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散曲的体制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是元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是流行于北方的民间歌曲的总称,又称“北曲”。散曲是清唱,故又称“清曲”,以与“剧曲”(杂剧)相对而言,无动作及道白,只是歌唱而已,用弦索、笙笛、鼓板等简单乐器,不用锣鼓。明·魏良辅《曲律》云:“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散曲的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通常以一支曲子为一首,每首能独立,相当于诗的一首或词的一阙。一支曲子有一个名称,叫做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每首小令隶属于一定的宫调,类似于现代歌曲分属于C、F调一样。小令专用的曲牌有50个左右,如[山坡羊]等。

套数是由若干首宫调相同的只曲连缀而成的组曲,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它融会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诸宫调的连缀方式,常用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品宫、黄钟宫;大石调、般涉调、商调、越调。不同的宫调,限定乐器音色的高低,使人们听起来,要么有雄壮之感,要么有凄凉之情,要么有伤感之痛。作者以不同的声调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套数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调,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有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二是一韵到底;三是结尾处通常有标志性的[尾声]。

散曲还有一种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称为“带过曲”。当作者写完一首小令意犹未尽时,可使用同一宫调同一曲牌或不同曲牌续写,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最多不超过三首,要求音律衔接,宫调相同。但它不是套数,容量比套数小得多,属小型组曲,而且没有尾声。

散曲是元代文学的瑰宝。词被称为“诗余”,散曲则被称为“词余”,说明诗、词、散曲是一脉相承的。从产生途径来说,散曲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继承了宋代以来民歌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少数民族“胡乐番曲”的精华,因此散曲有两种风格:一是雅,继承了词;二是俗,继承了民歌。雅中有俗,俗中含雅,雅俗共赏。

散曲的艺术特征有五:一是自然流畅地运用当时的流行词汇和方言俗语,作品富有“蒜酪味”;二是轻松自如地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三是常用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作品直率泼辣;四是善用衬字,增强音乐节奏感,使句式活泼多变,更接近白话;五是无论多少只曲,都必须一韵到底,使声调更加优美。

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元人现存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内容极为丰富:有的抒发亡国之痛,充满了爱国激情;有的指明世态人情的险恶,发人警醒;有的抨击元代生活黑暗,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的相亲相爱,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元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特别是那些无名氏的作品,写得直率、朴实而且深刻,很少顾忌,很少伪饰,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也更有文学价值。

二.元前期散曲作家

元代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200余人(《文学史》P367注释6:任讷《散曲概论》227人,隋树森《全元散曲》212人),无名氏亦不少。从时间上看,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风格质朴自然,能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等。

关汉卿的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成就虽不如杂剧,但也有独到之处。(他的代表作[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带有自叙性质,写得自然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句子泼辣而有韵味,以如前述。)

关汉卿的散曲,在内容上多是写女子倾诉爱情、抒发离情别恨的,在艺术风格上与他的杂剧大不相同:他的杂剧以雄奇、豪放、慷慨、苍凉为特征,而他的散曲却以俊美、婉丽、细腻、抒情见长。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评价说:“他的许多小令,写闺情,写别怨,写小儿女的意态,写无可奈何的叹息,写称心快意的满足,几乎没有一首不好,不入木三分。”(第九章《元代的散曲》P169)

