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馥生平与戏曲创作
桂馥(1736-1805,亦作1733-1802),字冬卉,号未谷,别署老菭。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五十五年(1790),举进士,任云南永平知县,卒于任所。他早年与翁方纲、周书昌等交游,甚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桂馥为乾隆间硕儒,尤通金石、六书之学,提携后学甚笃;曾题其室曰“十二篆师精舍”,篆刻汉隶,工书善画,为时所重。平生著有《说文义证》五十卷、《国朝隶品》一卷、《历代石经略》二卷、《缪篆分韵》五卷、《札璞》十卷、《晚学斋集》五卷及《未谷诗集》、《说文统系图》、《东莱草》、《老菭滕稿》、《行芨草》等多种。其《后四声猿》杂剧的写作时间,据作者自序曰:“时年七十”,当属其晚年作品。
据《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载录:
桂馥,字冬卉,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选云南永平县知县,卒於官。
馥博涉群书,尤潜心小学,精通声义。尝谓:“士不通经,不足致用;而训诂不明,不足以通经。”故自诸生以至通籍,四十年间,日取许氏说文与诸经之义相疏证,为《说文义证》五十卷。力穷根柢,为一生精力所在。
馥与段玉裁生同时,同治说文,学者以桂、段并称,而两人两不相见,书亦未见,亦异事也。盖段氏之书,声义兼明,而尤邃於声;桂氏之书,声亦并及,而尤博於义。段氏钩索比傅,自以为能冥合许君之旨,勇於自信,自成一家之言,故破字创义为多;桂氏专佐许说,发挥旁通,令学者引申贯注,自得其义之所归。故段书约而猝难通辟,桂书繁而寻省易了。夫语其得於心,则段胜矣;语其便於人,则段或未之先也。其专胪古籍,不下己意,则以意在博证求通,展转孳乳,触长无方,亦如王氏广雅疏证、阮氏经籍篡诂之类,非以己意为独断者。
及馥就宦滇南,追念旧闻,随笔疏记十卷,以其细碎,比之匠门木材,题曰札朴。然馥尝引徐幹中论:“鄙儒博学,务於物名,详於器械,考於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功成。”谓近日学者风尚六书,动成习气,偶涉名物,自负仓、雅,略讲点画,妄议斯、冰,叩以经典大义,茫乎未之闻也。此尤为同时小学家所不能言,足以针肓起废。他著有《晚学集》十二卷。
桂馥所著杂剧《后四声猿》,包括:《放杨枝》、《投溷中》、《谒帅府》、《题园壁》四个短剧,分别写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故事。这四部短剧所触及的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现实意义。清·姚燮《今乐考证》、王国维《曲录》均著录。
二、杂剧《放杨枝》
《放杨枝》,事见于中唐白居易的《杨柳枝》、《别杨柳》、《尽春日》、《咏杯》、《答梦得》、《不能忘情吟》等诗词。
剧中写中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官拜少傅,年老致仕。家中有一舞姬樊素,善唱《杨柳枝》,名闻洛下,号称“柳枝”。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阳,不由得想起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箫故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深感自己老病频仍,无心听歌赏舞,便要樊素自行择配改嫁,免得误其终身。白居易忍痛割舍,樊素临别依恋,泪如雨下,不肯与相处十年的主人分别。
白居易那匹久骑的骆马,口齿未老,但筋力已衰,难以乘骑,亦想放走,但骆马回首悲鸣,也不肯离去。樊素听骆马悲鸣,愈不忍离去,唱【雁儿落带得胜令】曲曰:“杨枝缓缓歌,玉盏频频递。柳腰让小蛮,骏骨惭良骥。只落得眼看柳丝垂,身逐柳花飞。(白:老爷好狠心也!)解脱了连环结,丢开了千里骓。悽悽,人马肝肠碎。栖栖,飘零那得归!”
