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秦腔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新型文化传播方式迅猛涌现,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多样性急剧推进的情况下,戏剧包括秦腔的繁荣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挑战,人们对戏剧的现状和前景表现出诸多忧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是否还有生命力?市场效应的长期低迷是其走向衰亡的征兆,还是孕育新的生命活力的阵痛期的必然宿命?振兴秦腔之路如何走下去?

戏剧生命力在于社会需求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外乎情。”戏剧动人心、沁人腑,自能勃发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秦腔发轫于周秦,成长于汉唐,兴起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繁盛于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秦腔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京剧和多个地方戏的先声,她与昆曲、徽剧、汉调等一起培育、滋润生成了京剧。秦腔发展史上有高潮、有低谷,能否尽快振兴繁荣,取决于改革创新,取决于决心和政策措施。

秦腔的许多优秀传统戏,之所以数百年久演不衰、人们百看不厌,就在于她们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矛盾,适应了社会人群的精神需求,使观众得到了心灵满足,获得了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在心灵深处形成厚重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

优秀的现代戏更是如此。由陈彦编剧,陕西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等现代戏“三部曲”,在戏剧普遍不景气的当前,异军突起,弄潮梨园,享誉全国,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声腔音乐特色鲜明

秦腔与其他剧种相比,最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在于唱腔音乐。如以诗词喻秦腔,则豪放与婉约并美,雄浑与纤丽共荣。

秦腔流派,目前基本有定论的流派,如衰派(刘毓中)、敏派(李正敏)、任派(任哲中)、肖派(肖若兰)等,艺术特色鲜明,群众基础雄厚,传承人物较多。对这些流派,应组织人力,充分挖掘研究,从戏剧理论上加以分析整理,为传承创新提供基础,为繁荣发展秦腔艺术打好基本功。

秦腔具有十分独特的声腔体系。它由一个“流徵”、若干板式构成了板式变换体的声腔音乐。由于秦腔板式音乐的独特性,尤其适合表现忠烈戏、情感戏、苦情戏,那种苍凉、浑厚、深沉、激越的情调,如泣如诉的痛苦、悲怆情怀的表达,酣畅淋漓,足以摄人心魄,催人泪下,使人有热耳酸心、撕肠裂肺之感。评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誉,更有“曼声哀歌,一里老幼悲愁涕泣三日不食;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欢抃舞,不能自禁”的描述。这种戏剧效果是其他戏剧难以企及的,这正是秦腔异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魅力所在。

语言文学美独树一帜

秦腔的语言文学美,在中国所有戏剧中,可谓独树一帜。

传统戏的唱词道白文字优雅、文白兼适、庄谐并具、如诗如曲,竭尽文字之美。许多唱段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数百年传唱不衰,影响久远。不仅戏剧爱好者、文化人津津乐道,大量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倒背如流,吟得滚瓜烂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秦腔的唱词,讲究文辞韵律、平仄对仗,遣词造句精当确切,描摹抒情文采斐然,铺排比拟华丽有味。其语言或庄或谐,或腴或瘦,或丽或朴,既生动细腻,又雄浑简约。秦腔唱词延揽了中国诗词曲赋的诸多形式,又广泛吸收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优秀文辞,以七言、十言为主要形式,又间以多言、长短句,既突出戏词整齐对称的“均齐之美”,又讲究灵活多变的“非齐之美”,使得秦腔的语言文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恒变结合,动静相宜,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戏剧文学美学特质。

秦腔的道白,尤其具有特色,它注重咬字吐词,抑扬顿挫,玉盘落珠,金声坠地,韵语韵味,铿锵有力。“白”与“唱”一道构成秦腔的语言文字美。

群众性基础尤为深广

戏剧都有群众性,但秦腔的群众性尤其广大、深远、绵长。

秦腔发源于陕、甘,流行于西北,影响及于周边各省。从流传地域之大、人口之多、文化影响之深远而论,中国地方戏中除豫剧之外就是秦腔了。秦腔影响了河北梆子、豫剧、绍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发展,促进了戏剧的相互交流吸收。可以说,看秦腔戏曾经是,现在仍部分是,秦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兴文化传播形式的出现,使这种群众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观众人数下降,中、老年人成为主体,剧团数量减少,演出活动下降。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艺术选择性空前扩大,使得戏剧逐渐失去曾经的吸引力和主导地位,限制了戏剧的发展空间。秦腔如此,各类戏剧无不如此。讲振兴秦腔,不能再奢望恢复曾经的普及和兴盛,而是要与时代同行,按照现实观众的要求和口味,推陈出新,以精品力作打动人心,表现社会生活,在多样化的文化竞争时代,保持自己的本质特点,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各类文化演艺形式一道,各美其美,树起自己独特的秦腔艺术风景线。

改革目的是出人出戏

秦腔改革,无论怎样改,其目的都只能是出人出戏。这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改革涉及诸多内容,有两个方面尤需重视。一是演艺团体的体制改革,一是唱腔音乐的改革。

现在大部分国有秦腔演出院团都已经进行了转企改制。由于秦腔等戏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性,其主要收入来自于演出门票,衍生产品很少。目前社会阶段人们日常消费中用于戏剧类艺术的支出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戏剧演艺团体的经费主要还需来自公共财政。

另一方面,即已进行多年的声腔音乐改革。一个时期以来,秦腔的话剧化、歌剧化、大制作到了泛滥的程度。不论如何改,都应该坚持秦腔本体的审美特质和流派特色,用准确精美的秦腔艺术诠释戏剧人文主题,其魂其魄、其味其色不能改,改了就不能称其为“秦腔”了。没有区别就没有艺术的多样性、多形式,不能牛羊互易,更不能画蛇添足。当然,不是说不能改进,不能调整某些不适应、不合时宜的因素。

创新是振兴的必由之路

戏剧市场不景气,观众群体衰减尤其是不能引起青少年兴趣,固然有现代新型文化和传媒方式的强力挑战,从戏剧本身来看,有其深刻原因。

一是戏剧传统内容多,现代内容少,与社会现实脱节;二是程式老套,节奏缓慢,与现代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观赏要求脱节;三是表现方式单调固化,与现代科技进步能够提供的新的表现手段脱节。

培养、鼓励、引导编剧人才,创造宽松适宜的创作环境,多出新品新作。这是振兴秦腔的基础功、根本功,必须下功夫练好。老演员的艺术传承保护和新一代演艺人才的培养,是振兴秦腔在“人”上须下大气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代科技为戏剧表演开辟了拓宽道路、增加手段的有利条件,应充分研究吸取。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戏剧的本质特征,即虚拟化、写意化、程式化,再不能搞那些动辄千百万元的大制作、大场面,演几场库存的剧目了。这是秦腔走出潼关、走向海外的必需,更是继承秦腔优良传统、激发秦腔艺术本质生命活力的必需,也是振兴秦腔的正路、大路、必由之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