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英基
摘要:

明代中后期的齐鲁戏曲作家冯惟敏,在杂剧、散曲、诗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散曲成就尤为杰出。他上承元曲文学的优良传统,运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制了大量思想深刻、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为我国戏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代 冯惟敏 散曲 《海浮山堂词稿》

冯惟敏还写有大量的关注农村、关心农事、同情农民的“三农”作品,诸如小令【胡十八】(四首)《刈麦有感》、【折桂令】(二首)《刈谷有感》、【玉江引】《农家苦》,以及【玉芙蓉】(二首)《喜雨》、【玉芙蓉】(二首)《苦雨》、【玉芙蓉】(二首)《苦风》、【玉芙蓉】(二首)《喜晴》等。

冯惟敏的散曲,具有深刻丰富的现实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总是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不愿趋炎附势,奔走权门,“鞭箠赤子情难忍,奔竞朱门眼倦开,甘心儿不染炎凉态。自古贫道而无諂,义不存财”(卷一【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是他在这方面为人的自白。辞官返里后,有更多机会熟悉了解农民、熟悉农村生活,看到农村存在的问题,在散曲创作中热忱地为灾难深重的农民呼吁,并深刻揭露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种种卑劣行径。

散套【双调新水令】《贺凤渚公镇易州》:“【离亭宴歇拍煞】云端已下旌贤诏,天曹又贴升官报,俺民呵怎熬?不甫能盼得来,却又早升将去,再怎生巴得到?这壁厢去后思,那壁厢来时笑,到处里等着。只顾的八方黎庶安,万里烽烟息,四海村田乐,方显得仁贤是宝。大丈夫志四方,保吾民都是好”(卷一)。

小令【玉芙蓉】二首《苦雨》其一:“冲开七里滩,淹倒蟠溪岸,钓台沉何处投竿?三时不雨田苗旱,一雨无休水潦宽。民愁叹,号天怨天,这其间方信道做天难”。其二:“恰才庆雨泽(明·汪廷讷《坐隐先生选本》,简称“汪本”作“颜才得雨开”),岂料为民害(汪本作“心转忧霖害”)!一时间旱潦齐来。墙倾屋塌千家坏,水浸风磨五谷灾。多奇怪,时乖命乖,叹吾生毕竟是老穷胎”(卷二)。

小令【玉芙蓉】二首《苦风》其一:“难将风雨调,无计回天道,簸乾坤昼夜狂飚。核科折尽泥中倒,黍谷磨残水上漂。哀哀告(汪本作“封姨告”),千劳万劳(汪本作“三农最劳”),谁承望一年勤苦总无聊(汪本作“休只管飞沙走石恁呼号”)!”其二:“封家十八姨,毒害能为祟,撞南墙猛雨如锥。摧残禾稼饥难济,压倒房廊命有亏。民何罪?天知地知,愿回心风调雨顺霁严威”(卷二)。

小令【玉江引】《农家苦》:“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扤。陆地水平铺,秋天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苦”(卷二)。

小令【傍妆台】四首《忧复雨》其一:“喜登山,闲看秋雨自凭阑。谁知巨洋深似海,平地水连天。飘流房屋伤禾稼,倾倒墙垣损药栏。天难定,民不安,满怀愁锁两眉间。”其二:“望云开,忽惊东北雨声来。百川齐泛滥,千里尽风霾。甫能六月愁干旱,恰入三秋告水灾。流行到,时运该,家家少米又无柴。”其三:“黑云连,犹如天地尚函三。街前翻巨浪,城下起狂澜。闾阎生计频年病,市井谣言何日安?思前事,防未然,千愁万苦诉苍天(汪本第三句以下作“翻街惟巨浪,沉灶尽狂澜。漂来萍藻侵禾稼,隐见鱼龙泛药栏。鸠啼屋,民吁天,不知何计慰闾阎!”)。”其四:“暮烟霏,村城四望见应稀。有尘生饭甑,无处觅渔矶。半弯转过三尺水,一步行来两脚泥。田园没,生计微,谁将荒政拯群黎?”(卷二)

小令【胡十八】四首《刈麦有感》其一:“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其三:“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卷二)。

小令【折桂令】二首《刈谷有感》其一:“自归来农圃优游,麦也无收,黍也无收。恰遭逢饥馑之秋,谷也不熟,菜也不熟。占花甲偏憎癸酉,看流行正到奎娄。官又忧愁,民又漂流。谁敢替百姓担当?怎禁他一例诛求!”其二:“近新来百费俱捐,官也无钱,民也无钱。远乡中一向颠连,村也无烟,市也无烟。贫又逃富又逃前催后趱,田也弃房也弃东走西迁。幸赖明贤,招抚言旋。毒收头先要合封,狠催申又讨加添”(卷二)。

小令【前调】《元宵喜雪夜分而止》:“元宵十五雪花飞,玉映天街火树围,从今再显丰年瑞。万民安二麦宜,压遗蝗入地千尺。喜百谷蒙生意,庆三农更足食,拜谢了天地神祗……”(卷二)。

小令【清江引】十首《戊寅试笔》其七:“雪月风花细裁剪,又喜年成变。三农到处安,五谷殊常贱,愁只愁折官粮难办钱。”其八:“好年成一文钱一片金,不似今番甚。粜粮没去头,变产无人赁,一条鞭不弱如十段锦。”其九:“谷贱伤农传自古,并不分贫富。今年下下门,旧岁超超户,抛荒了好庄田千万亩”(卷二)。

以上这些散曲,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天灾和官府双重压榨下的苦难生活,也饱和着作者的无限同情。

此外,他还有一些散套曲作,诸如【正宫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般涉调耍孩儿】《骷髅诉冤》、【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等套数,借助写神仙鬼怪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抒发其愤懑之情。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而诸如“嘲谑”之类的篇什,则失于颓唐,暴露出作者思想的消极一面。