白居易遣樊素,放骆马,难以离舍,不能忘情,不忍心与之决绝。最后,只好让樊素仍回闺阁,令院子将马又牵回厩中。此剧抒情性甚强,具有令人肠断的悲剧气氛。
三、杂剧《投溷中》
《投溷中》事出唐·张固《幽闲鼓吹》。剧中写唐代青年诗人李贺,字长吉,官太常。他经常与韩愈、皇甫湜、王参元、杨敬之等唱和,将佳篇丽句存入锦囊中。李贺死后,其表兄黄居难因忌李贺之诗才,赚来遗稿,尽数投入溷中。天帝得知大怒,令阎罗追查此事。黄居难供认:“只因李贺恃才傲物,灭了他的才华,不能抗之于生前,是以报之于死后。”阎罗拍案大怒曰:“你本俗物,不怨自家才短,却忌人家才多!”最后,阎罗命鬼卒割其舌、取其脑髓、剜其眼、挖其心肝,或挂之树梢,或抛入油锅,或投入溷中,黄居难在阴司遭受谴责与惩罚,使其沉沦阿鼻地狱,永不得超生。剧中对当时那种“有才人每为无才人者忌”的社会弊端,予以痛加指斥。
桂馥《投溷中·小引》曰:“有才人每为无才人者忌。其忌之也,或诬之,或谮之,或排挤之,或欲陷而杀之。未有毒于李长吉之中表,竟赚其诗,于溷中投之,锦囊心血,一滴无存。此辈忌才人,若免神谴,成何世界?投之鬼窟,烈于溷中。”
四、杂剧《谒帅府》
杂剧《谒帅府》事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元·费唐臣有杂剧《贬黄洲》,写苏轼为解己贫困,谒黄州杨太守,太守拒之,苏轼求侍侯说情,又遭白眼云云。作者又据苏轼《东湖》:“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客位假寐》:“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等诗意,敷衍而成。
剧中写宋代眉山文人苏子瞻为凤翔府判官,按宋朝旧例,朔望日下属例行请谒帅府,因苏氏不会逢迎,约三次竟不得见。子瞻吃了闭门羹,一怒之下,冠带醉游东湖。只见湖光山色,引人入胜,开怀畅饮,信笔题《东湖》诗曰:“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耽耽?”搁笔吟诵,大笑不止。兴犹未尽,又继续题道:“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暮归仍倒载,钟鼓已韽韽。”诗已终篇,日晚回衙。此剧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场之中,仕进往往以阿谀逢迎为上,致使不肯屈就的坦荡者、有志之士“屈沉下僚”、不被重用的黑暗现实。
吴梅《后四声猿》跋曰:“《谒帅府》【翠裙服】一套,系用关汉卿《晓来雨过》散曲,此则世所未能知者。而【上京马】、【后庭花煞】,遂与他处不同,故余表出之,俾知先生之词,非凭空结撰焉。”郑振铎《后四声猿》题跋曰:“按东坡事,元费唐臣曾谱为《贬黄洲》一剧,惜今仅存残文,《谒帅府》一剧,慷慨激昂,为僚吏吐尽不平之气,足补费唐臣之憾矣。”
五、杂剧《题园壁》
杂剧《题园壁》,事出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及陆游词《钗头凤》。剧中写南宋诗人陆游的前妻唐琬不被陆母所容,放归后,再嫁赵士程。后来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彼此以酒肴、诗词酬答怅恨之情。陆游于沈园壁题【钗头凤】词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亦作【钗头凤】词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他们在词中,倾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心灵的压抑,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陆游七十五岁时,依然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七言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写诗怀念曰:“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他们这段令人窒息、深挚无告的爱情,令人垂泪惋惜,而唐婉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依然不断被人真心怀念着,这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桂馥《题园壁·小引》曰:“古今伦常之际,遇有难处事,此家庭之大不幸也。陆方翁妻不得于其母,能不出之?然阿婆喜怒无常,儿女辈或有吞声不能自白者耶!后乃相遇沈园,愍嘿题壁而已。余感其事,为成散套,所以吊出妇而伤伦常之变也。”
这四部短剧,北杂剧、南杂剧各二,最长者不过两千字,最短者仅数百字。写得精练集中,并长于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诸如,白居易的缠绵多情,黄居难的小人心胸,苏东坡的刚毅激愤,陆放翁的怅恨痛苦,均写得维妙维肖,酣畅淋漓。而且情节丰富,形象完整,戏剧性较强,语言华美,酣畅流利。
郑振铎对桂馥的四部短剧予以高度评价曰:“馥虽号经师,亦为诗人。《后四声猿》四剧,无一剧不富于诗趣。风格之遒逸,辞藻之绚丽,盖高出自号才士名流之作远甚。似此隽永之短剧,不仅近代所少有,即求之元、明诸大家,亦不易二三遇也。清剧自梅村(吴伟业)、西堂(尤侗)、坦庵(徐石麟)、权六(张韬)诸人开荆辟荒后,至乾隆间而全盛。馥与杨潮观尤为大家,短剧风格之完成,允当在于此时。未谷,笠湖(杨潮观)之后,盛极,盖难为继矣。正定王定柱序《后四声猿》曰:‘先生才如长吉,望如东坡,齿发衰白如香山,意落落不自得,乃取三君轶事,引宫按节,吐臆抒感,与青藤争霸风雅。独《题园壁》一折,意于戚串交游间,当有所感。而先生曰无之,要其为猿声一也。’斯四剧之用意,当尽于此数语。馥以暮年衰齿,犹在万里外食微禄,谒帅辕,宜其有难平之愤。按东坡事,元费唐臣曾谱为《贬黄洲》一剧,惜今仅存残文。《谒帅府》一剧,慷慨激昂,为僚吏吐尽不平之气,足补费唐臣之憾矣。《放杨枝》、《题园壁》、《投溷中》三剧,题材皆绝为隽妙,胥为前人屐齿所未经。独怪元、明诸大家,何乃轻轻放过此种绝妙之剧材耶?石韫玉尝将白傅放妓故事,写为《乐天开阁》一剧。然点金成铁,殊不足观。于此盖益叹馥不独长于捉住此种绝妙好题,且亦善于驱遣此种好题而成之为绝妙好剧也。馥写此四剧时,年近七十,然于《放杨枝》、《题园壁》二剧,遣词述意,缠绵悱恻,若不胜情。婉妮多姿,盖有过于少年作家。老诗人固犹未能忘情耶!”(《清人杂剧初集·后四声猿·题跋》)桂馥在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后四声猿》杂剧四种,今存清嘉庆九年原刻本、清道光二十九年味尘轩刻本、清钞本等,另有《清人杂剧》初集据味尘轩刻本影印本等。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0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