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楼概说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中国戏曲可称为“戏楼文化”。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二、神庙戏楼在神庙举行祭祀性的演出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戏曲史,形成了特殊的民俗戏剧现象。广大人民参与戏曲的主要途径就是观看庙戏。神庙戏楼是来源最古、出现最早同时也是分布最广的戏楼。庙台的演剧娱乐作用在晚期成为它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庙台建筑结构和观演结构密不可分。汉唐以前的祭祀方式主要依靠歌舞表演,到了汉唐则以音乐舞蹈和百戏杂技为主,宋代戏曲成熟发展,神庙祭祀就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由于众多的中小城镇及广大乡村并不具备建瓦舍勾栏的条件,因此神庙就成为游艺场所的替代。
·神庙建筑格局及戏楼的位置
唐宋以后,中国神庙建筑形成了较固定的格局,一个完整的神庙包括山门、钟鼓楼、戏台、献殿、正殿、配殿和东西廊房。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其结构可以视地形环境和财力条件适当增减。在空间分布上按中轴线呈纵向排列,两边对称的格局。庙宇戏楼一般建于寺庙山门的对面,坐南朝北,戏楼及其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演出环境。 保存到现在的戏楼,以清代居多,或多建于前朝,后经清代重修。
·神庙戏楼建筑的发展过程
戏楼经历了从台到楼,从简陋到精良的发展过程。即露台,舞亭类建筑,舞厅。舞厅的形成标志着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的典型的中国式戏楼的确定。
湖南的庙台演出场面
湖南的庙台演出场面
山西农村观剧场面
清代《江南铁泪图》插图
北京精忠庙喜神殿壁画局部──庙台观戏图
甘肃徽县泰山庙戏楼演出
三、祠堂戏楼·赏析明初,官府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江南各省强姓望族宗祠遍及天下。祠堂建筑与乡里的书院、文会、社屋等组成宗族祭祀社交娱乐的活动中心。而戏楼又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无台不祠”的说法。
[strong◆江西省
弋阳县弯里西李村祠堂台
特点是:进祠堂大门即为戏楼台底,两旁木柱以鼓形红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撑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石柱四根,八角石基,为戏楼的方柱。台基高1.9米,正面用红石砌成,左侧有石级,可上戏台。戏台宽14米,深7.8米;台中有屏风隔板,其前方两侧为上下场门,各宽14米,形成凹字形的空地,是乐队演奏之地。上下场门两侧有副台,以板相隔,也有门。整个建筑具有明代风格。
上饶县应家龚氏叙千祠堂台
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搬迁到村口安沅庙前。戏楼周围筑起了高墙,墙端呈五岳朝天型。其他形制同于弋阳李村戏台,至今保存完好。
婺源县阳春戏台
在婺源县方家宗祠内。戏台与祠堂的享厅相对,中可容纳四五百人的露天场所。台屋系大木椎卯组合建筑。戏台前后以板相隔,上下场设八门,正面四门为出将入相;两侧四门为演武戏用。台的怎正面梁枋上雕有戏剧人物,四壁装绘华丽。
瑞昌县大德山刘家祠堂台
戏台建于明末,在祠堂的最低处,为砖木结构。台口周围有半米高的栏杆。两旁的厢房比正台高出两至三级台阶,专为乐队而置。
广丰县龙溪祝氏祠堂戏楼
戏楼为歇山式双层翘角飞檐,梁柱花纹木雕精细,台前一对石狮戏球,台中隔板屏风设“神壁”。台上有对联:“一样楼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几个子弟能文能武能鬼神。”
广昌县赤水张家祠堂戏楼
戏楼坐南朝北,建于祠堂进门处。戏台离地四米,台前两根大的石柱和台口进深一米处的两根中柱既为台柱也作顶柱。台口下沿栏板也是台下前厅的横梁。台口前面设一高35厘米的横木栏杆。由于戏楼很高,又在其前面建与它等高的避雨观戏楼正面看台宽5米,深四米;两侧看楼长7米,宽25米。中间为观戏庭院,供外姓几下人观戏。
修水县全丰余家祠堂戏楼
戏楼结构如“山”字形,台沿雕花横梁上有三块条状戏文图案,中间是《天官赐福》右为《辕门斩子》,左为《梨花斩子》,雕刻精细。两侧酒楼紧连副台,直通大厅。
乐平县镇桥浒崦戏楼
