼓励了后期认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来作舞蹈编排的尝试。白兰治的经典作包括1936年,与踢踏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编成的「第十街的屠杀」(“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三十年代中,百老汇已不再是随便凑成的爵士舞,踢踏舞和女子歌舞团(chorus line)的欢娱节目那麼简单,而是要求用正式受过舞蹈技巧训练的舞者。这种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兴盛,可归功于三位杰出的编舞者:嘉芙莲端咸(Katherine Dunham),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和积高尔(Jack Cole,他被誉为「美国爵士舞之父」)。嘉芙莲端咸在大学时主修人类学,又获奖学金去钻研西印第安及非洲的民族舞蹈。她善于用特出的服装,灯光及编舞架构去把原始部落的舞蹈色彩带给观众。她的舞蹈课,常夹杂原始舞蹈的动作于典型舞蹈基训锻炼中。端咸更曾与佐治白兰治携手为歌舞剧“Cabin in the Sky”编舞。积高尔是舞台式爵士舞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东印第安舞蹈及美国哈林社交舞的动作,以爵士乐的摇摆节奏首次显现于观众目前。积高尔于百老汇和电影的编舞作品多不胜数,例如:“Magdalena,”“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Les Girls” 等。高尔更培育了好几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罗(Mitzi Gaynor),妮妲希华斯(Rita Hayworth),云慧顿(Gwen Verdon)等,并为女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及珍罗素(Jane Russell)等设计舞步。就连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麦马图(Matt Mattox)也跳过高尔的作品。 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于1975年的"A Chorus Line"十分受欢迎,赢取了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汇持续长久的音乐剧之一。"A Chorus Line"褒扬另类的百老汇舞者和舞蹈风格 – 强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其他的百老汇歌舞剧如宝科司(Bob Fosse)1972年的"舞厅"(Cabaret),1975年的"芝加哥"("Chicago")和1978年的"舞蹈"("Dancin'")也助长爵士舞的流行程度。八十年代出色的歌舞剧如「猫」("Cats"),「西贡小姐」("Miss Saigon")和「歌与舞」("Song and Dance")等也给百老汇爵士舞一些表现的机会,但由于这些剧目都以歌曲为主元素,舞台式爵士舞自那时至今也未见有何显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