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英基
摘要:
清代山东的戏曲作家写杂剧、传奇戏文的有十馀人,而伶官艺员不可胜数。诸如济南的叶承宗;诸城的丁耀亢;莱阳的宋琬;淄川的蒲松龄;曲阜的孔尚任、孔传鋕、桂馥、孔广林、孔昭虔,等;德州的卢见曾;汶水的路述淳;济宁的许鸿磐;掖水的尤泉山人;嘉祥的曾衍东,等等。曲阜的孔广林有杂剧《女专诸》、《璇玑锦》、《松年引》和传奇《斗鸡忏》流传于世。
关键词:清代 孔广林 杂剧《女专诸》、《璇玑锦》、《松年引》 传奇《斗鸡忏》

一、孔广林生平、经学家世与戏曲创作

孔广林(1746-约1813),字丛伯,号幼髯、赘翁,山东曲阜人,为孔继汾之长子,孔子七十代孙,清代经学家、戏曲作家。他自幼好学,潜心研究经传,专攻郑玄之学,颇有成就。二十六岁决意进取,廪贡生,署太常寺博士,为著名经学家孔广森之兄。孔广林亦覃心经学,所著《说经五稿》三十六卷,皆阐释《礼》经,用力甚勤,对经学研究颇深,著有《周官臆测》、《仪礼臆测》、《郑氏遗书通德编》等。清代阮元曾赞扬他说:“海内治经之人,无其专勤。”一生著作一百三十二卷,共四十五万馀字,编为《孔丛伯经说稿》。

孔广林作诗三千六百馀首,自愧不佳,故悉焚之。其著述尚存十一种。他精于曲学音律,尤擅北剧,著有《温经楼游戏翰墨》二十卷,收录其四十馀年间创作的传奇、杂剧和散曲。今存杂剧《女专诸》、《璇玑锦》和《松年引》(亦作《松年长生引》)三种,皆按元杂剧体制、格律、曲词编著。其传奇今存《斗鸡忏》一种。

孔广林的父亲孔继汾,其弟孔广森亦皆为著名的经学家。孔继汾自幼博学强记,深通经学,熟悉历朝掌故、庙廷典礼和金石图象,致力于孔氏家族文献以及相关的礼仪方面的研究,著有《阙里文献考》百卷、《孔氏家仪》十四卷、《乐舞全谱》二卷、《匡仪纠谬集》三卷等。而孔广林二十六岁时即决意仕进,覃心三礼,著有《周礼臆测》七卷、《仪礼臆测》十八卷、《仪礼笺》一卷、《周易注》十二卷、《尚书注》十卷、《论语注》十卷、《孝经注》一卷等。

在清代,几乎所有的圣裔皆涉猎经学,而以经学闻名者当首数孔广森。孔广森(1752-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清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戴震之弟子。他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孙,经学家孔继汾之次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由于倾心于学问和著述,入仕不久即辞官归里,专修一处书斋,以仰慕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而名之为“仪郑堂”。孔广森博涉经典,尤精于“三礼”,著有《春秋公羊传通义》十二卷。他不专主今文经学,而是博采汉、晋以降有关《春秋》的著述,对《左传》、《谷梁传》与《公羊传》相通的,均予吸收著录,其注疏,严谨翔实。此外,他还著有《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等。孔广森在语言、文学和数学上也颇有造诣。其《诗声类》,将古韵分为十八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之说,主张东、冬分部,对古韵学有所发明。他善文学,工骈文,为清代八大骈文家之一,著有《仪郑堂骈俪文》。他对古代数学中“差分”、“均输”、“勾股”、“少广”等原理也颇为精通,著有《少广正负术》六卷。

据《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孔广森》载:

孔广森,字众仲,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传铎之孙,户部主事继汾之子。乾隆三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年少入官,性淡泊,耽著述,不与要人通谒。告养归,不复出。及居大母与父丧,竟以哀卒,时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五。

广森聪颖特达,尝受经於戴震、姚鼐之门,经史、小学,沉览妙解。所学在公羊春秋,尝以左氏旧学湮於征南,穀梁本义汨於武子。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疚病。其馀啖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於经,唯赵汸最为近正。何氏体大思精,然不无承讹率臆。於是旁通诸家,兼采左、穀,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凡诸经籍义有可通於公羊者,多著录之。

其不同於解诂者,大端有数事:谓古者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故各得纪年於其境内。而何劭公谓唯王者然后改元立号,经书元年,为讬王於鲁,则自蹈所云反传违戾之失。其不同一也。谓春秋分十二公而为三世,旧说“所传闻之世”,隐、桓、庄、闵、僖也;“所闻之世”,文、宣、成、襄也;“所见之世”,昭、定、哀也。颜安乐以为: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娄快来奔”,传云“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二文不异,同宜一世,故断自孔子生后,即为“所见之世”,从之。其不同二也。谓桓十七年经无夏,二家经皆有夏,独公羊脱耳。何氏谓:“夏者阳也,月者阴也,去夏者,明夫人不系於公也。”所不敢言。其不同三也。谓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此三科九旨。而何氏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三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其不同四也。他如何氏所据间有失者,多所裨损,以成一家之言。又谓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春秋重义不重事。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其为说能融会贯通,使是非之旨不谬於圣人大旨,见自序中。仪徵阮元谓读其书始知圣志之所在。

