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年前,本报曾报道过博乐市小营盘镇秦腔剧团“以农养艺”坚守舞台的事迹,一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博乐市小营盘镇秦腔剧团,听到演员们鲜为人知的故事,看到他们对秦腔的执著、自编剧目为群众免费演出的热情以及他们为传承秦腔付出的努力,记者的心再一次被触动。

“30多年来,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原来细嫩的手,变成了粗糙的手。他们30多年免费为农牧民演出,从来不说辛苦。”3月25日,当博乐市小营盘镇党委副书记祁新舒向记者介绍这个秦腔剧团时,感慨很多。

是什么力量使这个秦腔剧团的演员边当农民边演出?还一直免费演出?3月25日,记者的疑问,被博乐市小营盘镇秦腔剧团团长高奋祥一一解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这个秦腔剧团成立,当时,新疆内外很多地方的专业秦腔演员,都跑来加入我们的秦腔剧团,这些演员,一方面是热爱秦腔,另一方面也是奔着能在秦腔剧团落个正式编制和当地户口。那时候,我们秦腔剧团有45人,由博乐市文化馆管理。秦腔剧团成立后,大家吃住都在小营盘镇,不但在当地演出,还经常到周边的县市演出。”高奋祥说。

高奋祥记得,有一次,他们去伊犁河谷的芦苇沟演出,许多群众踏着雪水和泥巴,从四面八方拥来观看。当演员演到精彩处,观众放鞭炮、喝彩,不少胡子白花花的老人,还亲自登台给演员献上漂亮的被面,说是给演员“挂红”。

“那时候,演员被安排在当地农民家吃住,很多农民家的饭,我都吃过。”坐在一旁的博乐市小营盘镇秦腔剧团的演员曹学燕忍不住说。

然而,好景不长。大家期盼的编制、户口问题,因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解决,上级单位只好将秦腔剧团演员分散到各个单位当临时工,维持生计。失望中,大部分演员都离开了秦腔剧团。“我们剩下的20多位演员和家属,在当地政府划分的一块戈壁滩上,自己种地解决生计问题,我们过上了‘以农养艺’、开荒种地的生活。”高奋祥沉浸在对那段艰苦日子的回忆中。

对高奋祥来说,那时候,让他感到最难办的事情,就是想着如何让演员们能有口饭吃。虽有地,但没水。他就组织大家集资,用最少的钱,打了井。有了水,他又领着大家试着种麦子、油菜、甜葵。种了赔,赔了再种,最后,种了胡萝卜,才有了好收成。“我们把胡萝卜驮在自行车后座上,跑10公里路,到市里卖,这些年,从自行车、毛驴车、拖拉机再到三轮车,我们的运输工具在变化,我们种胡萝卜的收成也越来越好,最好的时候,1亩地收入1万元,总算是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住房也是大问题。当时,我们住在简陋、破旧的房屋里,天热和下雪的时候都十分危险。我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向砖厂赊账买砖,才建起了新房。”高奋祥说。

“那时候,虽说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每到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我们都会到各乡镇演出,农牧民争先恐后地拉我们去他们家吃住。”高奋祥眼神中透出一股坚韧和自信。这时,祁新舒接过话茬:“他们表演的秦腔,水平不错,现在,他们都是我们那儿的名人啦。”说着,她给记者讲了高奋祥的一个可笑细节:“有次,我们高团长刚在地里拔完胡萝卜,紧接着,又上台演出。舞台上,当他伸出兰花指时,黑乎乎的手指和那张大白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都乐坏了。”

坚韧、朴实,总是最能感动人。当地一位爱好秦腔的老板,看到博乐市小营盘镇秦腔剧团经营得这么艰难,就投资10多万元,给秦腔剧团的演员买了服装、道具、灯光和音响。于是,高奋祥带领着大家,重整旗鼓,开锣鸣唱。秦腔又回来了!从博乐市到周边的精河、温泉等各县市乡镇,只要农牧民需要,秦腔剧团的演员就去免费演出,他们不但演出《铡美案》、《窦娥冤》、《三娘教子》等传统经典剧目,还结合农牧民的实际生活,自编了《包公学法》、《党的政策暖民心》等折子戏,先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自治区和博乐市颁发的各种奖项。
“现在,我们秦腔剧团每年到基层乡镇免费演出30场至50场,演出的这些剧目,因为都有教育意义,农牧民特别喜欢看,场场观众爆满。去年,我们到一个乡镇演出,从白天到晚上,演了整整4天4夜,老百姓还嚷嚷着没看够。”接着,高奋祥给记者谈起了今后的打算:“我们正在培养接班人,今年,我们已经在小营盘镇小学开办了一个秦腔班,收了20多名小学生,每周给他们上两节课,从童子功教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秦腔演员将诞生,‘秦腔飞扬’指日可待。”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