清同治十二年建,位于祠堂的对面,外围筑墙,戏楼左侧开小门,供平时出入。它是座南北向三叠檐古楼阁式晴雨双面楼。重檐翘角,屋脊中央立一大彩釉瓷瓶,中插铁叉,瓶颈以四根铁练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挂铁马风铃。台基高2米,台高14米,宽25米,进深12米,正中以木质雕花屏风将戏台前后隔开,成为相互倚靠的晴雨两用楼。“晴台”面北朝外,是全台的主体,台下场地空阔,供晴天看戏,可纳千人。台上的屏风是晴台和雨台的共用后壁,左右各有一马门通往两侧厢房,厢房之间也相通。“雨台”与祠堂相对,中隔一天井,两侧厢房对称,形成“回”形。祠堂和厢房供雨天看戏。戏楼全是木结构,台柱穿过台板直通底层,如遇贵宾,台底的小门可关闭,拆去中间的台板,形成大的通道,可直接进入祠堂。
玉山县官溪胡氏祠堂戏楼
戏台建于大门的背后,与祠庙融为一体,形同楼阁。台面离地二米,台的梁柱上雕满人物图像;台前沿一排红色低矮栏杆将台面围住;中间有一大屏风。后台比前台稍高,与酒楼相通,衔接中堂。戏台左右为“报功”“泽德”两栋廊房。巍峨高耸。
江西乐平县涌山敦本堂戏楼
坐落在乐平县涌山乡东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内。建于清代。祠堂为八字门楼,两边砖墙上刻有戏文石雕;戏台背门而立,有二米宽的通道往前台。戏台屋顶为重檐卷棚式,翘角短拙;台口四根圆木大柱,横梁上有浮雕人物,整个戏楼显得古色古香。
鹰潭孔家祠堂台
坐落在信江岸边的一座红石山旁,由下往上沿坡而建。整个祠庙有圆柱一百多根,共三重建筑,头重为戏台。戏台离大门四米,为砖木结构,前宽后窄。二重为风雨亭,是族长及男性族人看戏的地方,亭和台两旁有楼相连,是家眷和儿童看戏的地方。
◆浙江省浙江衢县兰氏宗祠戏台
是少数民族畲族兰姓祠堂戏台,建于明崇祯时期,后经重新修缮。该戏台以建筑雕饰构件繁多而闻名。
诸暨边村祠堂戏台
清代建筑。祠堂由戏台、看楼、正厅、后厅四个部分组成。戏台与后厅顶棚建有雕刻精美的图案,整个结构前后呼应,富丽华美。台前设等距石狮,共六具,起栏杆的作用。
龙游杨氏宗祠戏台
戏台设在前厅,分三部分:中间为通道,演出时需搭上台板;左右各为柜形台基。演区无台顶,台前是一天井。整个戏台有24根木柱支撑台板,前后柱头雕有莲座花草等纹饰。
龙游东陵侯府戏台
即邵氏宗祠。戏台为长方形,前后都有天井。整个台架有了十二根木柱支撑,其中四周台沿有十根木柱。大门两侧是厢房。
◆福建省周宁县郑氏宗祠戏台
宗祠由正殿和戏台两部分,戏台面向正殿。台前设四柱,两根半柱在中,两根全柱在旁,支撑单檐悬山屋顶;台后也设四柱,内两柱之间有屏风分割前后台,台右边连接看楼处搭一平台,为乐队用。
◆湖南省溆浦贺家祠堂戏台
戏台为两层砖木结构,背倚祠门。戏台宽大,下层高近八尺,副楼及两厢观剧楼,均有板梯上达。
芷江唐家祠堂戏楼
单檐歇山式建筑。内外八柱,两边有观剧楼。
◆天津李纯祠堂戏楼
民国江西督军李纯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戏台为伸出式,台口有护栏,台两侧为台阶。
四、城市戏楼的发展城市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之一。中国戏楼在宋、元时期就以神庙戏楼形式定型,但城市里却都是临时戏台,到了明清,才出现固定的戏楼。从发展时间来看,大致分:百戏场地、寺院戏场;瓦舍勾栏;妓馆歌楼;戏庄茶馆。
(一)百戏场地
汉魏时期表演艺术的主体是百戏,它的特点是杂,对于表演场地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而是随观赏者的需要随处表演。从现存汉代画像砖石形象来看,当时的百戏主要在三种场合举行,即:贵族家庭的房屋厅堂;屋外庭院里或大殿前的露台上;广场。这些场所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生活和政治的需要建构的,不是专门的演出场所。
1、厅堂式演出,实际上是原始巫祝表演由野外进入屋室后的表现形式。
四川郫县出土的画像石
在画面右侧刻出了帐幔弧线,把厨房人员和一辆马车挡在外面,明确表明这是内室演出场地。
河南唐河县针织厂汉墓画像石
其上刻一厅堂,上方有两个望亭。堂内左侧是二主人坐像,右边为伎人表演。这是最明确的厅堂演出形象。
汉代墓葬陶楼
汉代墓葬明器里常见到有三--四层的陶楼,上面塑造了许多伎乐百戏陶俑,其实不是戏楼而是贵族地主楼居歌娱生活的理想化表现,反映的还是室内厅堂式的演出。
2、殿庭式演出,是贵族富民在家中演出百戏的又一种形式。表演场所由屋内移到屋外院子里,通常是主人坐屋子中央,两边排列宾客侍从伎人在庭院表演。
江苏徐州出土的纺织百戏画像石
图中右侧有一屋,利用斜侧面构图,屋中主仆都面向庭中观剧。
四川省郫县东汉墓出土石棺宴饮百戏石刻
画面正中刻一座重楼,楼底层有5人坐着饮酒,伎人表演则在楼旁边的空地上。
山东曲阜旧县村出土的地主宅院画像石
这是一座小庭深院,进深二重,另有回廊和别的院子分开。前院堂屋外有伎人表演,后院廊下有人抚琴,表现了一般地主的家庭娱乐活动。
徐州铜山洪楼汉墓画像石
刻有五人在屋内席地而坐观看表演。
铜山檀山集汉墓画像石
