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齐鲁古典戏曲概说(之一)——元代齐鲁戏曲作家作品(上)

作者:张英基
摘要:

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源头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齐鲁古典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元明清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家作品。

关键词:元代 齐鲁 古典戏曲 作家作品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所谓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性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源头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乐舞伎艺,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的诗歌、音乐、舞蹈都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从其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诗经》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尽善尽美”,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文献典籍中还记载着齐国女乐、歌者和鲁国的雩舞、蜡祭、大傩舞的表演活动。据《论语·乡党篇》载录:“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阼阶。”证明孔子在民间观看过这种傩舞的表演。另外,“大武之乐”是表演武王伐纣的故事,孔子对“武舞”的评价是有所保留的,美未必善。这说明当时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已经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了。

当时齐鲁境内已经有优伶艺人出现。据《谷梁传》载,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会罢,齐人让优施做舞。《孔于家语·相鲁》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战国策·齐策》亦载:“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欲而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

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百戏”表演的各种形态。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前期彩绘女舞俑,姿态优美;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幅“百戏”画像石,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汉代“百戏”表演场景,其中有马戏、杂技表演以及“鱼龙曼衍”之戏,场面惊险奇特,技艺高超绝妙。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汉墓彩绘帛画中的《角觝图》,展示了双方摩拳擦掌,摆开架式,准备格斗的情景。“角觝”是百戏中的一种。角,就是角技,较量技艺;觝,即互相抵触,在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歌舞与戏曲的关系,尤为密切,而“百戏”、“角觝”对戏曲艺术的形成,影响颇大。

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时代。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文学艺术的繁荣,词曲、传奇、变文等文体的兴起,代面、钵头、踏摇娘以及参军戏等歌舞戏的盛行,又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著名音乐家段安节,系山东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自幼喜爱音乐,能唱曲,对音律颇有研究,且能够自度曲。著有《乐府杂录》,记载了唐代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乐舞节目、演员轶事,等等,是研究古代音乐、舞蹈、戏曲的重要史料。例如论及歌舞戏《踏摇娘》时,云:“踏摇娘者,生于隋末,夫河内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娘’。”据《乐府杂录》中所载“踏摇娘”、“代面”、“钵头”、“参军戏”等节目,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有故事情节和有人物扮演角色的歌舞表演。

宋金时代,出现了宋杂剧、金院本、南戏,都是由若干角色装扮,表演比较完整的故事,这已是真正的戏剧形式了。宋话本的出现,又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金代出现的诸宫调讲唱形式,其音乐组织规模扩大了,曲调更加丰富多样,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金入元的曲作家杜仁杰,字仲梁(原名之元,字善夫),号止轩,山东长清人。金末隐居内乡(今河南地),元初屡征不赴。元·钟嗣成《录鬼簿》称之为“散人”。他所作散套【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脍炙人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宋、金以来,“爨”戏和金院本的演出实况。该曲以生动活泼的笔调,描写了乡下一位庄家汉进城看戏的经过,富于写实作风;故事情节完整,语言诙谐幽默,人物场景,鲜明如画。虽为韵文,而纯用口语,是一篇当时城市剧场的见闻录,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元代杂剧融合了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它已是一种纯粹代言体的结构完整、情节复杂、人物角色众多的戏剧形式了。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一样,被誉之为“一代之盛”。

元代杂剧,以大德前期最为兴盛,而当时知名的戏曲作家,几乎全是北方人。其中以大都为最多,其次便是山东和山西了。

元代山东的杂剧散曲创作十分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元曲作家,共计27人之多。其中东平最盛,有高文秀、张时起、顾仲清、张寿卿、赵良弼、李好古、王修甫、徐琰、陈无妄、李显卿、王继学等等;济南有武汉臣、岳伯川、张养浩、高克礼等;长清有杜善夫、严实、严忠济等;章丘有刘敏中;益都有王廷秀;曹州有李时中、商挺、商政叔等;棣州有康进之;滕州有李浻;阿城有曹元用;青城有杨朝英;淄州有贾仲明;沂州有贾固;兰陵有徐梦曾,等等。他们或在原籍,或寓居他乡,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济南,元代称济南路,直属中书省,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都市繁荣,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大都市。是山东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东平,元代也改为路,是山东西路,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南北大运河贯通,“城廓规制,甲于东藩”,号称繁庶之地,也是当时山东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此外,益都、淄州、章丘等地也很繁荣。这些繁华的都市,为杂剧创作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武汉臣,字号生卒年待考,生平事迹不详。山东济南人,元代杂剧本色派作家。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认为,武氏约元宪宗元年(1251)前后在世。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知为元前期杂剧作家。创作杂剧有10余种。今存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李素兰风月玉壶春》三种。后两种《元曲选》作“武汉臣撰”。《录鬼簿》武汉臣名下未著录,息机子本《元人杂剧选》作“无名氏撰”。《虎牢关三战吕布》仅存残曲,余皆佚。

元末明初戏曲作家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武汉臣》云:“先生清秀济南人,风调才情武汉臣。《登坛拜将》穷韩信,《老生儿》关目真;新传奇十段皆闻。听泉水,看暮云,如此黄昏。”据此推测,武汉臣并未出任,是一位才华横溢,生活恬淡,隐居于泉城,“听泉水,看暮云”的“书会才人”。所谓“新传奇十段”,即指《录鬼簿》著录的杂剧《曹伯明错勘赃》、《抱侄携男鲁义姑》、《赵太祖创立天子班》、《虎牢关三战吕布》(此种尚存残曲,见《元人杂剧钩沉》)、《老生儿》、《女元帅挂甲朝天》、《关山怨》、《穷韩信登坛拜将》、《提头鬼》、《玉堂春》、《玉壶春》等十种。现仅存《老生儿》、《生金阁》二种。明初曲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曰:“武汉臣之词,如远山叠翠。”

