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
此曲谱是现仅存最早的琴曲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件在日本。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乐曲通过对深山幽谷里馥香兰花的描写,来抒发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曲调清丽委婉。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
==================================================
《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琴曲。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现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琴谱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原件东传日本数百年,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清代末年,影印本传回国内,近代琴家杨时百等曾试行打谱。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琴家对此进行打谱,并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
明清以来刊行的一些琴谱收有《幽兰》或《猗兰》,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
==================================================
古琴名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琴曲乐谱。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
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497--590)。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碣石调幽兰》一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第四段的音乐大部份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象征著光明即将来临,表达作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是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