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的进一步繁荣,使文人的剧本创作经久不衰,尽管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昆曲的衰落和地方戏的兴起,文人创作已经大多不能搬上舞台,但仍然产生了许多案头作品。清代传奇的数量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清代杂剧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统计,约有1300种,作者数量达497人。清人剧作的传本据《中国丛书综录》统计,计有传奇229种,杂剧186种。当然漏计的还有不少。
清初戏曲创作的特点是由明清易祚带来的普遍哀感悲凉情绪,这不仅体现在那些由明入清的遗老们的剧作中,也体现在清代出生的那一代剧作家的作品里。由明入清的剧作家里有一个创作团体的成就耀人眼目,那就是被人称为苏州派作家的一群。他们一般都是下层文人,其传奇作品社会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适合演出,数量也很多。
苏州派代表人物为李玉,作传奇34种,其中“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为人称道,《清忠谱》、《千忠戮》则反映了重大政治事件,尤其后者还集中体现了李玉对于国破厦顷的悲剧性体验,一时脍炙人口,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之誉(“收拾起”为《千忠戮》里曲词,“不提防”为洪昇《长生殿》里曲词,两曲都充满兴亡之悲,曾在里巷中广为传唱)。李玉熟于戏场搬演,因而他的作品很多都长期活在舞台上,例如《风云会》、《麒麟阁》、《洛阳桥》等都是。
苏州派作家突出的还有:朱佐朝,作传奇30余种,代表作有《渔家乐》,寄恨于太子亡国流亡的情节,在民间广为传诵,又有《元宵闹》、《九莲灯》等;朱〓,作传奇19种,以《十五贯》为著名;叶稚斐,作传奇8种,以《琥珀匙》为好,《逊国误》则哀责建文误国;等等。
另有一些变节仕清的剧作家写出更深沉的忏悔作品,如吴伟业的《秣陵春》传奇、《通天台》杂剧,丁耀亢的《赤松游》传奇等。尤侗的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黑白卫》等则主要体现为抨击清廷科举制度的激愤。但是有一个特殊的剧作家李渔却超然于他们之外。
李渔(1611~1680?年)字笠鸿,号笠翁,金华兰溪人。作有传奇10种,合刊为《笠翁十种曲》,影响很大。李渔为人境界尖新狭小,一生营营于口腹之扰、蝇头微利,所以虽然也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巨变,却几乎没有引起感情起伏,只顾自地游走于权门过自己打抽风式的生活。由于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又有自己的家班实践,李渔得以写出戏曲论著《闲情偶记·词曲部演习部》,这奠定了他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大师的地位。他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心境,都是些心平气和叙说才子佳人艳遇的故事,出出关目生动,结构新颖,便于演出,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在舞台上长期流传,但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