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演出的长期繁荣,为文人创作剧本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因此,明人的传奇和杂剧创作都达到了极度兴盛,无论是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近人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里收录了明传奇950种,作者姓名695个,《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里收录了明杂剧900种,作者姓名312个(与传奇作者多有重复),这还不是它们的全部,其中有不少遗漏的。至于明人剧作的传本,根据《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所收目统计,共有传奇234种,杂剧109种(脉望馆本不计),这数字当然不全,因为不包括单刻本。
明代前期的传奇创作,作者寥寥,但却有两部对后世产生不好影响的作品,一是邱濬《五伦全备记》,一是邵粲《香囊记》。前者描写慈母孝子节妇,充满道学家口吻,把高明写戏要宣传风化的观念加强到完全不顾艺术的地步;后者则“以时文为南曲”(明·徐渭《南词叙录》),满篇的典故和骈语,卖弄才学和辞藻,开明人传奇绮丽一派,连戏曲大家汤显祖早期作品《紫箫记》里都有其影子。当然,明前期也有一些专为演出而写的成功剧作,如《金印记》、《精忠记》、《连环记》、《千金记》、《四节记》、《还带记》、《三元记》、《娇红记》《玉环记》、《剔目记》、《罗帕记》、《跃鲤记》等,这些作品都长期流传在舞台上。
苏复之《金印记》出自战国故事,它前面有元·无名氏的《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这个戏集中挖苦了人们趋贵贱贫的世俗恶习,展示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同时津津乐道于苏秦最后衣锦还乡时的气派和场面,因而成为盛演不衰的戏,后世地方戏里最爱演的是其中《六国封相》一出。王济《连环记》表现三国时王允向董卓进献貂婵以离间吕布而成功的历史故事,为人们所欢迎,其中“吕布戏貂婵”的情节最为著名。这个戏在清代地方戏中也得到极高的普及率,演为梆子、皮黄剧《虎牢关》、《凤仪亭》等。沈采《千金记》表现的是另外一个极其突出的历史故事: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其中最著名的场面是带有强烈悲剧效果的《霸王别姬》一出戏,在民间长久为人传诵。
嘉靖年间出现了一位传奇作者李开先,其《宝剑记》和《断发记》都成为舞台保留剧目,他又有院本创作,如《三枝花大闹土地堂》、《园林午梦》等。其它如郑若庸《玉玦记》、薛近衮《绣襦记》、王世贞《鸣凤记》、陆采《明珠记》、张凤翼《红拂记》、《虎符记》、沈鲸《易鞋记》等都是流行剧目。还有一些以杂剧创作为主的作者,如王九思写有《杜子美沽酒游春》,康海写有《中山狼》,杨慎写有《太和记》等。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两位影响巨大的传奇作者,一位是江苏昆山人梁辰鱼,一位是安徽人郑之珍。梁辰鱼第一个为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一部《浣纱记》,使昆曲从此走上典雅化的道路,成为凌驾一切声腔之上的腔种,《浣纱记》也在民间长期盛演不衰。
郑之珍(1518~1595年)为徽州府祁门县清溪村人,他于万历七年(1579年)以前编成一部长达100余出的传奇《目连救母》,这部作品在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把民间的目连戏演出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活跃于众多剧种舞台数百年,衍为广泛的目连戏现象。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弋阳腔戏《孽海记·下山》,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剧目之一,成为包括昆曲在内诸多剧种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万历以后,明传奇创作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这个时期的传奇作者常常是彼此来往,互相切磋,新作叠见,精品屡添,其中著名的有屠隆《采毫记》、《昙花记》,梅鼎祚《玉合记》,顾大典《青衫记》,周朝俊《红梅记》,陈与郊《灵宝刀》,汪廷讷《狮吼记》、《义烈记》,叶宪祖《金锁记》、《鸾鎞记》,高濂《玉簪记》,王骥德《题红记》,徐复祚《红梨记》,许自昌《水浒记》,施凤来《三关记》等。这些作品多数是借才子佳人故事来点染一段生活波折,最终必然以高科得中、喜庆团圆结束,形成了明代传奇创作的套子和模式,体现了当时文人于征歌赏舞中构建浪漫富丽生活的太平心境。
当时剧坛上还出现了两位巨匠,一位是曲律大师沈璟,一位是创作大纛汤显祖。
