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秦腔不唱吼起来”,作为三秦文化的活化石,秦腔诞生于陕西,受到西北五省,尤其是三秦人民的喜爱。随着学界对20世纪秦腔史的接续梳理,秦腔“剧业”盛而“剧学”微的状况已逐渐发生改变。日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益荣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0世纪秦腔史》获准结项,其最终成果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高益荣介绍说,秦腔号称中国梆子戏家族的鼻祖。20世纪80年代,焦文斌等五位学者撰写的《秦腔史稿》,尽管只写到1911年易俗社创建前,但其被视为真正意义的秦腔研究史专著。此后,高益荣在焦文斌指导下,顺着《秦腔史稿》思路,接续原书缺憾,完成了辛亥革命后20世纪秦腔史的爬梳。
高益荣表示,“在20世纪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秦腔团社是西安易俗社。它之所以能长存百年,与它进步的文化精神有直接关系。”这种文化精神体现在,它的创建者自觉以戏曲为武器,实现开发民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理想,强调社会的教化作用,同时注意文人的文化品位与民众的情趣结合,故能受到民众广泛接受,使之延续百年。另外,易俗社拥有由社会精英组成的创作群体和一流艺人组成的教练队伍。无论是剧作家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还是表演艺术家刘箴俗、陈雨农、刘毓中,在秦腔艺苑中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高益荣介绍说,以从延安走出来的民众剧社为代表的解放区产生的新秦腔,代表了秦腔这种古老艺术与延安时期新文艺的结合,反映了秦腔艺术走向同中国革命事业结合的新道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剧作家当属马健翎、赵伯平等。尤其是马健翎先生创作的《血泪仇》、《穷人恨》等现代题材剧,采用老百姓喜欢的艺术形式、演出内容与宣传革命紧密结合,对解放后现代戏创作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据介绍,作为最终成果内容之一,“20世纪秦腔年谱”已按照时间顺序将20世纪秦腔发生的事情以纵线条勾勒,与之前秦腔各阶段史的横断面描述形成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

作为地方剧种的秦腔,一直面临一个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共同面临的问题:“剧业”盛而“剧学”微。高益荣表示,通过研究,他们力图从戏曲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剧作家”和“演员”的角度全面勾勒20世纪秦腔的发展脉络,尽量搜集全名家名作,使之能够全面展示出20世纪的秦腔剧作家、作品、表演艺术家的全貌,为读者、研究者提供资料上的方便。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