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朝霞
当下戏曲演剧艺术要彻底摆脱生存危机,除了优化外部环境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结构。
就其生存形态而言,当下戏曲演剧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民间戏曲”“市场戏曲”和“学术戏曲”三大类。
“民间戏曲”主要包括那些与百姓生活发生直接关联的戏曲演剧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戏曲”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很难区分”的特点。目前,“民间戏曲”大多集中于都市之外的地区,其性质基本介于民间生活仪式和业余演剧艺术之间。这种演剧形式,以南方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演出最为典型。比如,在号称“南戏”之乡的温州,戏曲观演依然是人们婚丧嫁娶、寿诞庆祝、丰收庆典等重要人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演出,大多采取比较原始的商业运作方式,通常由“戏贾”(即民间演出经纪人)经营。一场“民间戏曲”的演出程序大致是:需要举行某演出活动的村子或个人,找到一个“戏贾”,然后由戏贾请来一个专业或者业余的演出剧团(通常剧团只负责演出、不负责售票);演出结束后,由出资者(一般为家有喜事、想唱大戏的村民)付给剧团和“戏贾”一定的报酬。这种小规模的商业演出,带有明显的个体性、零散性和自发性,属于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
与民间性、自发性演出相反,“学术戏曲”带有明显的学术探讨性质,是一种“反自然”的演出形式。在此,本文拟用“学术戏曲”这一概念,来概括目前戏曲演出中以学术探讨或艺术探索为主导的部分。这类戏曲是为了实现某一理念或艺术设想,由某些专业人士刻意进行的。近年来,此类演出中较有代表性的演出方式有“小剧场京剧”“南戏系列工程”和“艺术型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