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起,字才英,一作才美。生平事迹不详,元戏曲作家,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府学生员。《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张时起》云:“霸王垓下《别虞姬》,《出塞》昭君胡马嘶,牡丹事《花月秋千记》。与高文秀同闬里,同斋同笔。抄冠新杂剧,旧传奇,都一般风惨烟迷。”所作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昭君出塞》、《秋千记》、《劈华山》四种,惜无一留存。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雁阵惊寒”。
顾仲清,字号不详,生平事迹无考,元戏曲作家,东平府人。《录鬼簿》称之为“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顾仲清》曰:“唐虞之世庆元贞,高士东平顾仲清,泉场掌印为司令。见传奇举世行,向雨窗托兴怡情。撰《陵母伏剑》,编纪信大蒸。府州县,按试流名。”其杂剧《陵母伏剑》,本事见《史记·陈丞相世家》;《火烧纪信》,本事见《汉书·高帝纪》,惜今皆不流传。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雕鹗冲霄”。
张寿卿,生卒不详,元戏曲作家。祖籍东平(今山东东平),曾任浙江行省掾吏。《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张寿卿》云:“浙江省掾祖东平,蕴藉风流张寿卿。《红梨花》一段文笔盛,花三婆独自胜,论才情压倒群英。敲金句,击玉声,振动神京。”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入“词林英杰”150人之中。今仅存其杂剧《红梨花》一种,属元代前期作品。此类作品有金院本《红梨花》、南戏有佚名《诗酒红梨花》等,均载录了这段故事。
《红梨花》亦称《诗酒红梨花》,全称《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旦本,四折无楔子。剧中写洛阳太守刘公弼与同窗故友赵汝州之间的友情,以及书生赵汝州与洛阳歌妓谢金莲的爱情故事。作者既赞美、支持士子与妓女的爱情,使之如愿以偿,又认为爱情不应妨碍功名,所以制造了种种误会,促令其分离、应考、赴试之类的关目。其关目安排,巧妙紧凑,文辞浓艳。孟称舜《柳枝集》评曰:“字字淹润,语语婉隽。”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元杂剧概论》将其列入“初期之文采派”,并予以高度评价曰:“结构的手腕,也还是《红梨花》做得好。《红梨花》从开端起,汝州就一贯地把金莲误认着。直到最后一瞬,知道了实情,全剧也就完了,所以四折都是紧张的。”“至于曲辞,则《红梨》浓艳,属王实甫一流;《竹坞》(听琴)清楚,属马致远一流。作风相异,却各有其绝妙处。总该算是风情剧中的杰作吧。”(《元杂剧概论》)
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二十七有《赵汝舟》,其故事情节与本剧颇近。明人徐复祚编传奇《红梨记》、王元寿《梨花记》及无名氏《红梨花记》等均受了此剧的影响。
徐复祚的《红梨记》,尽管关目有所增饰,在内容、结构和文采上都有某些超过了张氏的《红梨花》之处,但在第二十三出《再错》中,却基本袭用了该剧第三折之曲文,《卖花》一出,亦是从此剧第三折中脱出。《纳书楹曲谱》收有此出,且有京剧改编本、昆曲演出本,等等,足见其影响之大。
李好古,生卒生平无考,山东东平人(亦作保定或西平人),元杂剧作家。官南台御史,元至正八年(1348)在世。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名公才人”,所作杂剧有《巨灵神劈华山》、《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全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所作杂剧三种,今仅存《张生煮海》一种。另有【双调·新水令】“落红满地暮春天”套数,《词林摘艳》注为李好古之作(《北宫词纪》注为程景初所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孤松挂月”。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有金院本《张生煮海》,今佚。元·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以“张生煮滚东海”的精神激励着自己。这些均说明,元初这一神话故事已广为流传了,李好古的杂剧是以金院本为基础的。