刻有多层斗拱楼房,观看者居高临下欣赏楼下场地上艺人的演出。
3、广场式演出
汉武帝喜欢举行广场上的大型百戏演出。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夏,京师民观角抵与上林平乐观。”意思是说,在夏天京城的老百姓都去上林平乐观看角抵戏。《东汉春》云:皇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设秘戏以示人。
平乐观
平乐观是汉代长安未央宫里的楼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戏楼。“大坛”上有华盖,是皇帝看戏的地方。“设秘戏以示人”,说明戏楼建在广场上,很高大。从现存的记载广场演出的画像石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的气概。
山东沂南县北塞村汉墓百戏画像石
场面阔大,演出内容有奔马戏车等广场演出的独特节目。
(二)寺院戏场
1、六朝寺院百戏:六朝时候中原佛寺兴盛,佛寺成为人群集中的地方。在寺中的各种仪式活动中,佛乐演奏逐渐吸收了世俗的百戏故事,佛寺转而成为人们观看演出的主要场所。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的景明寺: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
2、唐代戏场:唐代的演出场所大多与佛寺有关系。常见的有歌场、戏场。歌场是表演歌舞的场所。这种场所人们可以随意进去甚至参与表演。戏场指城市中演出百戏杂技歌舞的地方。在一座城市里戏场可以有多处,一般设在寺院里。戏场是皇室到普通市民最喜爱的游艺场所。《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延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
(三)宋代的瓦舍勾栏
唐代的寺
院戏场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夜禁制度的瓦解,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勾栏瓦舍。
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
南宋临安的瓦舍分布状况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
五、城市戏园城市戏园包括酒馆戏楼和茶园或戏园、戏院。
(一)酒馆戏楼
酒楼演唱兴盛于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演出场地还是勾栏,酒楼只是清唱场所。明代中期勾栏衰败,酒楼才成为城市演戏的固定地点。
山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壁画西壁市井图
可以看出当时歌伎演唱的情景:在街道边有一酒楼,悬空于水池之上,下面用木柱支撑,木结构,平面方形,四周围以栏杆,楼左侧有楼梯通向街市。楼上设酒宴,左边坐一女子正在敲鼓,她旁边有一男子在击拍板。酒客都注视他们。
明天启《慈溪县志》介绍了慈溪酒楼的设置情况:中间有一戏台,其四周环绕着酒楼,客人在楼上饮酒,往下就可以看戏。还有一种只是在酒楼的一面搭座戏台,客人在座位上就可观看。当时也把设有演戏场所的酒楼称戏园子,戏馆。
清代酒馆戏楼《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了雍正的一段话:“见盛京城内酒肆几及千家,平素但以演戏饮酒为事”。反映了当时酒楼盛行唱戏风俗。清初北京的酒馆戏楼著名的有太平园、四宜园、查家楼、月明楼。查家楼原为巨商查氏的私宅戏楼,清代改为酒馆戏楼。月明楼在北京永光寺西街,由于“康熙私访月明楼”而得名。据说康熙一次微行,在月明楼吃酒受到地痞无赖的欺负,从而使他了解了京城黑社会的情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无量寺公中正仓正厅的“月明楼”
是当时酒馆戏楼的真实反映。图中所绘的是酒楼的内部,正中为一大厅,大厅中部有立柱数根,用来支撑屋顶,两侧有楼廊,有楼梯上下,楼上楼小都坐满了客人,厅内四处悬挂灯笼。正面楼上有一戏班正在演出。在戏台上有四根前柱,上面都挂有对联;戏台后边设楠木隔扇,上画山水画,两旁有悬挂大红绸子的上下场门通往后台;戏台的周围用木栏杆围绕。画中没有出现正式戏楼,所以它表现的是酒馆戏楼的早期形式。
乾隆二十七年“前门外戏园酒馆,倍多于前”。这时金陵楼最为出名。北京以外的酒馆戏楼以苏州最多。其次是扬州上海。乾隆三十一年沈德潜修《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说:“今不论城内城外,遍开戏园,集游惰之民,昼夜不绝,男女混杂。”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庆春图》