沈璟(1533~1610年)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少年科举得意,官至光禄寺丞,后因事辞归,寄情于词曲。他一生写有剧本17种,就长篇传奇来说数量是空前的。但是这些作品中,没有一部出色之作,比较有情彩的《红蕖记》落入巧合的窠臼,其余《双鱼记》等都很平庸,而唯一对舞台有影响的《义侠记》则是因为采取了《水浒》的题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注重创作中的声韵格律,而被规范泯灭了才情。沈璟曾著有许多曲谱、词谱、韵选一类著作,他把格律奉为圭臬,斤斤遵循,说是“宁使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唳嗓”(《二郎神散套》),所以束缚了自己的创造个性。沈璟还以这种法度来要求汤显祖的创作,被汤氏讥为“彼恶知曲意哉?”(见明·吕天成《曲品》)不过,沈璟的工作却为后世传奇创作奠定了格律框范,从而使之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江西临川人。作有传奇5种,其中的《紫钗记》、《牡丹亭》(即《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被称作“临川四梦”,享有盛名。汤显祖一生清傲,思想驳杂,性格豪迈,不为礼教所束缚,一边“慷慨趋王术”追求政治理想,一边“为情作使”写作传奇,最终政治热情冷却转为逃禅出世,创作激情却化为巨著而名传天下。“临川四梦”在哲学意义上体现了汤显祖对于社会和人生认识的几个阶段,《紫钗记》写他的“一点情痴”,《牡丹亭》写他的“生生死死为情多”,《南柯记》写他的“一往之情为之摄”,《邯郸记》写他的“一生耽搁了个情字”,这既是他对自己一生政治道路从追求到幻灭过程的总结,也是他张扬个性的主张从激烈向怀疑过渡的痕迹体现。总之,汤显祖的创作把中国戏曲带向了高深的哲学思考的层次,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样式。汤显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社会的欢呼和推崇,只是,人们尽管极口盛誉之,却又说不出其症结,往往把其成功归于文词,如王骥德说他“婉丽妖冶,语动刺骨”(《曲律·杂论》),沈际飞说“临川之笔梦花”(《题邯郸梦》),所以后来的阮大铖、吴炳等人亦步亦趋地模仿他,就只得到皮毛。
明代万历时期的杂剧创作以徐渭《四声猿》为代表。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天池,浙江山阴人。作有杂剧5种,其中《女状元》、《狂鼓吏》、《玉禅师》、《雌木兰》四剧合为《四声猿》。《狂鼓吏》一剧,后世盛演于舞台。徐渭为文坛奇才,在诗、书、文、画各个方面都有建树,但却一生为人作幕,郁郁失志,他的一肚皮磊落不平之气全部借杂剧发出,化为凄厉的猿啼。《四声猿》的奇特之处在于其抒发情绪的激烈和高亢,行文纵横捭阖,痛快淋漓,为时人所拜服。
杂剧出色的又有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真傀儡》等,皆用笔犀利,嬉笑怒骂都成文章,这种风格把杂剧和传奇两种戏剧体裁截然区分开来。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形式上已经完全脱离了元代的框范,而在内容上则体现出讽刺批判社会的一致特征。
明末传奇创作一直保持了高涨的趋势,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诸如:冯梦龙《双熊记》,王玉峰《焚香记》,吴炳《疗妒羹》、《画中人》,孟称舜《娇红记》,袁于令《西楼记》,沈自晋《翠屏山》,范文若《花筵赚》、《鸳鸯棒》等。但内容大多不出白面才子红粉佳人曲折离合的窠套。其中《鸳鸯棒》敷写落魄秀才得中后忘恩负义,金玉奴花烛之夜棒打薄情郎的故事,本事来源于当时的话本小说(见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以其构想奇特,情节生动,传演为民间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阮大铖的剧作值得在这里专门提出。阮大铖的《石巢四种》(包括《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虽然极尽辞藻和结构雕琢之能事,内容柔弱奇巧,但他自己养有家班,老于戏场,所以其作品都是极适合舞台搬演的剧作,一直盛演不衰,其中是有编剧经验可以借鉴的。
明代传奇里有一些无名氏的作品,其作者多为乡塾教师、戏班艺人之类,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在著录这些剧作时把它们列为“杂调”,对之多有贬斥之词,如说“作者眼光出牛背上,拾一二村竖语,便命为传奇”,“是迂腐老乡塾而强自命为顾曲周郎者”,等等。这些作品虽然在词曲格律上比较草率,文词上比较粗劣,但由于作者对于戏场情景和民众口味十分熟悉,写出来的都是场上之曲,许多剧本的情节关目清新可喜,特别是反映了普通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感情,因而受到民间更为广泛的欢迎,演出效果强烈,在各地方戏剧种舞台上长期盛演不衰。最著名的有《金钏记》、《草庐记》、《百花记》等。《金钏记》即《玉堂春》,演书生恋妓故事,其中折戏“三堂会审”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草庐记》以诸葛孔明为主人公,描写他的韬略和智慧,极受民间喜爱,在后世皮黄剧里演为《三顾茅庐》、《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星灯》等连台本戏。《百花记》出自民间传说:江六云遭陷害,误入百花郡主宫,百花见而爱之,约为婚姻,赠剑以释。后百花郡主点将发兵平乱,斩却奸人。明·王异有改本《花亭记》,清代各地方戏里多有《百花赠剑》的出目。另外,笔花主人《摘缨会》在后世也传演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