从今存杂剧作品看,武汉臣对平民百姓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比较关心,其作品在剧情结构上独具匠心。他既写出了宣扬封建宗法观念的《老生儿》,又写出了较有思想意义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静庵曲录》载其《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一剧,曾为英人所译,1817年即在伦敦出版。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为末本戏,全剧四折一楔。写家资巨万的东昌富户刘从善,有妻李氏、妾小梅,老而无子嗣,仅有一女引张,赘婿张郎。刘从善的弟弟刘从道早亡,抛下一子引孙,从善抚养侄儿如亲生;其妻则疼爱亲女,女婿张郎更不容引孙,为争得家财,迫害、排挤引孙,并将其赶出刘家。刘从善无奈,赠引孙纹银百两、草屋一间,让其独居,以教村童谋生。刘从善怒于李氏、女儿和女婿赶走了侄儿引孙,将其所有的债券烧毁。其妾小梅有身孕,刘氏渴望得子,外出时叮嘱妻子、女儿细心照料小梅。引张与张郎担心小梅生子继承家业,想暗害小梅。于是他们对李氏假说小梅跟人逃跑了,随后将小梅转移他处。他们偕李氏到田庄报告此事。刘从善听了虽有疑心,却又无奈。想到自己老而无子,定因家财所致,于是发誓在开元寺舍财布施,救济贫困者,以此赎罪,祈求上天赐子。此时引孙因生活贫困,也来领取散钱。掌管家财的张郎不给他钱,李氏又把引孙赶走。刘从善暗将靴子筒中的两锭银子给了引孙,叮嘱他好好照看祖坟,保他将来成为富户。清明时节,刘从善嘱咐女儿、女婿安排祭祀祖坟。他与李氏扫墓途中,指着一块绝地说:女儿是外嫁之人,死后埋在夫家的墓地;自己无子嗣,将来无人祭坟,只有葬于绝地。刘家唯一的后代只有侄儿了。夫妇俩到了祖坟,却不见女儿、女婿,但墓地上有焚烧的纸钱和浇过的水酒,原来是引孙所为。而女儿、女婿先去祭扫了张家祖坟,却姗姗来迟。刘从善见此大为伤叹,李氏也深有感触,并回心转意,携引孙一同回家,将掌管家财的钥匙尽归引孙,将张郎、引张拒之门外。三年后,刘从善寿辰,女儿、女婿登门祝寿,刘氏不纳。这时,女儿讲出她曾照料小梅生子的经过。小梅也带着三岁的儿子回家。刘从善见此,喜从天降,称道女儿孝顺,于是将家财一分为三,女儿、侄子、儿子各得一份。刘从善广散家财,多行善事,终于得一老生儿。
剧中反映了元代社会家庭血缘嫡、庶的亲疏关系,围绕着家庭内部的子嗣及财产继承问题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纠葛。通过一个富贵家庭财产的继承权问题所引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情世态,广泛地展现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画面。一楔四折戏着重写了刘从善等四个人物前后的思想转变,笔法各异,合理自然。运用倒叙,通过唱词写刘从善的转变;李氏对引孙态度的转变幅度较大,又都在明场,笔墨比较多;运用暗叙写引孙的转变,运用补叙写引张的转变,二者都比较简略。全剧故事跌宕起伏,情节复杂,有较强的戏剧性。曲文当行,语言生动,尤其以宾白最为出色。

剧中通过刘从善的抚今忆昔,沉痛忏悔,鞭达了聚敛钱财的卑劣行经,坚定了捨财济贫的决心,同时也补叙了他一波三折的思想转变过程,简洁而不失丰满。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为细致入微。

该剧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明·臧晋叔《元曲选》本和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本。《古曲丛刊》四集有《元曲选》外各影印本。另外有王季思等编的《全元戏曲》本、王学奇等的《元曲选校注》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有郑骞1962年校订本、徐沁君1980年校点本和宁希元1988年校点本。元刊本与其他本比较,多11曲,但篇幅短;剧中人物的姓名,也多有不同。例如刘从善为刘禹、刘引张为刘引璋、刘引孙为刘瑞。题目正名为四句:“举家妻从夫别父母,卧冰儿祭祖发家私;指绝地苦劝糟糠妻,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元曲选》本、《酹江集》本,均以后两句为题目正名。

从19世纪初,元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便有英、法、日、德等译文本陆续出版。1817年9月4日,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阅读了此剧本后,曾介绍给友人克纳伯尔评价说:“我们一谈到远东,就不能不联想到最近新介绍来的中国戏剧。这里描写一位没有香烟后代不久就要死去的老人的感情,最深刻动人。”歌德高度赞扬了武汉臣在描写人物感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此剧对后世戏曲小说也均有影响。元末明初,杨文奎的杂剧《儿女团圆》,其内容基本是以此剧故事情节敷衍而成的。明代凌濛初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有《占家财狠婿妒侄 延亲脉孝女藏儿》一篇,其故事情节、人名、叙事大多与此剧相同,唯有刘女引张改名为引姐,且孝顺贤慧,与此剧的情节稍有差异。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元曲选  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元曲百科辞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 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04.7.27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