刻于乾隆年间,表现苏州的一座酒楼“庆春楼”的情况。图中,进门柜台上摆一写有酒馆的木牌,里面还有宾客围桌吃喝的情景,周围有木栏杆,栏杆外常站满“看闲戏”的人。
(二)茶园戏楼
茶园唱戏的历史和酒楼一样,都是城市市民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宋元时期较为兴盛。明代酒楼戏楼的出现使得茶园演唱走向衰败,清代以后茶园重又复兴,因为茶园备有点心,供人消闲,少了酒楼的喧闹,更加适合观赏戏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楼戏楼的位置,成为专门的戏园。
茶园建筑的整体结构为一座方形或长方形全封闭的大厅,厅中朝里的一面建戏台,厅的中央是空场,周围三面或四面建二层楼廊,有楼梯上下。茶园靠灯光照明,采用悬挂灯笼的办法。茶园在建筑上的重大发展是把观众席和戏台都包容在一个整体封闭的空间里,可容纳1000人,而且对观众席作了精心的设置。
戏台──茶园的戏台靠墙建立,设有一定高度的台基,呈伸出式,三面观。台基前部有四根角柱或四根明柱,与后柱一起支撑木制的天花,有些台板下还埋有大瓮,天花和大瓮是为声音共鸣用的。戏台朝向观众的三面设雕花矮栏杆,柱头雕莲花或狮头造型。台顶前方悬园名匾。观众席---茶园观众座位按区域和舒适程度分数等,按等收费。茶园里最好的位置是官座,设在左右楼上靠近戏台的地方,配有矮桌带坐褥的椅子,高凳。每座之间用屏风隔开,类似包厢。官座按照和上下场门对应的方位分上场门官座下场门官座,以下场门官座为贵。较官座次一等的座位是散座,设在楼下两边的楼廊内,有桌椅。其后靠墙处还有高座。池座是最普通的位子,在大厅中间,戏台与楼廊的空地,摆有许多条桌,供百姓看戏用。伸出式戏台的两侧空地,称钓鱼台也设条桌,由于靠上场门太喧闹,是最次的座位。
(三)茶园戏楼赏析
◆北京茶园戏楼
北京茶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传统式茶园建筑的代表,既是京城文化的体现,又是当时戏曲繁荣期最集中的表演场地。它的形成至少在乾隆前期。其分布地域集中在前门外大栅栏一带。
清光绪年间北京茶园图
桃花坞木板年画《金山寺》
表现了清代茶园演戏的舞台场面。
清末茶园平面示意图
茶园戏房内部
茶园戏房下场门
广庆园演出图
图中正在演《秋胡戏妻》的故事。
庆乐园
摄于本世纪30年代。
广和楼
在北京前门外。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的酒馆戏楼--查楼,后转变为茶园戏楼,也叫茶楼。它是清代最著名的营业性戏楼。
清代广和查楼演剧图
日本人冈田玉山画的《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清代广和查楼演剧图所绘戏楼为伸出式三面观舞台。台口有檐幕,下有栏杆。戏台高出地面观众席。
广德楼
建于清代中期,位于前门外。戏台呈正方形,台前二柱,台顶有天花板。1957年改称前门小剧场。
中和园
建于清代中期。两层楼,砖木结构,戏台后墙的左右有上下场门,台口四周为高30厘米的栏杆。该园能容千人以上。1927年,梅兰芳在这首演《凤还巢》。
文明茶园
茶园开业的当天,清朝禁止妇人进戏园看戏的条令正好解除。现为丰泽园饭庄。
1911年吉祥园戏单
吉祥戏园,在北京东安市场内,由清宫太监出资建成。戏台为开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栏杆;在台侧另为乐队建一方台,后台供奉唐明皇画像。梅兰芳的古装新戏都在这首演。1994年被拆除。(图225)为1911年吉祥园戏单。
(四)戏院戏楼(清末-1949)
清代末期的戏园结构,形式上开始接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戏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欧式剧场-兰心剧院,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剧场,台口为镜框式,客座为三层楼。它为中国剧场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样式的直接借鉴。这一时期还部分保留了戏园的称谓。
清代营业性戏院复原图
清《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
描写的是庆寿的场面。观众都围着桌子,侧向戏台看戏。这时候,观众已经面向戏台看戏了。
◆上海戏园
上海戏园大多仿北京样式,但又受西式剧场的影响。图中左侧为戏台,台口宽大,台前有矮栏杆。正厅摆放桌子,在靠楼脚的地方有长靠椅,首排桌子前还有一排椅子为散座。楼上是包厢,楼底廊下为边厢,用栏杆和正厅分隔;其后又有观众座,是最次的座位。
满庭芳,上海第一座茶园式戏园。清代同治年间英籍华人所建,是一仿京式戏馆建筑。
丹桂园茶园
福合园斗殴图
《申江胜景图》中的“华人戏园”图
清末吴又如绘。表现的是上海茶园剧场的内部情景。