《张生煮海》全称《沙门岛张生煮海》,四折无楔子。写书生张羽,父母双亡,功名未遂,漫游海上。夜宿石佛寺,焚香抚琴。东海龙王三女儿琼莲,与侍女翠荷出海闲游。闻得美妙琴声,又见张生丰姿端容,心潮激荡,爱慕不已。两情相悦,各问家门。禀报父母,相约八月十五东海边相会。
张生等不到仲秋便到海边寻找龙女,由仙姑处得知龙女父不允,悲伤不已。仙姑怜悯,赠与他银锅、金钱和铁勺三宝以煮海。张生至沙门岛海边,银锅、铁勺舀满海水,放入金钱,烧起火来,锅水沸腾,海水翻滚……,最后,龙王答应了婚事。龙宫大摆喜宴,张生与龙女完婚。此时,东华大仙降临,对龙神宣布:张羽、琼莲前世乃瑶池金童玉女,因思凡贬谪下界,今已偿了宿债,即当重返瑶池,同归仙位。龙神拜谢,一对新人携手登仙而去。
赵良弼,字君卿,山东东平人,元杂剧作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及《嘉兴府志》载,良弼居杭州,曾与钟嗣成同里、同窗,又曾于省府同笔砚。他们一道从学于邓善之、曹鉴、刘声之三位先生。他们二人经史问难、酬唱诗文,乐章、小令、杂剧,无所不及。延祐年间,补嘉兴路吏,迁县尉,后调杭州。天历元年(1328),卒于家。所作杂剧仅有《梨花雨》一种,惜不流传。钟嗣成评曰;“其词甚丽。”
康进之,字号不详,生平事迹无可考,元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为元前期杂剧作家。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康进之》云:“编集《鬼簿》治安时,收得贤人康进之。偕朋携友莺花市,编《老收心》李黑厮,《负荆》是小斧头儿。行于世,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录鬼簿》载其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存《梁山泊李逵负荆》。
《梁山泊李逵负荆》,一作《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全剧四折,写两个坏人宋刚和鲁智恩冒充梁山英雄宋江和鲁智深之名,劫走杏花庄酒店王林之女满堂娇。李逵闻此,勃然大怒,径回梁山怒斥宋江强占民女,抡起板斧欲砍聚义厅前的杏黄旗。宋江为辨明真相,即与李逵下山对质,方知是坏人冒充梁山英雄作恶。李逵因莽撞而冤枉了宋江、鲁智深,悔恨莫及,遂负荆请罪。最后,宋江令李逵下山提拿两名坏人,为民除害,搭救了王林父女。
作者热情讴歌了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的侠义行为,揭示了梁山英雄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塑造了李逵这一典型形象。他淳朴爽直,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对起义事业忠诚无比,他深深热爱梁山泊的一草一木。为了义军的利益,他不顾私人情面;当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后,又敢于正视,勇于悔过。他虽有急躁、鲁莽的缺点,但这又正表现了他的坚定性。莽撞中有的是义愤,这又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作品语言生动朴实,色调明快,充满了喜剧色彩,为元杂剧水浒戏中的最优秀之作。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曲为“杰作”,“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
京剧传统剧目《丁甲山》,即由此剧改编而成的。解放后,又改编为《黑旋风李逵》,屡屡上演而不衰。
王廷秀,名号不详,生卒年无考。元戏曲作家,山东益都人,任过淘金千户。《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王廷秀》云:“淘金千户甚风流,宝马金鞍称俊游,益都人物王廷秀。将《坑儒焚典》修,《草庵歌》和尚石头。驰花阵,夺锦筹,百世芳留。”所作杂剧有《三告状》、《坑儒焚典》、《细柳营》、《草庵歌》四种,惜今已不传。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月印寒潭”。
李时中,字号不详,生卒年代无可考。曹州(今山东曹县)人,元戏曲作家。曾家居扬州,历任史书省掾、工部主事。他曾与马致远、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元杂剧作家在大都建立了“元贞书会”创作团体,李时中等四人合作了《黄粱梦》杂剧。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分别执笔写第一、二、三、四折。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李时中》云:“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东篱翁头折冤,第二折[商调]相从,第三折[大石调],第四折[正宫]。都一般愁雾悲风。”
