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周仁回府》常被津津乐道陕西的七代“活周仁”即李云亭、刘毓中、雒秉华、赵集兴、黄金华、任哲中、李爱琴。
七代“活周仁”中,早期多是须生应工小生扮,这是戏曲的传统、是为了解决人物外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矛盾。(还有种情况就是为了让一出戏中重要的两个角色,在表演上不相 “犯”。类如、秦腔<甘露寺>乔玄、<抱琵琶>王彦龄、都是花脸应工老生扮);“周仁”后来小生到须生的转变,任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任在乾县“晓钟社”学艺,在范紫东的提携下他的《周仁回府》脱颖而出。到今天任哲中归于小生行当的表演成为《周仁回府》“新传统”。
“七代”以后,任先生尚健在时其弟子胡屯胜曾有一时被誉为“八代活周仁”。
胡屯胜是任的高足,客观的讲他的嗓子条件和做派都不特别突出。但胡屯胜的意义在于、他作为“研究院”早期“新派小生代表”走讲人们视野,实践了唱法的的转变又较完整保留了任哲中的韵味,使人们耳目一新。相比之下“研究院”还有个唱“任派”的任经虎(曾出版《周仁回府》磁带)韵味酷似“任派”、唱法也走任先生的路子,其影响却不及胡。
任哲中的小生影响在当代几乎无人能比,胡屯胜承担了“任派”唱腔历史转型的角色。京剧界有人评:谭富英当年拜师余叔岩、用余派的腔唱谭派的韵味,被人认可为“新谭派”。当然胡屯胜是不能与谭富英老板相比,但如果论及英年早逝胡屯胜的意义这个例子是否也有些启示?
“研究院”是80年代开始的秦腔声腔改革的始作俑者。相比着力最大的行当小生、花脸中。小生的收效明显,影响了当代秦腔小生男声的演唱方法。花脸的改革流于理论研究、实践收效不是很大。秦腔的定调高,对男声近乎残酷。所以男演员培养的“成活率”很低,(现在许多院团多女小生、女须生至少有此原因。)男小生的改革借助以西式美声方法作为声音训练的基础,不再强调传统小生宽音大嗓的喉部用力,其形成唱腔“高”“尖”“亮”模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小生行当表演的欣赏习惯。
虽然这种改革引起争议,但提出结合剧种特色解放男声、增强男声演唱的适应性,这方面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李小峰是近年“新派小生” (事实上没有这个概念,我只是为了表达方便)的佼佼者、并且声音、架子条件都好,《周仁回府》人气很高,但他依然延续着胡的路子,也未脱“任家戏”法门。“活周仁”既然是好事者起首,爱家响应。“代”的提法虽在大众圈子多少也有些学术意味。这里所谓“代”我理解是主要指表演风格影响力。
所以如果现在称其“九代活周仁”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他尚年轻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