上海天蟾舞台
建于民国,英国设计师设计。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呈拱形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周信芳长期在此演出。曾有“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的说法。
上海新舞台的镜框式舞台
◆苏州戏园
金桂茶园
图为当时的时事风俗画,描绘了金桂茶园被清政府查封的场面。
◆新式戏院
本世纪初传统茶园正式开始建筑样式的转变。按照西式舞台的样子,把伸出式台口改为镜框式台口或变形,保留大的半圆形台唇。另外灯光、布景也力求新颖。
◆北京的新式戏院
1936年第一舞台戏单
第一舞台建于1914年,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戏院完全模仿上海新舞台的样式。在演出中使用了布景,甚至真车、真马都上了舞台。后毁于大火。在民国初,是京城最新式的戏馆。(图236)为1936年第一舞台戏单。
新明大戏院
建于1919年,共存在九年。梅兰芳曾在这演《上元夫人》
重建后的儿童剧场
真光戏院,现在的儿童剧院。在当时是较典型的欧式剧场。
开明大戏院
在北京珠市口大街和第一舞台相对。是一座完整的西式建筑,专供高级观众享用。观众席两层,木板椅座。它至今还保留了原建风貌。
广和戏园
初建时的戏院原貌
长安大戏院,因坐落在西长安街而命名。既保留了老式戏园的痕迹,又接近现代剧场的条件,是30年代新建剧场的典型。
天津中国大戏院
建于1936年。是中、法结合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共五层楼。
吉林新民戏院
建于民国,两层楼,木质结构,舌形舞台。
洮南戏院
昆明群舞台
原为两湖会馆,民国改建为群舞台。
内蒙丰镇文庙戏院
建于民国1919年。戏院正面为西式结构,左右两侧墙壁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砖雕图案。
杭州第一舞台
建于民国,主体为结构,木穹顶;观众席呈马蹄形,共三层;有转台。
陕西易俗社剧场
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包括前厅、观众厅、舞台、化妆室,砖木结构。舞台为镜框式,灯光设备较齐全。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
六、私宅堂会戏楼◆堂会发展概述
堂会演出在戏台没有正式出现前,私人的堂会演出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堂会演出文献记载是汉代,唐代也有私人为祝寿而进行伶伦演出的记录。
北宋石棺
河南荥阳县东槐西村于1978年出土的北宋石棺(图251)描述了宋杂剧堂会演出的场景。其左面用阴线刻了一幅家庭娱乐图:主人夫妇并排拱手坐在桌子后面,桌上有酒注碗勺筷子馒头等物,桌前有四个杂剧演员在演戏。
山西稷山县马村段氏家族墓室壁画
表现的是杂剧伴奏乐队。
明清时期堂会演出成为城乡富家喜爱并借以夸饰的娱乐活动。到清末北京各部官僚唱堂会相互宴请达到极盛。堂会演出最常见的场所是在厅堂:大厅中间摆上地毯作为场地,周围有桌席,女眷看戏处用帘子分开。另外正厅台阶下的院子也可作为演出场所。还有利用四合院建筑来布局演戏的,即把正厅前的对厅拆去墙板,作为戏台,正厅作为主人观戏的地方。这一时期官僚、富商、文人名士盛行在住宅内营建的小型舞台,一般建于宅旁屋后的庭院内,其形态布局灵活。大致分露天庭院式戏台、室内戏台、楼阁戏台等。
◆私宅堂会戏楼赏析
明崇祯本《金瓶梅词话》插图
堂会演剧场景。
明刻本《荷花荡》
明万历顾曲斋刻本《梧桐雨》插图
明代厅堂演剧图
明刻本《元曲选-李逵负荆》
山西祁县渠家大院戏台
建于祁县渠家大院内。渠家在祁县,是清代山西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族。渠家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宏,有专门的戏台院。戏楼为砖木结构,卷棚顶,伸出式。前台四根立柱支撑屋顶,中间面宽,两侧都有垂,帘。台后是一整面木质窗门,也用柱子分成三部分。在台前还设有一圈矮栏杆。该戏台的每个建筑构件上都有木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戏楼是山西民居戏楼的代表。
山西孔祥熙家庭堂会戏台
建于清咸丰年间,孔祥熙用两万银元买得此院。戏楼设在庭院西南角,四合院的天井一侧,有一高出庭院35厘米的台基,前有二柱。戏台在结构上与前屋相连,仅以三扇格扇隔开,演戏时除去边上的两格扇,就成为上下场门。其平面呈凸字形,后半部演出时作后台,平时住人。
清恭王府后花园戏楼
戏台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长方形大厅,在厅南部建戏台,面积为长7.2、宽6.1米,台高0.32米,呈三面伸出式,周围栏杆高0.5米,厅中摆桌椅共人供人观剧,楼上为堂眷看戏的地方。