冯惟敏散曲的艺术风格,以明朗真率、奔放豪辣见长,但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他的作品大量运用俗谚俚语,不事假借,极少雕饰,诙谐幽默,气韵生动,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他有时还将“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词入曲,顺手拈来,任意驱遣,浑然天成,毫无枯涩生硬之弊。总之,从基本方面看,他的散曲艺术与思想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曲作家,使明代散曲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历来词曲论者,对于冯氏散曲评价都比较高。明·王世贞曰:“北调……近时冯通判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撺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止用本色过多,北音太繁,为白璧微纇耳”(《曲藻》)。

明初散曲,平板冗茸,乏善可陈。然至正德、嘉靖之世,随着尚俗、尚今社会思潮的兴起,加之文坛上诗文创作的黯淡,散曲作家纷纷辈出,成一时之盛,并逐渐形成以婉丽为宗的南曲一派和以豪放为旨的北曲一派。南曲继承了元代散曲,侧重于俚俗艳丽的风格,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成就并未超出前代。而北曲则发慷慨之音,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境界的高低上,都超出了前代,其代表人物有康海、王九思、冯惟敏等。郑骞先生评价说:“康、王、冯之作,描写其个人之生活,表现其个人之情性,风格理趣,面目各殊,尤为超出元人,而非同时婉丽一派之所能及。至是而散曲境界始宽,堂庑始大,体制内容,乃臻完备;明人之所以别于元人者,固在此耳”(《冯惟敏及其著述》,燕京学报 第二十八期)。上述三人之中,冯惟敏为后起,而成就却超出了康、王二人,从而成为明代散曲之殿军。较之前代前人,冯氏曲作的题材内容大大拓宽了,不仅有抒情、言志、咏物、写景之作,也包括闺情、赠答、谈禅一类作品,几乎涵盖了诗词的所有表现范围。冯惟敏散曲题材的丰富性,体现了冯氏思想的复杂性。冯惟敏生逢朱明王朝渐趋腐朽衰落的时代,理学对社会人心的统摄作用已日渐式微,伦理纲常渐趋松弛。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的觉醒,一场肯定人欲、尚今尚俗的社会思潮也已悄然兴起。同时,由于理学的衰落,思想界逐渐由以儒学为主走向儒、道、释三家合流。这种社会背景造就了冯惟敏多重的思想心态。其中,是投身仕途,“只想把经纶大展”(《海浮山堂词稿》卷一【中吕粉蝶儿】《辞县署印》),实现自己的功名抱负,还是隐遁山林,“做一个烟波钓叟,潇潇洒洒,荡荡悠悠”(《海浮山堂词稿》卷一【中吕】《五岳游囊杂咏》),便构成了贯穿他一生的思想矛盾。“仕”与“隐”是他一生思想矛盾的核心。这种思想矛盾,主要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冯惟敏少负才名,加之受具有理学思想的父亲的熏陶,所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致君泽民”的功名抱负。嘉靖十六年(1538)乡试,他一举高中,更加踌躇满志。岂料来年春闱,惟敏与二兄惟重、四弟惟讷同赴会试, 惟重、惟讷皆中进士,唯独惟敏落第。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失意的他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的几次进京赴考,都以失败而告终,更加深了他失意的痛苦。施展经纶的理想既然不能实现,就只好把人生的旨趣归于世俗之乐与山水之乐,于是他归隐于故乡的海浮山下、熏冶湖畔,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隐居。

这一时期,失意的痛苦使他颓废消极,于是经常迷恋于烟花柳巷,与歌妓赠答酬唱,倒也潇洒自在。在这一时期内,其散曲作品多绮丽柔艳,诸如:“嫩超超百样娇姿,细弯弯两道娥眉,窍生生三寸金莲,瘦亭亭一捏腰肢。最相宜,雪窗前,书馆内,拥红炉,斟暖酒,良宵清会。这场心事,应无了期,没来由不疼不痒,惹下相思”(《海浮山堂词稿》卷三【南集贤宾】《咏所见》)。此类作品,实当归入南曲畛域,陈所闻就将冯氏的这些作品收入了《南宫词纪》。明·吕天成《曲品》评曰:“冯侍御绮笔鲜妍”,亦当指这些作品。明·王骥德亦评价曰:“冯海浮咏《鞋杯》诸曲,亦多巧句。海浮‘月儿芽弯环在腮上,锥儿欛团圞在手掌,筍儿尖签破了鼻梁’,及‘环儿脚一弯,花儿瓣两边’,又‘心坎儿里踢蹬,肚囊儿里款行,肠(衤贵)儿里穿芳径’等,尤称妙绝;亦未免间以粗豪语”(王骥德《曲律》卷三《论咏物》第二十六)。以南曲为尚的时风,由此可窥见一斑。冯惟敏的这一类作品,虽绮艳清丽,但也并非无可取之处。其中多有与妓女之间的真情相悦与交往,这颇有些类似北宋词人柳永的创作经历。而其中流露出的对“情”和“欲”的肯定,如其一:“仙不风流图什么!人不风流待怎么!”其二:“天上人间,一样贪欢会。仙不贪欢图什的!人不贪欢待怎的!”(《海浮山堂词稿》卷三【驻云飞】(二首)《题赠小娥》),这对后来李贽、徐渭、袁宏道等人的文艺思想,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历来论者,多谈及冯氏曲作之“本色”与“豪放”风格,而对此类作品却鲜有论及。当然,冯氏此类曲作中也有一些文人调笑谑浪的艳曲,由尚情转而为放荡情欲,实为冯曲中之糟粕,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某些印迹。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海浮山堂词稿》明·冯惟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005.05.18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