元代大德年间以后,杂剧创作中心由北方的大都转移到南方杭州。此时知名的戏曲作家仅有宫天挺、乔吉、郑光祖以及山东淄川的贾仲明等人。
贾仲明(1343—约1423),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元末明初戏曲作家。自号云水散人,云水翁,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后徙居兰陵(今山东枣庄)。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征引。《录鬼簿续编》载其传曰;“贾仲明,山东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善吟咏,尤精于乐章隐语。……公丰神秀拔,衣冠济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咸与之相交。自号云水散人。所作传奇乐府极多,骈丽工巧,有非他人之所及者。一时侪辈,率多拱手敬服以事之。”著有《云水遗音》等,惜今不传。《录鬼簿续编》载其杂剧十六种,今尚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一作《金安寿》)、《荆楚臣重对玉梳记》、《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李素兰风月五壶春》、《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五种。
《玉梳记》,亦作《对玉梳》,剧中写松江府秀才荆楚臣爱恋妓女顾玉香,金钱用尽,遭鸨母羞辱,终被赶走。鸨母遂逼玉香接待富商柳茂英,玉香不从,又将平日积蓄暗助楚臣赴京应试。临别时,玉香将爱物玉梳折断,各持一半作为信物。楚臣走后,玉香相思忧烦,闭门拒客。柳茂英又以重金相求,遭玉香拒斥。后玉香逃出妓院,赶往京都。途中又遭柳茂英拦截,持刀相逼。适逢楚臣及第,授官,赴任路过,将柳捉拿治罪。二人团聚,结为夫妻,并将玉梳镶合,永存留念。此剧题材虽一般,但结构精巧,曲辞流丽。
《菩萨蛮》,本事见《词苑丛谈》。写富有才情的萧淑兰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填写《菩萨蛮》词的方式,向在其家中作馆教书的张世英大胆求爱的故事。作品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笔调细腻,曲辞华丽,风格则过于纤弱,表现了元末明初杂剧的艺术特色。
《玉壶春》,写广陵书生李斌,别号玉壶生,和妓女李素兰相爱,冲破鸨母和富商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剧中以现实生活真人(李斌即李唐宾,元末曲家)为原型,这在元杂剧中实属罕见。剧中描写了当时社会市井生活,丰富生动,颇具特色。
以上三个杂剧,反映了贾仲明戏曲中进步的爱情观。这在大力提倡封建礼教的元末明初,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金安寿》,亦作《金童玉女》,写金安寿、童娇兰原为上界金童玉女,以思凡被谪人间,结为夫妻。后来,王母令铁拐李度脱其还归仙界,金、童不肯。铁拐李又接二连三用计度脱,使金、童醒悟,一起拜见西池王母,表示再不敢妄动凡心。王母令其表演女真族歌舞,八仙也表演了歌舞。此剧以度脱为旨,表现了元代女真族的生活。情节单纯,四折戏皆歌宴场面,场景华美热闹,歌舞并重。其辞曲艳丽,其中有不少曲牌源于女真族,颇有特色。
《升仙梦》,写吕洞宾奉南极老人之命,前往汴京度脱生长在那里的桃、柳二树,先让其托生为人,结为夫妻,然后设为梦境,使其在梦中遇盗遭杀害,从而予以点悟,断其尘念,乃随之出家而成仙的故事。虽属神仙道化剧,但写天上人间,仙境幻化,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该剧每一折均使用“南北合套”的联套方式,打破了元杂剧的通例,大胆创新,另作尝试。全剧四折无楔子,每一折的唱词,均用“南北合套”,而且正旦、正末同在一折戏中交替歌唱,以正旦唱南曲部分,以正末唱北曲部分。这在元杂剧中是决无先例的,表现了作者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守陈规的开拓精神。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曰:“贾仲名之词,如锦帷琼筵。”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元曲选 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元曲百科辞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 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