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畔戏台为建在水上、部分建在水上以及建在水边的戏台。江南水乡地土窄隘、水岔横支,当地人就利用水边地形构筑水畔戏台,一般是将戏台的部分或全部建在水面上,台口有的朝向陆地,有的侧向水面,还有完全伸向水面的。对于这类戏台上的演出,观众往往驾船观看,既便利来往交通,又有了观看处所。
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说,西湖沿岸经常演戏,他就“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船,沿湖观览”。这些演出的戏台自然有搭在水边的。太湖边上也经常有水台演出,清·载熙芠《五湖异闻录》说太湖之滨演戏“四方驰名,来睹者不计其数,填港塞路,热闹已极”。能够坐在船上看的戏,其戏台一定建在水边甚至水中。
清·李渔《比目鱼》传奇里也描写到一个水边戏台的情况。其中第十四出“利逼”写戏班旦角刘藐姑和生角谭楚玉商量情死的办法,想趁在晏公庙演戏的机会一起跳水自杀,说是“那晏公的殿宇恰好对着大溪,后半个戏台虽在岸上,前半个却在水里。不如拣一出死节的戏,认真做将起来,做到其间忽然跳下水去”。第十八出“巧会”写谭楚玉得中状元后,携夫人刘藐姑乘船同去赴任,经过当年自杀的晏公庙时,要去拜祭,恰遇自己原来所属的剧团在演戏,就定下一出戏让他们演,“连祭奠晏公都不消上岸,只在舟中遥拜”,把舟泊了,在船头摆上三牲祭礼拜毕,坐在舟中看戏。顺治刊本《比目鱼》传奇附图正有这样两座戏台,演员在台上演戏,岸边和船内都有人在观看。
浙江省的水畔戏台很多,如绍兴县辣山乡眼光娘娘庙戏台前半个在水里,后半个在岸上。迎架桥张神庙戏台全部建在水里。钟堰庙戏台前、后以及右侧都临水,只有左侧一面靠岸。温州窦妇桥神庙戏台、晏公殿神庙戏台都是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梧埏、白象等处的三港庙、太阴宫、平水王庙、四王庙、老殿、吴山庙以及乐清县的万岙庙戏台,都是面临河流。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王翚绘制的《南巡图》第九卷里,画有绍兴府柯桥镇一座搭在桥边的戏台,也是这种性质。戏台搭在庙前临河处,正对庙门,用枋木和席棚搭成,前台三面伸出,后台用席封闭作为戏房,顶部建成仿砖瓦建筑的单檐歇山式。台上正演《单刀会》,戏台和庙门之间的广场上站满了人观看,前面的站在地坪上,后面的有人站在高凳上,甚至旁边的桥上以及河边泊的船上也都是看众。
水畔戏台的一个特殊用途在于利用水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扬州寄啸山庄(俗名何园)里的戏台,就建在园池之中,它的周围都是水,只有一道曲桥与旁边的回廊相通。这里唱戏的效果自然就和其它陆地戏台不同。清宫中南海纯一斋戏台也是一个类似于何园那样的水台,在它的前面有一个水池,池周环以长廊。梅兰芳曾经在这个台上演过戏,有着切身的感受,他说:“在没扮戏之前我在后台外面游廊上闲坐,看到楼台倒影,听着场上的吹打,借着水音很悦耳。我想到《红楼梦》里贾母家宴时叫十番在藕香榭演奏,说借着水音好听,的确水榭式的戏台是有他的特点。”(《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辑第22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