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和王室很多都是戏迷,特别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人,所以在紫禁城及其旁边的花园里建有多座戏台。清代皇帝又都喜欢在北京周围建立行宫,用以避夏或游玩,于是在北京周围的一些宫廷苑囿里也建有和紫禁城里面形制一样的宫廷戏台。这些戏台中有一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使我们看到宫廷戏台的实际样式。
清宫戏台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较为普通的戏台,即在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上与一般民间戏台近似的戏台。如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庭院戏台、北海漪澜堂东侧晴栏花韵院里的戏台、南海中央的纯一斋戏台(又名“水座”)、热河行宫如意洲的“一片云”戏台、圆明园里的敷春堂和武陵春色附近的戏台、颐和园里的听鹂馆戏台以及京城中的南府(升平署)戏台等等,供平时的年节、初一、十五等日常承应演出用。
二,有着特殊构造的三层大戏台,如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和寿安宫戏台、热河行宫福寿园清音阁戏台(已毁)、圆明园里同乐园清音阁戏台和寿康宫戏台(已毁于英法联军)、颐和园内德和园戏台等。其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专门用于演出乾隆以来宫廷词臣编纂的连台大戏,在帝后生日、婚礼、战争告捷、宴请藩王等重大庆贺活动时使用。
三,小戏台,如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室内戏台、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宁寿宫景祺阁戏台、宁寿宫阅是楼小戏台、长春宫怡情书史室内戏台、储秀宫丽景轩室内戏台、南海春藕斋戏台等,供帝后平日饮食消遣时看八角鼓、太平歌、杂耍和素装戏时用。有时皇上来了兴致,也偶尔在此过过戏瘾,例如乾隆皇帝就曾在风雅存演过戏。
清宫三层大戏台的构造和设备十分复杂,它的特殊点在于比普通戏台多出二三重台面,演出时可以在多重台面上同时进行,从而表现复杂的场景。
三层大戏台在明面上建有三层楼阁,每一层楼阁就是一层台面,从上到下分别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但实际上另外还有一层台面,那就是在底层寿台的后部还建有一个二层台,名为仙楼,也是一层表演台面。这样,三层大戏台实际上就有四层表演区。
四层表演区都有自己的上下场门,而各层之间又有通路彼此勾连:从寿台上仙楼有明间摆放的四个木制楼梯(称为碴垛)相连,从仙楼上禄台也有两边明间安放的两个碴垛相通,而福、禄、寿三层台面之间又各有隐藏在后台的碴跺相接续。这样,四层表演区就被勾连起来,便于临场时随机应用。
除了碴垛之外,还有一种勾通各层台面之间的设备就是天井。第一层福台和第二层禄台的地板上都开有天井,平时盖合,用时可以打开,人物可以通过天井上下于各层台面之间,表示升天或降落人世。从第二层禄台下通的天井有五个:中间一个大的,四角四个小的,其中前面两个小的和中间一个大的可以下到寿台上,后面两个小的可以下到仙楼上。用来帮助艺人从各台间变化场地——上升或降落的装置为云兜、云椅、云勺或云板。提升云兜云板的机械是升降器,以绳牵引,通过多个滑轮的作用,达到极大的提升力。天井也用于设置神奇砌末。
寿台的台板下又设有地井,一共五个,中间一个大的,四角四个小的。平时地井盖是盖着的,用时打开。地井也可以作为演员的进出通道。一般来说,地井经常作为妖怪、地狱鬼神、龙宫水族的上下场通道。地井里还可以安装喷水设备。利用各台面的调度和机械装置,可以自如地表现神佛鬼魅斗法变化的场面。
除了三层大戏台以外,清宫里的一些普通戏台也建有天井等设备,例如漱芳斋戏台天花板上也有天井,可以下云兜之类的道具。漱芳斋戏台的两重屋檐之间有一层楼阁,专供安置升降设备用。南府戏台也有天井和地井的设备。漱芳斋和南府戏台都建立得比较早,大概都在三层大戏台以前,所以可以把它们的天井地井等设备看作是大戏台的先声。
乾隆年间就曾有人在热河行宫观看了清音阁三层大戏台的演出,对其排场和设备都叹为观止,并留下了生动的记载。一位是朝鲜使节朴趾源,另一位是诗人赵翼。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描述说:“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这座戏台在演出时场面之阔大,人物之众多,天界人间,纷纭变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清宫剧场是中国宫廷演剧的产物,它是在中国传统戏台基础上形成的,来源于民间的神庙戏台,又借鉴了当时城市戏园剧场的构造,而根据皇帝演出的需要,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清宫剧场建筑又受到欧洲剧场构造的明显影响,特别是充分体现了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圆明园里建的大戏台,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
清宫戏台建筑无论是在使用功能上或是造型美学风格上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构造艺术的顶峰,它是在戏曲发展到成熟时期为适应戏曲表演的需要而形成的,又反过来对于戏曲舞台艺术实现登峰造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舞台上,清前期曾形成昆弋腔——京腔的一统天下,清中叶以后皮黄剧又继之而称霸,并逐渐演变为集唱、做、念、打为一体的优秀京剧艺术,其中不能说没有清宫戏台的陶冶之功——京腔十三绝艺人,京剧艺术的先驱程长庚、谭鑫培,都是清宫戏台上的常年出演者,他们的表演艺术都不可避免地嵌入了宫廷戏台造型的影子。清宫戏台可以说是和活跃于北京舞台上的戏曲艺术共消长、同命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