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戏楼概说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中国戏曲可称为“戏楼文化”。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二、神庙戏楼
在神庙举行祭祀性的演出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戏曲史,形成了特殊的民俗戏剧现象。广大人民参与戏曲的主要途径就是观看庙戏。神庙戏楼是来源最古、出现最早同时也是分布最广的戏楼。庙台的演剧娱乐作用在晚期成为它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庙台建筑结构和观演结构密不可分。汉唐以前的祭祀方式主要依靠歌舞表演,到了汉唐则以音乐舞蹈和百戏杂技为主,宋代戏曲成熟发展,神庙祭祀就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由于众多的中小城镇及广大乡村并不具备建瓦舍勾栏的条件,因此神庙就成为游艺场所的替代。
·神庙建筑格局及戏楼的位置

唐宋以后,中国神庙建筑形成了较固定的格局,一个完整的神庙包括山门、钟鼓楼、戏台、献殿、正殿、配殿和东西廊房。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其结构可以视地形环境和财力条件适当增减。在空间分布上按中轴线呈纵向排列,两边对称的格局。庙宇戏楼一般建于寺庙山门的对面,坐南朝北,戏楼及其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演出环境。 保存到现在的戏楼,以清代居多,或多建于前朝,后经清代重修。
·神庙戏楼建筑的发展过程
戏楼经历了从台到楼,从简陋到精良的发展过程。即露台,舞亭类建筑,舞厅。舞厅的形成标志着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的典型的中国式戏楼的确定。

湖南的庙台演出场面

湖南的庙台演出场面

山西农村观剧场面

清代《江南铁泪图》插图


北京精忠庙喜神殿壁画局部──庙台观戏图

甘肃徽县泰山庙戏楼演出
三、祠堂戏楼·赏析

明初,官府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江南各省强姓望族宗祠遍及天下。祠堂建筑与乡里的书院、文会、社屋等组成宗族祭祀社交娱乐的活动中心。而戏楼又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无台不祠”的说法。
[strong◆江西省

弋阳县弯里西李村祠堂台
特点是:进祠堂大门即为戏楼台底,两旁木柱以鼓形红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撑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石柱四根,八角石基,为戏楼的方柱。台基高1.9米,正面用红石砌成,左侧有石级,可上戏台。戏台宽14米,深7.8米;台中有屏风隔板,其前方两侧为上下场门,各宽14米,形成凹字形的空地,是乐队演奏之地。上下场门两侧有副台,以板相隔,也有门。整个建筑具有明代风格。


上饶县应家龚氏叙千祠堂台
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搬迁到村口安沅庙前。戏楼周围筑起了高墙,墙端呈五岳朝天型。其他形制同于弋阳李村戏台,至今保存完好。


婺源县阳春戏台
在婺源县方家宗祠内。戏台与祠堂的享厅相对,中可容纳四五百人的露天场所。台屋系大木椎卯组合建筑。戏台前后以板相隔,上下场设八门,正面四门为出将入相;两侧四门为演武戏用。台的怎正面梁枋上雕有戏剧人物,四壁装绘华丽。

瑞昌县大德山刘家祠堂台
戏台建于明末,在祠堂的最低处,为砖木结构。台口周围有半米高的栏杆。两旁的厢房比正台高出两至三级台阶,专为乐队而置。

广丰县龙溪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