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面具舞的舞蹈特征
白马十二相面具舞(白马人称其为“㑇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和喜庆节日时跳的一种神秘惊心的面具舞。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朝至民国年间,本文主要说的是白马人的传统舞蹈的吉祥面具舞。吉祥面具舞是白马人的传统舞蹈,汉语成为十二相舞,跳舞时舞者们都会戴上不同的兽头面具,富含原始拟兽舞的一些特征,据考证,吉祥面具舞的起源非常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在祭祀活动中“百兽率舞”是很普遍的现象。
一、舞蹈动作:
第一套动作叫“纽”
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
第二套动作叫“尕”
一般都是在场坝里表演;
第三套动作称“央”
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
吉祥面具舞舞姿独特、美妙,其表现的也是舞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人来于自然、生于自然,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景被这传统的吉祥面具舞充分的表现出来。
二、舞蹈特征:
作为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吉祥面具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如今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舞蹈特征。吉祥面具舞的舞蹈组合以圈舞的点踏步、穿花的踮跳步为基本表现形式,舞蹈的基本动律以蹉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而舞蹈时舞者的上肢动作则粗犷而且神秘,把各自所扮演的动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般情况下吉祥面具舞表演团队为七人、九人或者十一人,站在前面领舞的会戴上狮头面具,其他舞者则带着牛头、虎头、龙头、豹头、蛇头、鸡头、俩小鬼、俩大鬼面具,这些都是有一定的规矩的。随着鼓乐的响起,舞者们就会在“百兽之王”的带领下,扮演者各种动物快乐的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