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印行了大量的戏曲图书,它们一方面使当时的剧本得以流传至今,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和地区雕版印刷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印书刻字和图像雕刻两部分。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代,当时曾被广为应用于刻印佛经和佛像。宋代的图书刻印术大兴,有许多宋版书流传至今,其中的插图雕刻也已形成风格。今天见到的金代平水版木刻版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中的“四美图”是对宋代雕板艺术的继承。元代说唱和戏曲等表演艺术大兴,雕版印刷也开始被应用于大量刻印小说和剧本,今天见到的就有《三国志评话》等5种评话小说刻本和元刊杂剧30种戏曲剧本。
明代前期社会经济有一个恢复时期,明王朝对文化的控制也比较严,因此戏曲图书的印制不多,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出现。宣德十年(1435年)金陵积德堂刻本《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杂剧里出现许多插图(86幅),上图下文,图文并茂,刀法硬截,充满古趣。弘治十一年(1489年)北京金台岳家刻印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定奇妙注释西厢记》里共有插图150幅,风格遒劲,构图洗练,十分精美。嘉靖、隆庆年间建安书贾刘龙田刊印的《重刊元本题评西厢记》则改革了以往形成惯例的上图下文版式刻法,把画幅推广到占据整页的面积。
万历以后,明代的经济文化高潮来到,戏曲兴盛,戏曲剧本的刻印也出现极度繁荣。当时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都是印制戏曲剧本的中心,著名的刻书作坊有金陵的富春堂、继志斋、环翠堂、世德堂等,杭州、苏州、吴兴、海昌等地也刊刻了大量出色的插图剧本。金陵唐氏富春堂大量刻印戏曲剧本,已知的就有100多种,其插图庄整雄健,人物面貌生动。其中《新刻出像音注李日华南调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品,插图注重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划,使之显得诩诩如生、呼之欲出。金陵陈大来继志斋刻剧本也是既多又精,一时堪与富春堂对垒,风格转为工整婉丽,人物风姿绰约。环翠堂主人汪廷讷为徽郡巨富,刻图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其所刻传奇插图多出刻工汪耕之手。
万历中,徽派版刻异峰突起,徽州歙县虬村黄氏一家几代出了一大批刻工名手,他们的戏曲插图作品精致婉丽、秀逸灵动,最初有黄铤万历十年(1582年)刻的高石山房版《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出现,犹粗犷刚劲。以后,黄一楷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的起凤馆刊本《王李合评北西厢记》,黄应光万历年间刻的《李卓吾评本琵琶记》、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的《李卓吾评本玉合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刻的《校注古本西厢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的《徐文长改本昆仑奴杂剧》等,发展为缜密富艳、绮丽缠绵。著名的《元曲选》也是由黄应光等人刻图。
明末的戏曲插图刻本形成百花共艳、竞奇斗巧之势,其风格或巨斧直削,不事斤琢,或精雕细刻,力求工稳,各自形成鲜明的特色。其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著名版画作手陈洪绶(号老莲)绘图,由著名刻工项南洲刻印的《新镌鸳鸯冢娇红记》和《张深之正北西厢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传神写意细腻缠绵,艺术上的造就极高。明末在各地还出现一些以朱墨两色套印的戏曲剧本,吴兴、苏州居多。
清初的传奇刻本继承晚明风格,而又朝向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发展,出现了一批插图珍本,如《一笠庵四种曲》、《笠翁传奇十种》、《桃花扇》等,图版繁复密致,刀法婉丽明净。乾隆以后,随着近代印刷术的输入,戏曲图绘书籍的刻印走向了衰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