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羌姆”。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闪烁在夜空中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壮丽风采。
今天,人们都自豪地称道:“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歌唱”。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舞的分类小知识: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
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
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
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
“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
“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