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永平
(一)黎锦辉与流行音乐的滥觞
本世纪以来“学堂乐歌”的兴起,造就了一种新颖的、被称为“歌曲”的形式。歌曲产生以后逐渐走向社会,其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音调较为激昂、节奏铿锵的群众歌曲;音调较为开阔,节奏舒缓的抒情歌曲;以及在音乐会上独唱的、有一定艺术氛围的艺术歌曲。到了二、三十年之际,又有一种为市民阶层所乐于接受的,多为表现男女之情的歌曲广为流行,这就是被称为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实际上是传统情歌之类的民歌小调在不同时代层面上的反馈,但更胜一筹的是它得到现代媒体的强大支撑。从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设立我国第一家广播电台起,上海有着全国最多的民营商业电台,舞厅歌厅之多也名列全国之首,现代流行歌曲也就应运而生,遂使上海成为我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发祥地,为当时远东流行音乐最主要的中心之一。
上海流行音乐的实质性起步,是黎锦晖在1927年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开始的。当时学校中有女生黎明晖、徐来、章锦文、刘小我、黄精勤;男生顾梦鹤、马陋芬、谭光友等40余人。1928年初,又在华界小东门成立“美美女校”,招收了薛玲仙、王人艺、王人美、钱蓁蓁等人,后又招收了胡笳、张静珠、王韵清、张少甫、白虹、黎明健、杨枝露等人。1931年夏,聂紫艺(聂耳)、李果等5人以练习生进入该团,1932年又招收孤女周小红(周璇)入团。该团早期演出的节目,大多是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以及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等,富于一定的教育意义,也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思想。但是,后来剧团为了生存,纯粹出于商业性的需要,写作和演出了大量描写男女之情的歌曲,如《毛毛雨》、《桃花江上》、《特别快车》等,为我国现代流行歌曲首开先河,被称为“黎派音乐”。虽然此类歌曲有很大的娱乐性,但不少歌曲在当时客观上的消极意义是无容置疑的。
除了“明月歌舞团”外,当时比较有名的歌舞团还有严华、周璇的“新华歌舞团”、龚秋霞的“梅花歌舞团”等。另一方面,三、四十年代随着商业的繁荣,民营商业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最多时大约有二、三十家之多,为此应运而生了一大批为电台播音的歌唱社。如韦骏主持的“璇宫歌咏社”,姚敏、姚莉兄妹的“大同社”,“爵士歌本”出版人朱婴的“爵士社”,严华的“晓露社”,名歌星张露的“甜姐儿社”,另有“野玫瑰社”、“大陆社”、“夜莺社”、“兄弟姐妹社”等等,名目繁多。各商店大喇叭和家庭收音机里,整天播放的是“何日君再来”、“夜来香”、“香格里拉”、“蔷薇处处开”等一大批流行时曲。这些歌曲并被大量灌制唱片。据中国唱片厂1964年登记的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统计,百代、丽歌、和声、高亭、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最多的是周璇,约有150张以上,被称为“金嗓子”;白虹约有125张,1935年上海评选歌星,名列榜首;姚莉约有117张、龚秋霞约有67张、王人美约有62张,其他灌制唱片的歌星有白光、李丽华、李丽莲、李香兰、欧阳飞莺、吴莺音、张露、黎莉莉、严华、梅熹,等等。三十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兴起,歌舞团的一些名演员都进入了演艺圈,不少成了电影明星,很多电影歌曲仍由他(她)们演唱。如王人美演唱的《渔光曲》,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