戏楼内景。
戏楼的外围。
为室内戏台。
那家花园戏台
清代光绪年间外务大臣那桐的私宅戏台,建在主厅与东耳房之间,四角有四柱,围以栏杆,台后装十几扇隔扇,分开前后台;西耳房为休息室。民国六年,谭鑫培受北洋政府的强制,在此作诀别演出《洪羊洞》。
苏州忠王府戏台
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后所建。现为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等处。戏台坐南面北,利用南厅为后台,戏台是两层建筑,方形平顶,台前两角柱,三面敞开。东西厢房是天然的观演场。
扬州寄啸山庄戏亭(又名何园)
清代扬州最晚出现的园林佳作。亭建于园西部一池水中,四边护有白矾石花栏,南北有石板曲桥和湖石飞梁与两岸相通。池四周楼厅、回廊、可作观戏的地方。
吴县遂初园轩厅
清康熙年间,吉安知府吴铨致所建。轩厅宏大,南向及左右两侧设七席,主宾十一人在饮酒观剧。
《姑苏繁华图卷》
又称《盛世滋生图》宫廷画家徐扬画。
苏州拙政园鸳鸯厅戏台
位于园林内,在鸳鸯厅的北半部,临荷池。结构别致,四角有耳房,顶棚是卷棚形。
上海豫园打唱台
戏台建筑小巧别致,舞台建筑平面为“十”字形。台基半临水池,砖石基础。两侧有副台,台上设屏风间隔前后台,屏风两侧的上下场门宽70厘米,另有石柱十二根,其上刻有对联。台口到大厅廊宇仅三四米距离,观剧极为方便。
胡姓家庭打唱台
是清末工商企业家胡仲甫的住宅附属建筑。属于门楼戏台。舞台三面均有围墙,仅台口敞开。南北两侧墙还设六角形雕花窗栏的气窗。舞台正对二楼正厅,底楼和二楼的正厅及两侧厢房前的阳台可供观众围坐观赏;阳台高出舞台面三级台级,之间有楼梯相连。
七、宫廷戏楼历史上从先秦时候就有宫廷演剧的活动。各朝都有供统治者声色之娱的优伶。唐玄宗还设梨园亲自参与演剧。但是戏曲表演对于场地的随意性,使宫廷演剧可以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式的状态。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以后一直到宋代的宫廷演剧,都是在皇宫现有的宫殿里举行,表演场所是宫殿前的庭院。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永久性的戏台,知道的只有厚载门前的一座舞台。(图284、图285)元宫城图。舞台在厚载门前,两侧有飞桥把舞台和厚载门相连接,飞桥上设有栏杆,在舞台上演出的人可以沿飞桥从两侧走上厚载门。明代在南京建御勾栏受当时神庙戏楼形制的影响。这座御勾栏搭在繁华的十字街头,周围是商业店铺。它是一木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主体为高楼,楼上有雕花窗户和栏杆,屋顶是飞檐挑角式。在建筑的下部有一戏台,台基高3尺,面积宏大,是元代勾栏向清宫戏楼过渡的建筑形态。
◆清宫戏楼
清代是戏楼的鼎盛期。清宫戏楼是在传统戏台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民间的神庙戏楼,又借鉴了当时的戏园建筑,根据皇室演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对戏曲艺术的成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一)宫内戏楼
紫禁城漱芳斋戏楼
漱芳斋有前后两座厅堂,中间有穿堂相连,形成工字结构。前面的厅堂,面对一庭院,院子对面建有戏台。台基用砖石砌成,方形,周围有木头栏杆,立柱十二根。戏台上有楼,天花板上设天井,可以放井架辘轳等机械设备,供神仙剧使用。台板下有一口大井,1922年梅兰芳曾在这儿为溥仪演出《游园惊梦》《霸王别姬》。
“风雅存”
漱芳斋后厅西室的一座小型戏台,建于乾隆年间。样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全部为木制。台基高0.5米,面宽3.9米,进深3.5米顶高2.2米。台西有耳房用作后台。这座戏台是专为皇帝和太后吃饭是演出15分钟的小戏而设,是戏台中的精品。
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
戏台全是木制,四角攒尖顶,面宽37米,进深34米,顶高22米。台后留一米宽的过道。对面有一暖阁,设皇帝宝座。在戏台前面又有一座无顶之台,宽23米深3米,围以栏杆,是演出杂耍的地方。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
建于1771年。台基高1.2米,总高20.71米,总面积685.94平方米。楼分三层,从上往下依次是福台、禄台、寿台。寿台是主要表演区,福台和禄台用处不大,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对面阅是楼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二)西苑(南海)
