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克仁
陈冰机《福建南音及其指谱》:“南音的洞箫,定长尺八,十目九节的竹制品,古今亦称尺八。比北洞箫粗而短,一目两空为标准。”南音洞箫开V字形吹口。
由上述可知,尺八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唐、宋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从汉、魏晋至南唐,均有尺八的遗韵。这一文化形态是中西融合型文化、融汇羌笛、长笛、尺八、洞箫于一体。尺八经过唐代文化交流而东渡日本,唐代末年唐人南迁福建,又将尺八以及唐人语言、文化传至福建,从而形成近代尺八的两大发祥地--日本尺八与福建南音尺八。
洞箫自唐、宋来被冠之以诸多的名称:单箫、长箫、竹(下加龠)管等。例如:明朱载堉《律吕精义》:“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长箫。故《朱熹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古之箫。”
《绍兴府志》:“紫竹可为竹(下加龠)管,九节者佳。”
清王渔洋《香祖笔记》:“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
清何萝瑶《赓和录》:“箫即古之所谓长笛。相传始于汉丘仲。唐人有谓之尺八者,今箫或其遗制也。”
今人陈万鼐《清史乐志之研究》载曰:箫在唐代一名“尺(下加八)”。
竹(下加龠)为三代之乐,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故朱载堉《律吕精义》曰:“竹(下加龠)五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原,度量衡之所由出者也。”历史上许多学者视洞箫为竹(下加龠)之后继。明代以来,洞箫之器名,唯见朱载堉《律吕精义》有解:“惟管端开豁口,妆如箫口,形似洞门,俗名洞箫”。
其实,不识洞箫者大有人在。例如:韩国成宗时期的重要著作《乐学规范》(1943,相当于我国明弘治年间):“《释名》云:洞箫,箫之无底者。王子渊《洞箫赋》,洞者,通也。言其无底,上下相通,故名洞箫。《高丽史乐志》,洞箫孔八。”文中把排箫与洞箫两相混淆了。
又如:清纳兰容若《渌水亭杂识》:“古之箫,即律管也,三十六律管,长短作一排,形如凤翅。故楚辞曰:吹参差分谁思也。然管多而一人吹之,何以高下曲折绎如?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王褒有《洞箫赋》,不言其状,未知洞箫即竹(下加龠)否?”
汉王褒《洞箫赋》所言之箫究竟系排箫,还是单竹箫?已成历史公案,须剖析之。
王褒《洞箫赋》:“带以象牙,尡其会合。锼镂离丽,绛唇错杂,吹参差而入道德,……”朱载堉《律吕精义》解之:“上有二束象牙为之,随器大小,状类腰带,铜钉间饰。《文选》所谓带以象牙而罗鳞捷猎也。”“参差”即排箫之形。由此可知汉代洞箫即排箫。王褒又言:“幸得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洞箫是喜爱吹它的汉元帝所起的名字。但是这一名称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单竹箫的专有名词了。汉代洞箫有通洞无底之义。但是明代洞箫已改变为“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来加以解释了。
我认为洞箫就是单竹箫。至于汉代时曾将通洞无底的排箫命名为洞箫,那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的称呼,已成为历史烟云。宋代以后,约定俗成,洞箫毫无疑问就是特指单竹箫。
朱载堉解古箫字篆体与龠字会意,他把排箫与龠相提并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宋王应麟《荆川稗编》:“箫,八音蜀竹,截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五分,前五孔后一孔,通六孔,各径二分,口开半窍,直而吹之。”半窍,即半圆之意,“口开半窍”即开着半圆形的吹口。由此可知,迁延至今的单竹箫,其形制早在宋代便已基本定型了,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使用的笛有膜孔,洞箫无膜孔。但是在宋代,情形正好相反,古篴无膜孔,洞箫反而有膜孔。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韩国李成千、权德远、白一亨、黄显晶《国乐教育业书与容易学习的国乐概论》:“篴有一个U字型吹孔,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和在旁际的十字孔。现在没有十字孔。有时洞箫代替它。它有十二律四清声,用于雅乐。篴原有四孔,后汉时有五孔,宋代六孔,宋代时六孔篴传到高丽来了。”“洞箫有U字型吹孔。正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民俗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四个指孔和一个膜孔。洞箫原有八孔和一个膜孔,后来正乐用因跟篴差不多,膜孔没有了,膜孔没有了。民俗乐用改良一点,仍然有膜孔。”韩国的篴、洞箫表面看似为一物,实则其音律大相径庭,洞箫与中国箫的音位差不多,篴则为十二律,其音陛构成与指法很特别,有专门的用途。可惜的是尺八与古篴在中国机近于消失,将来要研究它们可能要到日本、韩国去寻其踪迹了。
民乐的振兴一要靠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二要靠当政者的倡导。例如:“汉武帝时产生长笛,汉元帝时风行洞箫,唐太宗提倡尺八,唐玄宗、唐壮宗爱吹横笛,皆为一时之盛。
综上所述,尺八作汉、唐文化的载体,相对而言,洞箫从其流行时间和区域来看,则应列之为宋、明文化之遗存。宋代洞箫渐成气候,与较之略短的中管(即尺八)共存于世。洞箫吹口的改革,由尺八的斜削面而成为U字形,在宋代文献中有据可查。宋王应麟《荆川稗编》云:箫“口开半窍”。证明开半圆形山口的洞箫在宋代已广为流行。明朱载堉《律吕精义》:“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把U字形洞箫山口与古代竹(下加龠)和律管的管口相提并论,使之进一步规范化。
一如唐代尺八之东渡扶桑,宋代洞箫亦输出朝鲜,形成韩国所特有的外形似尺八、吹口U字形、有膜孔的朝鲜洞箫。尺八和洞箫对日、韩两国的音乐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尺八的斜削面吹口,对于喜爱音频变化、吹奏自由的日本人来说是正中下怀。洞箫的U字形吹口,更适合律制严格的中国人的胃口。另一方面,洞箫的前身--竹(下加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尺八是日本人的法器。故中国选择了洞箫,日本选择了尺八。在中国尺八反而日渐衰微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