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
西宁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马坊的眉户,西杏园的拳,三其的乱弹唱不完。”马坊、西杏园、三其都是地名,这三个地方至今存在,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眉户和乱弹是戏剧曲种,老西宁人将眉户称为小戏,乱弹称为大戏,乱弹也就是秦腔。三其村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秦腔剧团历史悠久,最盛时剧团有演员四十多人,每逢节庆,十里八乡的村子竞相请他们到村中唱大戏,因此有了“三其的乱弹唱不完”之说。
清末村民自办剧团
三其村唱秦腔的历史很悠久,据村中六十多岁的老人王占邦说,村里的业余剧团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末年爱好曲艺的村民就凑钱买了戏服,由村中的曲艺能人指导排演剧目。至今,村中还保存着这些古老的戏服。
《三其村志》中有这样的描述: 1928年,陕西三胜社著名演员王寿山(艺名索珠儿)来村传艺,当时有杨文玉、王积财、王全安等人跟随他学艺。1944年,本村戏曲爱好者在村中募捐,将所得添置新戏装,并请西宁青云社演员吴德卿来村中指导。这种辅导连续进行了三年,业余剧团排演出了《得胜图》《闯宫抱斗》等传统戏十多本。大型秦腔传统剧《得胜图》《辕门斩子》《铡美案》等演出时,轰动四乡八堡。
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编演了现代剧目《三世仇》等,广受好评。
马皇后与王家曲艺传统
六十多岁的王占邦,既是曲艺爱好者,也是曾经的三其业余秦腔剧团的一员,后来又成了剧团的组织者之一。
“我从小就喜欢曲艺,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跟着本家叔叔王居安学习秦腔,那时,我们都是白天干活,晚上学戏。师傅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王占邦说,“我们王氏家族中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明朝年间,王氏家族的人演社火,扮演马皇后的演员化装得特别丑,这件事情被马皇后知道了,王氏家族被发配到了青海,但王氏家族热爱曲艺的传统没有改变。我们家族的人都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业余剧团中,王家人一直占大多数。”
被村民珍藏起来的古老戏服
上世纪60年代,剧团有了女演员
戏箱
很长时间以来,三其业余秦腔剧团中的演员都是男演员,就是坤角也是由男演员出演。直到上世纪60年代,王占邦的师傅王居安让自己的三个女儿也登台演戏,并开始排演一些现代戏,在四邻八乡演出。演出获得了好评,每逢节日,来请三其业余秦腔剧团演出的村子更加多了,每每遇到几个村子都来请的情况,剧团就只好让几个村子商量,在某一个村子演出,让几个村子的人都去看。
在1959年到1987年间,三其业余剧团共参加省、市文化局调演十多次,获得好评。当时,西宁市文化馆为了支持这支业余剧团,支援了一大批服装、道具等。剧团鼎盛时期,西宁市秦剧团的导演廖文德还曾来指导。
“我们的这支业余剧团虽说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但我们在演出时一直遵循着老派剧团演出时的一些传统,看过我们演出的人都称赞我们演得好。”王占邦说。
每到一地演出,踩台是必不可少的。
踩台,是由演员扮演黑虎灵官赵公明,届时,赵公明腾云驾雾伴着鸣炮声走到舞台上,赵公明通常是手持钢鞭,向台下唱道:“黑虎灵官到某地,天降祥瑞……”一通吉祥话说完,几个小鬼捧着装有花生、核桃、红枣的果盘朝台下抛撒。这时,后来传来旁白:第一把解除瘟蝗四症,第二把解除病头灾难,第三把祈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然后,正本戏开始演出。演出当中,观众会给演得好的演员搭红,被搭红演员也会给观众还礼。
1987年,三其业余秦腔剧团停办。
上世纪90年代,三其村民又自发组织了“秦腔自乐班”,让三其的乱弹继续唱下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