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生卒年不详,生平无可考,山东东平人(一作河北保定或河南西平人),为元代杂剧“绮丽纤穠”的“文采派”作家。官南台御史,元至正八年(1348)在世。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名公才人”,所作杂剧有“《张生煮海》、《巨灵神劈华山》、《赵太祖镇凶宅》三种。”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全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所作杂剧三种,今仅存《张生煮海》一种。另有【双调·新水令】“落红满地暮春天”套数,《词林摘艳》注为“李好古之作”(《北宫词纪》注为程景初所作)。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有金院本《张生煮海》,今佚。元·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中,李千金曾以“一个张生煮滚东洋大海”的精神,表达自己对裴少俊的坚信,激励着自己,争取爱情幸福。这些均说明,元初这一神话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了,李好古的杂剧就是以金院本《张生煮海》为基础的。
《张生煮海》全称《沙门岛张生煮海》,全剧四折无楔子。剧中写潮州书生张羽,表字伯腾,父母早年双亡。自幼颇学诗书,功名未遂,便漫游于海上。夜宿古刹石佛寺,无闲人聒噪,堪可攻书,温习经史;焚香操琴,抚一曲散心。诗云:“流水高山调不徒,钟期一去赏音孤。今宵灯下弹三弄,可使游鱼出听无?”
此时,东海龙王三女儿琼莲,与侍女翠荷出海闲游散心,闻得美妙琴声:“他一字字情无限,一声声曲未终。恰便似颤巍巍金菊秋风动,香馥馥丹桂秋风送,响珊珊翠竹秋风弄。咿呀呀,偏似那织金梭撺断锦机声;滴溜溜,舒春纤乱撒珍珠迸。”“表诉那弦中语,出落着指下功,胜檀槽慢掇轻拢。则见他正色端容,道貌仙丰。莫不是汉相如坐客临邛,也待要动文君,曲奏求凤凰;不由咱不引起情浓。你听这清风明月琴三弄,端的个金徽汹涌,玉轸玲珑。”琴声“悠悠扬扬,入耳可听”。“端的心聪,那更神工,悲若鸣鸿,切若寒蛩,娇比花容,雄似雷轰,真乃是消磨了闲愁万种。这秀才一事精,百事通。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抵多少盼盼女词媚涪翁,似良宵一枕游仙梦。因此上偷窥方丈,非是我不守房栊。”琼莲见张生丰姿端容,“聪明智慧,丰标俊雅”,“是个典雅的人儿”,不禁心潮激荡,爱慕不已。琼莲曰:“好一个秀才也!”张生曰:“好一个女子也!”两情相悦,各问家门。表示要禀报父母,相约八月十五中秋节在东海边相会。临别时,琼莲以“水蚕织就鲛绡帕,权为信物”。
张生等不到仲秋便到海边寻找龙女,从毛女仙姑处得知龙女之父“恶性儿”,十分凶狠,能“摧山岳,卷江淮”,不允其婚事,张生悲伤不已。仙姑怜悯,便赠给他“银锅一只、金钱一文、铁勺一把”,仙姑指点其以三宝煮海,“煎一分,此海水去十丈;煎二分,去二十丈;若煎干了锅儿,海水见底。那龙神怎么还存坐的住,必然令人来请,招你为婿也。”
于是张生至沙门岛海边,用铁勺向银锅舀满海水,放入金钱,烧起火来,锅水沸腾,海水翻滚……,最后,龙王无奈答应了女儿的婚事,请求石佛寺长老法云禅师为媒。龙王将花红酒礼款待大媒法云禅师,龙宫大摆喜宴,张生与龙女完婚。东华仙引仙女仙童齐赴,献仙酒仙桃相助。“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此时,东华仙对龙神宣布:张羽、琼莲“前世乃瑶池上金童玉女”,因思凡被贬谪下界,如今已“偿了宿债”,即当“重返瑶池,共证前因,同归仙位去也”。众龙神拜谢,一对新人携手登仙而去。(正旦同张生稽首科)(正旦唱)
【收尾】则今日双双携手登仙去,也不枉鲛绡帕留为信物,闲看他蟠桃灼灼树头红,撇罢了尘世茫茫海中苦。
全剧写张羽与琼莲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突出了“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的主旨。第二折戏写琼莲与张羽两情相悦,未作正面直接描写,而是借助于脉脉含情的“弦中语”,诉诸“知音人”来表现的,富有诗情画意。作者通过大段描摹美妙的琴声及琼莲听曲的理解与感受,凸现出龙女内心情感的律动。
剧中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中均有对大海的铺陈描写,极言大海博大恢宏之气势,诸如:“大海澄澄,与长天一色”、“澄澄碧海,遥望那耿耿长空。你看那万朵彩云生海上,一轮皓月映波中”;“黑弥漫水容沧海宽,高崪峍山势昆仑大”,“高冲九曜,远映三台,上连银汉,下接黄埃。势汪洋无岸无涯,出许多异宝奇哉”;“这海有偌般宽阔,无边无岸,想是连着天的,好怕人也!”“你道是白茫茫,如天样,越显得他宽宏海量”,等等。这些大海壮观的描写,被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赞誉为:“可以作为一篇‘海赋’来看”(《元人杂剧概说》)。通过铺陈大海之壮观,烘托出“小小银锅煮大海”的神通威力。作者以奇异的想象、奇妙的对比、奇特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使得全剧充满了浓烈的神话色彩。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将其列入“元一百八十七人”中,评其词,如“孤松挂月”。其曲词藻丽,多用雅言,
全剧叙述描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例如第一折戏写琼莲与侍女听琴,由远及近;先是远听,以为是一般的声响,接着感觉这声音非同一般,是琴声;再近看,是一秀才在弹琴,细听,听出所弹的曲名、内容,并透露出知音者渐听渐浓的情意,充分揭示出少女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龙女内心情感。
东华上仙在剧中的开头与结尾处两次出现。第一折戏一开始,就由东华仙出场交待了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来历与归宿:“瑶池会上,金童玉女有思凡之心,罚往下方投胎脱化。金童者,在下方潮州张家,托生男子身,深通儒教,作一秀才。玉女于东海龙神处生为女子。待他两个偿了宿债,贫道然后点化他,还归正道。”第四折戏最后,东华仙再次出场,宣告:“金童玉女”“重返瑶池,共证前因,同归仙位去也。”全剧首尾呼应。
此剧前有金院本《张生煮海》,后发展为元杂剧。现存明·臧晋叔《元曲选》本、明末孟称舜《柳枝集》本等。
参阅书目:
《元曲选》明·臧晋叔,中华书局1989年版;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录鬼簿》元·钟嗣成,《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录鬼簿续编》明·贾仲明(亦作无名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元曲百科辞典》袁世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全元曲》(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0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