[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这首小令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送走情人之后,她那依依不舍的心情难以排解,禁不住自问:“一点相思几时绝?”她不由自主地凭栏向远方眺望,可是“溪又斜,山又遮”,连一点人影也看不见。可她还是恋恋不舍地望着远方,杨花象雪一样迎面扑来,她用衣袖轻轻拂开,又向远处了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不得不发出慨叹:“人去也!”作者通过凭栏远眺的女子形象,透露处凄婉的幽怨,表达了思念亲人的女子内心深处隐微的波动。整首小令饱含真挚的感情,语言婉约轻倩,刻画人物心理精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沉醉东风]《别情》: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也是一首抒写儿女情长、依依惜别的小令。作者以一位女子位情人饯行的口吻,把离愁别恨写得十分动人。开头“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写将别未别的情景,先从“咫尺”与“天南地北”空间距离的对比上来写分别的痛苦,后从“霎时间”与“月缺花飞”时间概念上描写分别的痛苦,以虚写实,从饯别女子的心境上点名题意,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接下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实写女子深沉含蓄的情感和极力克制的行动:她为情人饯行,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燕酣之乐,惟有离别愁苦,只想多留恋片刻,多俄延半晌,但越是留恋,越是俄延,就越增加离别的悲哀。她“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比失声痛哭更具感人的力量。女子的形象与感情同时传出:那微微颤抖的纤手,举着斟满的酒杯,缓缓地向情人递去,一双秀眼饱含晶莹的泪水凝望着他,心中愁苦不堪。作者不事雕琢,纯用白描,以工巧的六字对句,就把女子那动人的形象、复杂的感情,鲜明地描绘了出来。下面,作者精雕细刻,进一步描述惜别的情景: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在这里,眼泪的流淌与嗓子的哽塞形成呼应,表现了女子万箭穿心般的悲痛心情。作者并没有写一连串缠绵悱恻的情话,而是让女子尽量克制自己,大大增强了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此情此景,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é)”十分相似。作者仍不肯止笔,又接着写她强颜欢笑,勉励对方“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在美好的祝愿声中,将女子难分难舍、悲痛欲绝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小令,并没有琐碎地交代为谁饯行和谁在饯行,也没有大肆铺叙饯行的场面,而是紧紧抓住饯行女子的几个动作、几个表情和发自内心的几句话语,就勾画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离别场面,既直率真切,又含蓄有致。

与关汉卿同时的散曲作家王鼎,字和卿,大名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列之于“前辈已死名公”,称为“学士”,于关汉卿是好友。王和卿性情豁达,为人幽默,喜作散曲,风格滑稽佻达,如:

[醉中天]《大蝴蝶》:挣(弹)破庄周梦,两翅扇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过桥东。

一只硕大无比的蝴蝶,肆无忌惮地四处横飞,见花就采,许许多多的名园被它一采而空,正在采花的蜜蜂被它吓走,甚至连卖花的人也被它一翅膀过桥去。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巨大的蝴蝶呢?而且所咏蝴蝶外表的美丽与其鲁野的行为极不协调,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容易引起读者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陋现象的联想。或以为此曲的寓意在讽刺元代花花太岁、浪子丧门之类的权贵人物,似有道理。

在这首小令中,王和卿采用夸张的手法和活泼的语言,把大蝴蝶的贪婪专横写得非常逼真,故有人称它“无一句不是俊语”,虽言过其实,但语言确实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如用“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形容大蝴蝶的贪婪专横,“三百座”表明其横行范围之大,“一采一个空”形容其贪婪程度之剧烈;又如写大蝴蝶的猖狂,用“轻轻飞动,把卖花人过桥东”,夸张得奇特形象,增强了艺术效果,生动地刻画了花花太岁们的狰狞面目。

[拨不断]《大鱼》:胜神鳌,夯风涛,脊背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这首小令也以极度夸张而又滑稽的手法,描绘了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鱼,它比背负蓬莱岛的神龟还要大,在万里长空夕阳的辉映下,那锦缎般的脊背露出海面,显得十分高大。它要是翻一翻身,那浩瀚无垠的东洋大海都嫌太小了。面对如此庞然大物,就连垂钓圣手姜太公也无可奈何。

小令题名《大鱼》,曲中却既无“大”字也无“鱼”字,然读罢作品,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鱼形象就如在眼前,足见王和卿表现技巧之高妙、夸张手法之卓绝。他塑造这样一个翻江倒海、气度非凡的大鱼形象,显然在托物寓意,抒写当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书会才人的豁达胸怀与超然抱负,绝非玩世不恭的游戏之笔。

