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研究,碑的发展史,至少经历了两个大的演化阶段。首先是将碑当做一种工具加以使用的时期,简称为实用碑时期;其次是在其上雕刻文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品格和记载史实的时期,简称为刻字碑时期。实用碑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实用碑使用时间长久,用途广泛,并具有独特的形制。这种碑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来,经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一直使用到西汉时期,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它在许多方面都可使用:一是人们去世后,在埋葬时当做下棺和放置器物用的辘轳,绳捆在上面,可以任意升降,自由运转;二是置于王室、诸侯宫庙庭院或门前,作为拴马的柱子,或者当做一般人家系牲口的桩子;三是在宫殿前面或贵族的宅院中竖立的柱子,作为观察太阳偏斜、中正的标志,以判断一天时间的早晚。在这一点上好像后来的“日晷[gui鬼]”。这种“日晷”今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基上就陈设着一件。实用碑的质料,因用途不同而有差别,在宫庙和庭院中者多为石头做成,在墓角或圹[kuang况,即墓穴]侧者,初期多为木头,后来多改用石料。无论石质碑或木质碑,在形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半部大都有一个圆洞(因用途需要而开凿),后人把这个洞叫“穿”。这种“穿”是早期实用碑独具的特点。
  这种实用碑,人们使用很久。但有一天,不知道是灵感,还是偶然,有人在这种碑上刻上了字,出现了刻字之碑。从而使这种刻字碑与过去的实用碑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碑交替的时间,大致在西汉晚期。这个变化的实物证据,以《麃[biao标]孝禹碑》为代表。《麃孝禹碑》是宫本昂等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山东平邑县治理河道时,在土堤中发现的(过去已经知道有此碑,并有拓本行世,但不知何时,原石丢失,现存山东省博物馆)。该碑形长方,圆首,据拓片测量,长约136厘米,宽约45厘米。碑首有额,额两边各刻一只站立之鹤,额下有穿。碑身刻字,共二行,内容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侯)里麃孝禹”。“河平”是西汉成帝(刘骜[ao 傲]的年号,三年为公元前26年,说明此碑刻成于西汉后期。这块碑有人名、地名、官爵、卒年或葬年等内容,已具备了墓碑文字的基本内容,其形制有“穿”,显然是由墓穴下棺的“碑”发展而来。它已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刻字碑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块碑是现今所知的由实用碑演化成刻字碑的典型代表。
  刻字碑在汉代出现以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也就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如在下棺的实用碑上刻写文字以记述墓主的姓名、籍贯、家世、生平和事绩,以及一些颂扬和悼念的铭词等,形成一篇传记性的文字,使路过行人读后,可知道墓主身分。这种碑叫做墓碑。如果是在宗庙、祠堂等建筑物旁和殿院内竖立的实用碑上,刻画文字,使行人阅读后能知晓这些宗庙、祠堂等建筑物的情况以及受祭者的功绩、道德、行为,这种碑就叫做祠庙碑。
  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刻字碑大概只有墓碑和祠庙碑这两种。这两种刻字碑的共同特点是多为纪念亡人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于刻字碑的这种特点,所以在当时人们就认为,树碑是为了对前人、先辈表示悲哀或追悼。关于这一层意思,我们在阅读汉碑的刻文中可以观察到,在浏览晋代的民歌里也可以体会到。到了唐朝前期,大学者徐坚在为皇家贵族子弟编写课本《初学记》一书时,对“碑”字的解释,就直截了当地说成“碑,所以悲往事也”。到唐朝晚期,陆龟蒙更直截了当地解释为“碑者,悲也”。虽然刻字碑后来按内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