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秦腔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1000多年前,古都长安、秦汉大地兴起一种“大音震似雷霆”的古老剧种,是为“秦腔”。

30年前,五湖四海精英建特区,秦腔开始在“移民城市”深圳扎根发芽。

30年后,秦腔秦韵在鹏城兴唱不衰,首个秦腔协会在深圳福田区注册成立。这成为秦腔发源地、西北五省之外,难得一见的独特现象。

如今,秦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文化强市”已吹响号角。古老戏曲文化与年轻现代都市遭遇,将擦碰出怎样的火花?

首个秦腔协会在福田区注册成立

工地上吼出“秦之声”

“90后”搭档古稀“戏骨”有协会就像“有户口”

每个周日下午,是秦腔协会成员聚集演练的日子。记者在福田园岭文化站二楼,记者采访了他们,数十年的坚守与心中放不下的乡音乡情成为这座城市最坚强的音符。

工地上吼出“秦之声”

杨卫国,深圳福田秦腔协会会长。上世纪80年代初, 不到20岁的他随部队迁入深圳,住在福田区竹子林。闲暇时自娱自乐,秦腔,成了他们最大的爱好,这一吼,就是整整几十年。

随着特区的发展,西北籍在深圳务工、创业人员日益增多。“深圳秦之声”队伍逐渐扩大,参加人员众多,形成了业余的、专业的、爱好的众多“戏迷”。众多戏迷爱好者在每个星期天,分别从东莞,惠州等地,乘坐不同交通工具,风雨无阻地集聚深圳园岭文化站,坚持“吼秦腔”,欢聚一堂笑满堂。

“90后”搭档古稀“戏骨”

74岁的崔慧琴老师,13岁学唱秦腔,在宝鸡、甘肃天水剧团当了26年的演员,随后在戏曲学校任教。退休后,随女儿来到深圳。一开始,最不习惯的就是少了秦腔。“一次,我在深圳练声时,被一个老乡发现了,介绍到了‘秦之声’,感觉好不容易找到了组织。”

潘茜老师,退休后学戏,学了10年了,是西安秦腔北会业余团长。独女来深多年了,因为觉得深圳没有秦腔迟迟不肯迁居深圳。女儿多方打听,终于获知深圳有个“秦之声”,这才于2009年将老妈“请”到了深圳。

年龄最小的“90后”刘丽霞,今年才22岁。2006年,刘丽霞刚来深圳时在平湖一企业做销售员,“秦之声”会长与丽霞的阿姨相熟,知道丽霞有过3年戏曲学校的功底,便想方设法派车将丽霞从平湖拉到团里,只为让她唱唱,活动结束后又再将丽霞送回平湖。

有协会就像“有户口”

“30年了,‘秦之声’能在深圳坚持下来不容易。”秦腔协会的秘书长刘汉超老人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秦之声”活动都没有固定场所,单身宿舍、会议室、八卦岭厂房都曾是他们“打游击”练习的地方,荔枝公园、笔架山公园、洪湖公园,园博园则是义务展演的露天舞台。

“秦腔协会成立了,就像‘生孩子上了户口’,有了名分,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演出,更多交流,锻炼队伍了。”刘汉超说。协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报名参与了2012年深圳市284场公益文化活动招标,和全市200多个注册社团一起参与角逐,同时每个项目可获得2万元的政府资金资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