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存世作品最多的散曲作家,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包括小令104首,套数17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这方面的作品最能代表其风格。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梳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描写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著名小令,在元代散曲中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全首是景中雅语”(杨慎),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也给予高度评价,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辨(辦)也”。即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生动的事物,运用高度的概括和巧妙的构思,写出极为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小令只有短短的5个单句。作者不是直接抒写游子的思想感情,而是渲染深秋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是描写客观景物,却寄寓着深厚的思乡之情。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看到枯藤依缠在老树上,而老树是乌鸦栖息的家园,乌鸦到天黑还能回到老树上歇息,怎能不联想到自己浪迹天涯,何处才是归宿呢?看到小桥下潺潺流淌的河水,旁边的人家过着宁静温馨的日子,怎能不思念自己遥远的家园呢?因此,头两句描写客观景物,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两句“古道西风瘦马”自然是借景生情,作者写游子本身就走在一条历经沧桑的古老大道上,骑着一匹羸弱的瘦马,一阵阵秋风扑打在他脸上,而且又是夕阳西下、天将黄昏的时候,这就生动地描写出游子旅途的疲惫不堪和流浪生活的艰难困苦,表现出悲凉酸涩的感情。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地把整首小令的主题合盘托出来,以为十分深长。

这首小令的文笔也很有特色。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形象地勾画出深秋景色的萧瑟、凄凉。特别是第四句又加上一句“夕阳西下”,这就使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有了一个鲜明的大背景,加强了深秋萧瑟的情调,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凄凉图画。整首小令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堆砌(qì)的痕迹,表明作者有着高超的捕捉事物形象的能力。

马致远是元散曲中最有影响的一家,他在开拓散曲题材内容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被誉为“曲状元”。元散曲一般限于写景、言情,而马致远的[般涉调]《借马》套数却另辟蹊径,别具一格。通过描写一个爱马成癖的人在别人向他借马时的种种心理和行动,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开拓了散曲的题材范围,表现人物心情淋漓尽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三.元后期散曲作家

散曲发展到元朝后期,创作中心向南方转移,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脱离现实,风格也追求典雅工丽,逐渐丧失了前期散曲作家质朴自然的特色。后期公认创作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是张可久与乔吉。象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那样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篇散套对刘邦嬉笑怒骂,夸张地历数其无赖出生和发迹经历,撕下其“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神圣面具,表现了下层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和蔑视,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元散曲的精品。(原文见《作品选》P85~86)

首曲写高祖未到时趋炎附势之徒准备接驾的丑态:狐假虎威的社长在忙着布置差役打扫街道,修整行宫。那些“乡老”、“忙郎”们,有的在催收粮草,有的“执定瓦台盘”,有的“抱着酒葫芦”,忙得不亦乐乎,一副副阿谀逢迎的丑陋面目呼之欲出。接着[耍孩儿]只曲,写皇帝的乐队和旗队。领队的“王留”,作者用一个“瞎”字来丑化他,表现其趾高气扬的神态。旗队中的五色旗,分别有日、月、凤凰、飞虎、蟠龙图案,作者却用乡民的口吻去随意解释,充满了嘲讽和轻蔑的意味,使皇帝的五色旗威风扫地。[五煞]只曲,描画出一支颇为铺张的仪仗队,这些红叉、银斧、金瓜锤、鹅毛扇等用来吓唬百姓的东西,在乡民眼里不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甜瓜、苦瓜、马镫一样寻常,因而也就成了“穿着些大作怪衣服”装模作样的“乔人物”。这些辛辣的讽刺,表明乡民根本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四煞]只曲,高祖在前呼后拥下终于出场了,他神气地坐在曲柄黄落伞下,车驾前的导驾表情严肃,就象泥塑的判官一样呆板,车驾后是面无表情的随驾宦官和宫女。作者在这里用“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对导驾、侍从、孤女进行嘲笑,鄙视的笔锋仍是针对皇帝的。以上4只曲子,用乡民被迫应差的愤慨心情于皇帝仪仗的豪华威严相对比,创造出一种“咫尺天威”的气氛,为下文的揭发责骂打下了基础。

[三煞]只曲,写高祖下车,众人向他朝拜,“展脚舒腰”地施礼,而这个皇帝居然目中无人,只是傲慢地“挪身着手扶”,勾画出皇帝既趾高气扬又装腔作势的神态。当乡民抬头看清眼前这耀武扬威强迫他们跪拜的家伙真面目时,立刻怒从心头起,“险气破我胸脯!”曲中连续三次用“那大汉”称呼皇帝,充分表现了乡民对皇帝的憎恨和鄙视。

