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秦腔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陕西地方戏曲很繁荣,戏种也很多,如秦腔、同州梆子、西路梆子、汉调桄桄、眉户、碗碗腔、汉调二黄、弦板腔、老腔等。陕西地方戏曲的形成、繁荣与秦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戏剧研究学者指出:“山陕商贾发迹于明,兴盛于清,衰落于民国。梆子戏亦形成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民国”(《中华戏曲》第三辑)。梆子戏与陕西商人的兴盛紧密相联,这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事出有因,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陕、山、豫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是历史上北杂剧的发祥地。元末明初,北杂剧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品,逐渐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民群众。昆山腔兴起以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好又转向昆腔,就在北杂剧衰落,昆腔盛行的时候,陕山豫交界地民间艺人将这一带民歌小曲演唱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因它与北杂剧、昆曲相比显得粗俗,所以在秦东、晋南一带称它为“土戏”。因它在演唱时用梆子打击伴奏,故又称梆子腔。又因演唱艺人多来自陕西,所以又称“西曲”。

清人朱维鱼《河汾旅话》称“村社演戏曰梆子,词极鄙俚,事多诬捏,盛行于山陕,俗传东坡所唱,亦称秦腔”(《中华戏曲》第三辑)《注:苏东坡曾在陕西为官》。从明朝的永乐中期,陕西已是“诸府仓粟积一千九百余万石,足支十年”的富足繁荣景象。明代中叶,陕西的商业经济十分活跃,正德年间关中各地已是“民逐末于外者八、九”(《康对山集》)。农副产品充斥市场,商业经济十分活跃;采银采矿风靡商洛、汉中各地;(清雍正《陕西通志》)粮商、盐商处处皆是,特别是沿边界一带的陕西土著富户已成为明代的地方商人集团。外地商人亦“专一走川陕作客贩货,大得利息。”(《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时人有“与其吏也宁贾”的说法。入清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陕西的商业经济超过了前代,在全省各地出现了粮食经营、土地经营、货币地租、烟草种植和销售以及造纸、木材、采矿和冶铁等商业城镇和市场。乾隆以后,对陕南山区的开发,吸引来了大量的川、楚、豫、皖、赣等省的贫民,陕南人口骤增,(《续修陕西通志·卷三十一》)商业经济更加繁荣。明清陕西多富商,尤以泾阳、三原为甚。
史书记载“科目甲于诸邑,农勤力作,工不事淫巧,惟商贾远出,每数年不归,劝令买地耕种,多以为累”。在祭祀、庆典、节日中都要有戏曲酬神和娱人,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要求使秦腔在这时形成和逐步完善,而有财力的商人是这一活动经济上的主要资助者。因此,在明一代,秦腔就随着陕西商帮的兴起而兴盛起来。而又随着陕西商帮在全国各地的勃兴而散布全国。这些史实虽然很少见于正史,但是在历代文人的札记、日记、诗歌等文章中都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另外,遍于全国的陕西会馆、山陕会馆以及会馆中建筑精美的戏楼,都是这一段历史的活生生的见证。这不就很能说明秦商和秦腔的因缘关系吗?清乾隆时,秦腔一代大师魏长生在北京一举成名,使秦腔在中国风行几十年,如果没有在此之前秦腔在全国遍布的基础,那有这么容易呢?在魏长生从北京到达扬州之前的几百年,扬州的盐商都是陕西商帮把持着。那时的扬州,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秦声。魏长生在扬州唱秦腔一唱三年,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行吗?

商路即戏路。明清秦商“致富皆在千里或万里之外”,他们因远离家乡,便经常不惜重金邀请家乡戏班到他们所驻商埠所在地演出。在陕西商人聚集的商业重镇大多有陕西会馆,而会馆内多筑有戏台,于是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同乡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如汉口的山陕会馆内有戏台四座,分别设在正殿、财神殿、七圣殿和文昌殿。

据《汉口山陕会馆志》载,正殿戏台对联有:

陈迹兴怀古今人岂云不相及

群情毕寄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唱一曲白雪阳春大江东去

看满眼流丹叠翠爽气西来

财神殿戏台对联云:

余音绕江城问玉奋谁吹折杨柳数声落梅花一曲

游踪临汉水且金樽共把集汾榆雅社话桑梓闲情

七圣殿戏台对联云:

且从忙里偷闲看尽古今来情状

莫道局中是戏点破千百世机关

文昌殿戏台对联:

闻所闻而来聆遗响干秋高山流水

见所见而在醒繁华一梦御苑宫花

河南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筑有一座高30米,东西宽18米,分上下三层的悬鉴楼,又称戏楼,楼后面北是戏台,由四根大方柱把巨大的三层戏楼凌空擎起。戏台正中挂有“既和且平”的金字牌匾,石柱上用行书镌刻两副对联:

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

还将旧事重新演

聊借排优作古人

飞檐下金龙缠绕的《悬鉴楼》巨匾,据说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手笔。戏台对面有可容纳万人的大院,院内东西厢房相向,分上下二层,为昔日看戏的包厢。当年秦腔班社在戏台演出,院内可容万人观看。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梆子戏亦极一时之盛,而以义顺和、宝胜和两班最为著名”(《旧剧丛谈》)。当时,秦腔已经本地化,多由当地人出演。虽然还叫“秦腔”,但是已经本地化为“河北梆子”了。随着山陕商人深入到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经商,秦腔也很快风靡上述各地。四川、云南、贵州在明清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都掌握在陕西商人手里,因此,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流行秦腔,而且还出了秦腔名家、大师级的人物。秦腔对当地的戏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云南的滇剧,其弦索音腔主要来源于秦腔,以至于在白口,一些唱腔都强调要有“陕音”。有人说:凡是有陕西商人活动的地方就有梆子戏的演出,此话反映了梆子戏的发展与陕商的密切关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