纯一斋戏台
康熙时建,在中南海内,是帝妃看戏之处。设两层,下层是戏台;上层为楼阁,台顶中央是方形天花板,打开就是“天井”。
颐年殿,康熙时建,位于中南海,是皇室宴乐之处。现为颐年堂。
春藕斋戏台
在纯一斋西侧,为乾隆休息之处。戏台凸出水池中,多用来演乐舞小戏。
八音克谐乐亭
坐落在中南海嬴台。亭为八角形,有“八音克谐”题匾。
晴栏花韵戏台
在北海漪澜堂东侧院内。戏台为殿台式,卷棚歇山顶,背连湖畔之回廊。
(三)行宫、花园戏楼
热河行宫清音阁大戏台
在承德避暑山庄,建于乾隆前期,是当时最大的一座三层戏台。曾在这里举行过乾隆70大寿的庆贺演出。它的构造和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相似。
《弘历观剧图》
乾隆五十四年所画。
承德浮片玉戏楼
建于康熙年间。整个戏楼以十二根明柱支撑,台口四根,两侧各四根;舞台三面有46厘米高的小围栏。台口上端挂康熙题“浮片云”匾额。舞台上下门通往五间戏房,对面是观戏的阅台。
圆明园戏台。圆明园戏台是清宫使用率最高的戏台。著名的有同乐园戏台(也叫“清音阁”)和寿康宫戏台都是三层的大戏台。同乐园戏台形制和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致相同。清宫每逢重大仪典及令时佳节,都要在此酬神演戏。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这几座戏台也被毁了。
《乾隆御题万寿图》
《康熙御赏万寿图》
南海清音阁
原址在中南海,后迁陶然亭公园。楼阁左右以亭、廊相连。
(四)南府戏台
清宫设有专司演戏的机构,康熙时称南府。它位于南长街南口以西,中南海旁边,道光年间改为升平署。南府戏台建于乾隆年间,类似于漱芳斋戏楼,但面积较大,可以排演神鬼升天入地内容的戏。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上场门的上方砌成城墙纹而成城门式,下场门为庙门式,即在门上方建屋宇顶,在上下场门的正中开有一庙门式的双扇门,其上也建屋宇顶。这一式样是清代北京常见的戏台布置格式,是对民间真实戏台样子的模仿。
(五)宫内其他戏台
景祺阁戏台
坐落在宁寿宫颐和轩的景祺阁内。景祺阁上下两层,下层西侧为演戏处;无高台,只是用割断形成台面,平面为凹形,左右设上下场门。后墙以写实手法绘廊柱及婴戏,类似西洋布景。左右侧正面又有两小门,挂乾隆御匾。
沈阳故宫戏台
在沈阳故宫喜荫堂内,与喜荫堂和两侧厢廊构成封闭式庭院格局。戏台为木结构,前后台以刺绣底幕相间。
八、会馆戏楼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最早的会馆是在京城产生的。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侯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会馆既是谋求公益的组织又是同乡集会议事、图宴客娱乐的场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市场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会馆戏楼早期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公人在一起敬神祈福的场所,后来也发展成了酒楼、图茶园、图戏院式戏楼建筑。
会馆戏楼赏析
◆北京的会馆戏楼
北京的会馆建于明代,清代中期达到鼎盛。清中叶至民国初,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至虎坊桥一带的大小胡同都是全国各省各府各县的大小会馆。其中山西、图湖北、图广东、图安徽的会馆数量及房产居各省前列。到1949年前,北京共有391座会馆。
湖广会馆戏楼
湖广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位于虎坊桥西南角。其中戏楼建于道光十年。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谭鑫培、图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图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献艺过。现在重修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精彩的表演。成为展示戏曲精品,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
安徽会馆戏楼
