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如今,微信已从方方面面进入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相传至今。微信和秦腔,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物,却在2014年的银川,被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戏迷玩在了一起。

微信上,他们有自己的“秦韵票友俱乐部”。通过微信,老戏迷们互传秦腔演出信息,招募秦腔票友。更重要的是,自打秦腔遇上微信,一些年轻人开始加入到秦腔票友朋友圈,微信上听老戏迷传授技艺,线下则和老戏迷渐渐玩到了一起。

老戏迷玩微信

1月29日下午,宗睦巷自强社区文化中心如约传出阵阵秦腔声。71岁的任振荣在后台候场,他的节目是最后一个。今天是不多见的带妆演出,等待上台的时间,老任和其他演员一样,时不时拿出手机,在手机屏幕上划拉上几下。记者凑过去一看,原来,老任在看他们的“秦韵票友俱乐部”的微信圈,有时,舞台调度会通过微信提醒他们上场前的准备,老任的微信名叫“八百里秦川”,他的朋友圈好友,有“板胡”,有“戏剧人生”,有“秦韵”……一看微信名便知是个纯粹的戏迷朋友圈。

老任玩微信约两年时间,他通过微信免费“跑场子”,哪个社区有秦腔演出,在秦腔票友微信圈里都会传播,老任凭着这些信息,去听戏,有时嗓子“痒痒”,他还会发微信给朋友,让给留个节目,上场次序都无所谓。

老任用微信了解各种秦腔演出信息,74岁的李继增则更多用微信分享秦腔艺术,他的信息转发和点赞频率密集,一天10余条。如此频率有时会招惹老任这样的戏迷“不满”,他们担心因此费流量,老戏迷们索性把李继增这样的秦腔微信“大咖”移除朋友圈,可没过几天,他们便“戏痒难挨”,主动和“大咖”重修旧好。

年轻人吼老秦腔

23岁的杨波、32岁的陈军,也是“秦韵票友俱乐部”微信圈里的一员。这个朋友圈,年龄跨度极大,从20多岁到70多岁,能把代沟重重的几代人联系在一个圈子里的唯一原因,便是秦腔。

陈军是甘肃平凉庄浪永宁乡苏山村人,目前在银川打工。陈军儿时的秦腔记忆,一个悬挂在老家门口老槐树上的喇叭,那喇叭成天没完没了地播放秦腔。来到银川打工后,陈军只要一听到银川各处广场每晚传出的秦腔梆子声,“就像是听到了乡音,闻到了家乡的空气。”他现为银川一家玻璃店的装饰工,工作辛劳,每周五“能来敲敲锣,吼上几嗓子秦腔,便觉得心里舒坦”。1月29日早上陈军没有请上假,下午从微信上得知剧团在社区的演出照常进行,他便又告假急匆匆赶来。

同在微信圈的33岁的郭彩红,显得更加活跃,她时不时在微信里向老戏迷讨教唱腔,每次演出后,郭彩红都会发些队友的舞台照,队友间转发、点赞不断。微信上的秦腔交流冲淡了郭彩红在异乡打拼的不少艰辛。

记者手记

有分享,才会有传承

在我们忧虑传统艺术日渐式微的当下,微信的参与,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艺术如何传承的新思路,微信可以更准确地聚集秦腔票友,可以传播最新最快的艺术讯息,让老戏迷不墨守成规,最重要的是或许凭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秦腔爱好者加入进来。

秦腔与微信的不期而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秦腔艺术实现在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区戏迷间的共享。毕竟任何艺术形式,唯有做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才有传承下去的必要。而微信与秦腔的这种相遇,便为我们传统艺术的共享和传承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