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韩晗
摘要: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一个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当下中国戏剧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关于商业化、多媒体结合和戏剧文学改革等相关改革策略,从而期望对中国的戏剧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 从高峰走向低谷:百年中国戏剧的发展规律

按照周贻白先生的观点,中国戏剧的滥觞应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作为其代表作品之一在戏剧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中国戏剧的成熟时间要远远晚于欧洲的希腊罗马,但是中国戏剧的体系却成熟的要比欧洲早的多。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戏剧进入了清代前期。这是中国戏剧的转型期,大量地方戏曲的出现导致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而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和道光年间的汉派剧团进京则导致了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皮黄腔剧——京剧。

勿庸置疑,京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最能显示出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就在京剧出现不久的同治光绪年间它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潮:大批表演者获得了宫廷与达官贵人的赏识,大量的物质条件促使了京剧的发展和成熟。

1900年,是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对于京剧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京剧老生“前三杰”、京剧的重要创始人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著名艺术家相继去世,而“后三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这些艺术家将京剧再次发展与完善了。特别是作为继往开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不但在京剧唱腔与表演的细节上对之前的京剧予以了修正,而且健全了后来的京剧表演体系,为京剧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二次高潮作了理论铺垫。

在谭鑫培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又成为了京剧的一个繁盛期。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与京剧体系——梅兰芳体系的建立之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戏剧界的圭臬典范。每个流派的创始者都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和自成体系的理论构建,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第三个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大批优秀剧目的出台将京剧文学的发展再次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京剧获得新生和发展之后,新兴地方戏也相继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剧种不断在社会上和戏剧界中引起一阵阵高潮。

在此之后的五十年里,中国戏曲研究院于1951年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继而京剧现代戏汇演成功举行、天津第一届中国京剧节与戏剧梅花奖的设立成为新时期新京剧的四件大事。

这是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历史的一个简要概述,通过这个概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戏剧目前所存在的弊端。首先,京剧的建立本身是源于官方与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需要,发源于王侯将相之家和宫廷,但是又不同于欧洲的宫廷戏。这种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群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

其次,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戏剧走向一种低谷。这个低谷的本质因素就是因为中国的戏剧一直没有在进化中走入真正意义的民间话语。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对于戏剧这种艺术形式都采取支持的态度——无论是封建时代官方对于戏剧的经济支持,还是目前政府对于戏剧表演与戏剧理论的大力肯定以及不断的戏剧理论著作问世。在这种繁荣之下,中国的戏剧也暴露了一个最大的弱点:没有大量观众的戏剧是不能称其为戏剧的,戏剧在获得了官方话语与高位话语的同时却失去了民间话语。

还有一点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中国戏剧的接受者日前出现了日益衰退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对于京剧有爱好的主体欣赏者只限于离退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远远不能和电视观众与电影观众的人数相比。戏剧和观众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编”、“演”、“看”相脱节,造成了整部戏不能和观众合而为一的局面。京剧起源于社会的金字塔顶端,结果一直没有能走下顶端。

顺便说一下,这一点是和当代戏剧特别是京剧的诞生时代分不开的。在京剧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电视等媒体。京剧在经过一开始的高潮之后出现了一种危机。尽管一开始京剧和电影有过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定军山》的问世,但是实际上这种合作是不成功的,只是技巧上的合作,并没有融合到审美意向的本身。中国的戏剧在一开始就错失了与传媒合作的机会,结果导致戏剧本身的单调,进而产生一种对于戏剧的拒绝。

最后,戏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戏剧文学家和戏剧文学的现状。在中国目前,由于电影、电视编剧的兴盛,戏剧文学家变成了少之又少的个体,专门的戏剧文学家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好的戏剧文学家就会导致优秀剧本的缺乏,更谈不上优秀的戏剧。

二、 当下戏剧面临的障碍:发展与改革并行

中国戏剧特别是京剧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障碍出现,根据前文综述,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点:一是戏剧的守旧与观众的日益脱节;二是由于媒体的广泛渗透,导致戏剧丧失了其最重要的美学特色——当场直接交流性;三是戏剧文学苍白,四是戏剧与商业化的不协调配合。