到[二煞]曲,通过乡民之口,开始把这位作威作福的皇帝“根脚从头数”起:你原来不过是小小亭长,一个贪杯好色之徒;你年轻时也曾于我们一样“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是个庄稼汉而已,有什么了不起!戳穿了所谓“奉天承运”的神话。[一煞]曲进一步揭露了皇帝的无赖行径:春采了桑,冬借了粟,强秤了麻,偷量了豆,尽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而且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案可查,那是永远也抵赖不了的。在这里,作者一口气揭露出刘邦未发迹前一系列坑蒙拐骗、死皮白赖的事,把皇帝脸上的神光褪得干干净净,剥出了他的流氓无赖本相。[尾]曲进一步用滑稽的笔调,乡民竟然向皇帝讨还旧帐,甚至用俏皮话嘲讽说:谁肯将你揪捉住呢,你又何必“改了姓,更了名”,叫什么汉高祖嘛!把乡民对皇帝的蔑视一泄无余。

钟嗣成曾与睢景臣相识,《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这篇套数之所以超越同题材所有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民众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第一,作者用乡民作为全曲的主人公,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口吻去说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写得真切、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表现了下层人民对皇帝的蔑视和憎恶。

第二,全曲结构紧凑,从准备迎驾,到仪仗入村,到皇帝下车,再到最后揭底,写得有条不紊,很有戏剧性。揭底时,先揭出身,再揭行为,最后表明态度,一气呵成,紧凑有力。

第三,善于使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个性形象。如用“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勾画出迎驾奴才们的丑态;用“乔人物”、“天曹判”等词,使仪仗队、侍卫们的面孔和神态跃然纸上;连用三个“那大汉”称呼刘邦,白描他“觑得人无物”、“挪身着手扶”两个动作,把这个流氓皇帝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虚伪作态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象《高祖还乡》这样有背景、有情节、有人物,而人物又有鲜明的个性的套曲,在元散曲中是一种独创。
元朝后期重要的散曲作家还有张养浩(1270~1329),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传诵历久的名作:

峰峦如髻,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首咏史的小令,把潼关形势的险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紧密结合起来描写,一开始就写华山的重峦叠嶂、黄河的波涛汹涌。“聚”、“怒”二字不仅把峰峦、波涛写得其实雄伟,而且寓意深刻。在作者看来,巍然屹立的华山,奔腾不息的黄河,历经沧桑的潼关古道,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面对历代王朝盛衰兴亡所带来的生灵涂炭,连绵起伏的群山愤愤不平,滔滔黄河也在震天怒吼,这就衬托处作者自己思绪翻滚难以平静的心情。他站在潼关城楼上向西边眺望,那里有秦始皇建都的咸阳,也有汉高祖刘邦建都的长安。这两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封建王朝,早已在历史的车轮下灰飞烟灭,千万间金銮宝殿变成了一片废墟。面对这千古兴亡之事,作者抚今追昔,感到“意踯躅”,沉思怅惘,感慨万千,最后沉重地喟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寥寥8个字,深刻地揭露了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本质,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的,明确地点明了小令的主题,表现了作者队人民命运的同情。

在元散曲作家中,张养浩是官职最高的一个,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但由于他直言敢谏,队贪官污吏、营私舞弊极为不满,力主改革弊政,因而遭到打击,辞官归隐,对元代官场“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兰裹着祸端”的险恶深有体会,写处了许多劝世、警世之作:

[山坡羊]《述怀》: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是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小令前三句开门见山点名主题:做不了官,没什么可怕的,没有钱财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追逐功名利禄丧失人伦道德,而被世人鄙视和唾骂。在作者看来,官、禄、德三者,最重要的是道德,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人格。中间三句,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官和钱的态度:如果丧失道德投机钻营,即使做了高官,家有万贯家财,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作者用了汉文帝时邓通“铸铜山”的典故,借以说明利欲熏心、官迷心窍者绝不会有好下场,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小令最后警句式地劝告世人:只要你吃得饱,穿得暖,就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升官发财,管和钱是欲壑难填,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整首小令通俗明白,感慨深沉,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