安徽会馆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鸿章倡议购得孙公园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馆内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大致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平阳会馆
位于前门外迤东小江胡同,是山西临汾人开设。戏楼在会馆的南面,坐西面东。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可演神怪戏。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伊斯兰风格门窗。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可摆放桌椅。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有匾额“警世铎”,是由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写。该戏楼至少有340年的历史。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
正乙祠戏楼
位于前门外西河沿,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正乙祠戏楼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一是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剧形成前后;三是民国2年,京剧已走向繁荣;四是1995年的大修复,社会开始呼吁振兴京剧。
江西会馆,建于清末宣武门外,它的戏楼前搭有罩棚,可容纳2000余人。张勋每次来京,必在会馆召名角为他演堂会。鲁迅也曾在此为友人的母亲祝寿。
◆广东的会馆戏楼
广东会馆戏楼
该会馆建于光绪年间,坐落在天津南开区鼓楼南大街。戏楼坐南朝北,是会馆的主体建筑。舞台伸出式,三面敞开,深10米,宽11米。顶上有两层,每层正面用12块隔板封闭。舞台正中悬一横匾,上书:熏风南来。其下为一大木雕隔扇,雕仙女采荷图。隔扇两边是上下场门。舞台顶部有弯曲的木条构成“鸡笼式”,使戏楼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舞台前三面为看楼,楼上设包厢可容二百余人。池内设散座。整个戏楼结构精巧,造型典雅,为典型的民族风格的室内剧场。
◆山东的会馆戏楼
烟台福建会馆戏楼
戏楼为清代建筑。木质结构,背靠门墙。
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戏楼山门为三洞重楼式,屋顶盖黄绿二色的琉璃瓦。山门与戏楼后墙架一座小过楼,两旁有钟鼓楼。
◆河北的会馆戏楼
河北各地的会馆戏楼和观众不在一个建筑物中,观众看戏一般是在露天条件下的,其舞台形制基本和庙台相同。
保定三晋会馆戏楼又称山西会馆,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内有关帝庙,其对面为戏楼。
◆河南的会馆戏楼
社旗县山陕会馆悬鉴楼
会馆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工程历时七十余年,可见建筑之庞大。悬鉴楼又名八卦楼是戏楼名。其正面为台口,有四根四十厘米见方的石柱,上面都刻有对联。楼下层为戏台,台面用木板铺成,台基高3米,正中有通道。楼的两侧是八角腾空,两层起架的钟楼和鼓楼。正前方是可容万人的庭院,庭院正中有一青石甬道,两侧有东西对称的看楼。
洛阳潞泽会馆舞楼
周口关帝庙戏楼
建于康熙年间,位于山陕会馆关帝庙春秋阁内。因戏楼的整体装饰描红绘彩,故有“花戏楼”之称。
郏县山陕会馆戏楼
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台口为一面观;戏楼两侧有钟鼓楼,对面原有关帝庙,现已不存。
◆江苏的会馆戏楼
苏州全晋会馆戏台
乾隆年间由山西钱行商人集资创建。现为苏州戏曲博物馆。戏台呈凸字伸出型,演出人员上下楼都在后台,其面积是前台的五倍。
◆上海的会馆戏楼
钱业会馆戏楼
建于清代,建筑华丽精致,雄伟宽敞。台前二柱刻戏联一对,曰“天增年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戏楼现迁入豫园内园。
钱业会馆打唱台
钱业北会馆戏台建筑装饰丰富,精雕细刻,是上海近代建筑的精品。
◆四川的会馆戏楼
自贡西秦会馆戏楼
戏楼为三重檐,下檐左右翘出,与顶上一层戏台连成一体,形成双层舞台。遇上盛典或有重要人物看戏,这一层就有特殊的表演。戏楼为木石框架结构,其中楼面有两石柱直贯三层,气势很大。戏楼装饰华丽,绘有吉祥图案和大量戏曲人物、图戏曲故事雕刻。戏楼背面是会馆大门,正面为大厅,两侧由廊房连接左右阁楼,形成一封闭的观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