首先,中国的戏剧尽管走向了话剧和现代京剧,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大量不合时宜的古戏仍旧存在,当下的社会和青年观众显然不能够接受这种他们看起来有些过时的东西。戏剧的改革,不光是情节、内容的改革,更是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的改革,完全可以进行只保留戏剧的基本特色和审美需求的大规模改革,而不是表面文章。

针对以改革为主从而寻找中国戏剧的出路的观念,当下的学术界一直有一种接近主流的声音,那就是“土洋结合”。但是这种以借鉴和结合为主的改革方式一直也遭受着学术界的批驳,有的学者就认为“传统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只能在保留自身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传统戏剧的精粹不仅在于讲究唱念做打,还包括独特民族音乐的伴奏。用现代交响乐或其他西洋乐器伴奏京剧或粤剧,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篡改和破坏。”这种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输血”,无非是改变戏剧的表演样式从而利用新奇感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戏剧的好奇。这并不是本质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认识到了当下戏剧存在问题的一点,那就是戏剧缺乏新意并有拟古守旧的倾向。

其次,戏剧和媒体的结合——这是戏剧发展的必然。大量戏剧频道、戏剧光碟的问世一方面对于戏剧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丧失了戏剧最重要的特色——当场直接交流性,这就导致了和媒体结合的戏剧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完整性,因为他们丧失了戏剧的最本质审美核心。从八十年代的“戏剧观”大讨论之后,中国的戏剧界关于中国戏剧的衰败在近年来有过大的争论和反思,甚至连著名戏剧学者魏明伦先生都认为,“现在是电视电脑时代,人类社会以戏剧为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过去,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成了斗室文娱为主、广场文娱为辅的时代,戏剧已不再是莎士比亚时代了。”在城市里面戏剧的苍白和走向衰落显得尤为突出。

这种衰败的根源在于市场的缺乏和观众的流失,说到底这种衰败与危机是全面的、深层次的、行业性的。戏剧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主体的表现形式,有观众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利益。“现在的票务市场由三部分构成,观众掏钱购买、企业赞助包场、政府摊派,只有第一部分发育得好了,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现在是第一部分越来越小,市场也越来越小。”正是这种“越来越小”的市场导致戏剧不能像流行音乐那样和电视、网络联姻,这种联姻只会更加降低戏剧的价值。

那么该怎么办呢?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不可缺失的特点就是娱乐性,欣赏性,而不是当下戏剧习惯的高台教化。特别是大众走红的时代,戏剧更不能代表大众的普遍欣赏,深层次的阅读需要时间和文化底蕴。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这种层次的阅读显然不适合也不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大众传媒时代,戏剧要想获得公众认可必须要走公共接受的路线。

再次,正是由于戏剧古戏兴盛和媒体的结合——减弱了戏剧的文学性,这就自然导致了戏剧文学的苍白。这种苍白是戏剧的一种最大损失和危机,任何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如果文学性消融,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样式。

戏剧的文学性重要在何处?戏剧的文学性不仅指剧本的文学品位,也应包括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其他艺术人员的文学素养。苏珊•朗格说:“只有转变为诗人的画家(或建筑师、雕塑家)才能理解剧作家在其剧本中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指令形式,并进而把这种指令形式变成人们能够看见的形式。而把整个作品——文字、布景、事件——引向创造的最后阶段的正是那些集演员、诗人于一身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在戏剧创作中文学为先的原因,任何一部戏剧,必定要把文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文学对于戏剧的重要性在戏剧创作和戏剧鉴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下的戏剧文学家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势,那就是文化心态的衰老,所谓文化心态的本质意义就是文化生态中最深邃、最柔软的部分。而当前戏剧创作的日益工具化,使创作者压力过重、笔头艰涩、缺乏灵气。即使是一些青年创作者也受固有思维模式较深的浸染,时常作老气横秋状,心浮气躁,审美趣味远离自己的同龄人,远离时代精神。文本创作偏于保守,戏剧范式偏于老年人的接受心理,这是戏剧艺术发展走向畸形的两个重要表现。再加上创作者结构失衡、年龄老化,最容易导致创作心态复杂老化。这种老化,是中国戏剧失去青年观众群的原因,丧失了青年观众群中国的戏剧就基本上成为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声。

最后,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话剧《雷雨》在全国公演之后引发了中国的“话剧热”,著名演员濮存昕和田海蓉等的精彩演出无疑是该剧的重要看点。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降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文学性艺术性兼顾的商业化也并非不可以。目前各种文学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能和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出现了新的繁荣,戏剧当然也可以。

说到戏剧的商业化,这个话题目前已经不限于戏剧业内的专业话题了,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全新观念。商业戏剧除了票房外同样存在着将价值空间最大化,在票房以外实现利润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和好莱坞大片一样,一部商业元素丰富的舞台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商业载体和广告载体。

并非象很多学者所说,戏剧的商业化就等于戏剧抛弃了文学性和艺术意义。粤剧是戏剧商业化的典范之一。艺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商业戏剧占戏剧的很大比重,其目的就是赚钱,甚至没有谋求赞助的资格,就像百老汇戏剧等。在中国,戏剧的现代商业化已经开始了实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普遍在全国开展。比如说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商业空前的开发上可以说是成功典范,他们不仅赢得了北京现代汽车的冠名赞助,中国联通还赞助了大量的CDMA手机,只要购买280元以上门票的观众都可以免费获得一部CDMA手机;更重要的是海外招商也获得非常好的效应,埃及很多工艺品公司都纷纷赞助,把埃及特有的各种小工艺品带到了中国。由于商业价值的扩大化开发使得《阿依达》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演出门票的定价也得以一降再降,最高票价从最初定位的3800元直降到最后的1800元,观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戏剧也获得了充分的接受和社会效应。

综上所述,当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要发展必须要以戏剧的改革为先,这种改革不是表层的某个剧目的宣传,而是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体系重构,从剧本创作、到与媒体的合作再到商业化。这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是也是百年中国戏剧获得复兴的必经之路。

三.光明的前景:中国戏剧走向复兴的三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出现了很多的新剧,这是由于不同的剧种相融合的结果,这是戏剧繁荣的一个表现,而想中国戏剧的下一轮复兴,必定是更多的剧种出现,这种出现,是戏剧和电影、和电视、和评书甚至是和各种文学艺术样式融合的结果。

在近五十年里,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戏的规模化诞生和改革,黄梅戏、粤剧、楚剧、评弹、京剧等各种剧目都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改革,并衍生出了相当多的其他剧目。而长江流域的剧目则是一条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戏剧群体。

2004年11月,来自国家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调研专家评估委员会的专家和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青海、江西9省市的戏剧家协会的戏剧专家齐聚张家港,关于长江流域的戏剧发展,正式提出了商业化的意见。这个意见将文件的形式公开了出来,名字叫作《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联盟宣言》。《宣言》中说明,决定构建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长江流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有效合作开拓长江流域戏剧艺术合作的新机制和新局面,以后将每两年举行一次“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同时举办“长江流域戏剧艺术国际论坛”。

无疑,这必将促进中国戏剧的一个重头的长江流域戏剧按照《宣言》所规定的既定目标发展。商业化首次被列入政府扶持的会议备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史的一个转折,群策群力的会议让长江流域戏剧在戏剧危机的时候有了好的前景。那么其他地方剧呢?

辽剧是东北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与龙江戏和吉剧并称东北三大戏剧。辽剧又是年轻的,它在2002年1月才正式宣布成体系。但是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剧种很快就在辽宁甚至东北产生了轰动效应,他们利用现代音乐和极富当下价值的戏剧剧本来编演辽剧。这种高雅而不曲高和寡,广泛但不低俗的模式很快在国内戏剧界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把这种成功经验归结于“文学剧本与音乐唱腔的艺术探索是重中之重”。

最先市场化的粤剧在当下这个时代也陆续进行了一些改革,“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戏剧专家吴惟庆先生对粤剧喊出的口号和要求。从目前粤剧的一些表现形式来看,这个要求正在逐步达到。
“为广东戏剧,应该在岭南特色方面做得好些,要把岭南风格展现在舞台上,比如广东的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还有,我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卓越的中青年戏剧人才,以及从外面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是吴惟庆先生一直以来的观点。在珠江流域戏剧界中,粤剧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但体现在获得的奖项上,更是体现在群众的广泛接受上,这种广泛接受,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基础上,表明了戏剧逐步走向市场这一良好势头。

戏剧走向商业化不是盲目的商业化。无论是美国的百老汇还是法国、俄罗斯这些戏剧大国,戏剧无一不是走向商业化的,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回顾中国百年戏剧发展,从晚清时代,戏剧就是一种商业化的开始。大量的王公贵族用钱“捧角”,丰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中国京剧一出现就遇到了中国戏剧史上难得的繁荣。文化和经济的结合,其本质并不会削弱文化的特性与强调其功利性,而是会催化文化的发展。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商业的需求,商业会使整个中国戏剧走向复兴。

多媒体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这种支撑无疑会消解戏剧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进入商业化之后的戏剧与多媒体结合则完全可以消除这种可能。在中国戏剧的下一轮复兴,唱主角的肯定是各种媒介和戏剧的结合,单纯而又传统的戏剧已经不能满足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戏剧的发展和要求。

英国站台之家剧团的多媒体戏剧《天花与热狗》是多媒体戏剧的圭臬之作,2004年11月在北京上演之后就获得了北京观众的广泛认可。中国的戏剧理论界,对这种表演模式也给予了好评,著名戏剧理论家孟京辉先生如是评价这部戏剧:“这部戏是形式就是内容,二者得到完美统一。体现了人的内心变成现实,现实变成想象,想象变成梦境。”“就是这种说不清的、云里雾里的东西才有戏剧张力。”

多媒体与戏剧的合作被认为是戏剧获得新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并不是虚夸,因为在多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多媒体作为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很快能让戏剧这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中国戏剧界曾经有过两次论争,即“中国戏剧命运”和“重建中国戏剧”的论争。在这种论争当中贯穿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能就戏论戏,要跳出戏剧这个圈子看戏剧。在新的戏剧理论家眼里,中国的戏剧正在进行一场“‘史可法’式的、西绪弗斯式的坚守”,这种坚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多媒体是否介入戏剧的质疑。

多媒体戏剧(网络戏剧、交互戏剧)在本世纪的出现,实际上已经在国际上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但是保留了戏剧的当场审美性和角色扮演性——即互动性和角色性这两个重要审美因素。“演员”可以虚拟,“观众”变成玩家,现场变成遥控,空间可以赛博,戏剧不再局限于真人和舞台,演员和观众也可以合二为一,这一切在高科技和数码技术的引领下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

广义上多媒体戏剧实际上包括电影、电视剧等这些主流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说,戏剧的危机是传统戏剧的危机,而不是多媒体戏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对传统的戏剧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电影和电视剧对于传统戏剧的替代,而是传统戏剧自身的从“输血”、“换血”再到“造血”的过渡。这个过渡会使戏剧焕发出不止是生命力的力量,而且还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归结于戏剧本身的艺术渗透性和“侵略性”,这个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从戏剧文学的发展来考察中国戏剧的前景,仍旧是一个热门并富有希望的课题。1999年4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汕头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汕头年会”在汕头市举行。这个会议距今已经有六年时间,但是这六年时间里,这个会议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戏剧文学低谷的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戏剧文学对整个戏剧事业的发展,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戏剧文学必须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挑战,积极响应当代观众对戏剧的审美期待,创造出不输于先人和无愧于时代的精美作品,才有可能令戏剧从低谷中走出来”。

尽管中国的戏剧起源于阳春白雪式的需求,但是之后的京剧和各种戏剧已经在慢慢消除这种现象。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中国的戏剧经过改革之后获得了青年观众的肯定。这是目前中国戏剧对于青年观众的一个尝试。比如说吴江县演出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加入芭蕾、歌剧、流行音乐等元素;而浙江小百花的越剧《藏书之家》和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家》在亮相七艺节舞台之前,也已经在浙江和上海的大学校园进行了巡回演出,并根据青年观众的反应,对演出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一些生存境遇更加艰难的地方小剧种也尝试改进舞美、灯光、音乐和配器,将吸引年轻观众,从而获得更多的观众群。某些小剧种甚至因为这种“吸引”成为了全国或是地方的文化热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光辉前景的一个管窥。

中国的青年接受者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自然而然青年观众会成为戏剧观众的主流。目前某些戏剧经过商业化、体制改革以及多媒体渗透的尝试获得的成功和社会关注表现了一点:中国的戏剧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是暂时的,在中国这个戏剧大国,只要戏剧把握了观众心态和找到社会需求的切入点,中国戏剧完全有理由获得再一次的辉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