又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骈体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然广森不自足,作堂於其居,名曰“仪郑”,自庶几於康成。桐城姚鼐谓其将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惜奔走家难,劳思夭年,不充其志,艺林有遗憾焉。

二、杂剧《女专诸》
杂剧《女专诸》,四折二楔,未见著录。有《清人杂剧》本流传。本事取材于清代女作家陶贞怀弹词《天雨花》中《刺贼》一段而引申之。

剧中写明朝大臣左都御史、襄阳人左维明,奉先帝之命授大经略督兵,前往救鸦鹘关。其女左仪贞,智勇双全。左维明出征后,皇亲郑国泰欲篡夺王位,胁迫左仪贞进宫伴驾。一天,郑国泰之女扮虎面妇人,自称“镇国夫人”,率男女百馀众,欲将仪贞强嫁与其父,否则要杀尽左氏全家。左维明夫人桓氏闻讯,大骂郑国泰谋篡之罪,虎面妇人欲杀害桓氏,左仪贞阻挡不住,便佯作允诺,被轿强行抬走。到了郑家后,郑国泰欲行无礼,言仪贞之父有仇,要借仪贞泄恨。此时,方阁老来邀,郑氏将仪贞暂押于东楼。桓氏恐郑国泰别生枝节,便暂去躲避。后来,郑国泰与方阁老等谋划篡位,事成后将封左仪贞为昭阳正后。仪贞佯作服从,以待机行事。新婚之夜,左仪贞身怀利刃,进酒唱曲,伺郑国泰酒醉,将其刺死。郑国泰之子郑有权,见父已死,亦欲篡位,见仪贞貌美,拟封为忠妃。仪贞不从,被禁于冷宫。后来,左维明在东昌救出明熹宗,熹宗天启皇帝即位,封左维明为文华殿大学士。仪贞得救,其父怀疑她从贼不贞,用宫砂试之,验证果有贞节。左氏父女均受旌表。帝封之为“义烈智节夫人”,领御酒三杯。宴席间,父问女儿谁教其剑法,仪贞答曰:“再世专诸不学能。”左维明大赞自家有“女专诸”,便大笑不已。

孔广林《女专诸·自序》论及其渊源曰:“浙中闺秀某,取明三大案,用一人贯穿之,成《天雨花》弹词三十卷。予欲演作传奇,而年衰多病,无能为役。姑摘其《刺贼》一段,成杂剧四折云。”说明本剧是由说唱文学弹词《天雨花》之《刺贼》演变而来的。(孔广林《女专诸·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出版,蔡毅,1989年10月,第2册)。

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题记》对此剧评价曰:“《女专诸》叙左仪贞事;……左仪贞事出《天雨花》,以弹词故实入杂剧,此殆为第一次也。”

清嘉庆年间,杨芳灿就将《天雨花》弹词与《红楼梦》并提,有“南花北梦”之说。虽有过誉,但它确实是弹词文学中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一部作品。《天雨花》以明万历至天启年间朝廷内部斗争为背景,表现了有正义感的官僚左维明及女儿左仪贞等与皇戚郑国泰、权相方从哲以及阉党魏忠贤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是一部政治色彩很浓的作品。开篇就以左维明之父的殉国,显示了明末北部边境严重外患,接着通过左维明少年时期的见义勇为,描绘了佃农备受豪绅压榨的惨状,揭示了明末酿成农民大起义的政治原因。随后,通过左家及亲友桓、王、赵、杜四家与谋夺帝位的郑国泰、方从哲、魏忠贤的斗争,反映了明末贪婪腐朽的权臣﹑宦官集团和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明末社会政治局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阿英在《读〈天雨花〉旧抄二十六回本札记》中评曰: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极其强烈悲壮的民族情绪,当是明代遗民之作。他将旧抄本与通行的刻本相比较,证明刻本有一些明显的改篡之处,如诬蔑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等笔墨,都是旧抄本中所没有的。因此现存旧抄本当更接近于原作。但刻本的艺术性较旧抄本有所提高,在贯串情节﹑改正讹夺等方面均有可取之处。

《天雨花》弹词对戏曲创作颇有影响。孔广林就据以改编为《女专诸》杂剧,“以弹词故实入杂剧,此殆为第一次也”(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题记》)。近代还有依据此书部分情节改编的京剧《盘龙剑》、评剧《御河桥》、越剧《天雨花》、川剧《三错缘》、闽剧《黄静英迫水》等多出。

杂剧《女专诸》,今有清嘉庆年间作者手写《温经楼游戏翰墨》所收本,首都图书馆藏;另有嘉庆年间作者手稿本及《清代杂剧选》本等。

三、杂剧《璇玑锦》

杂剧《璇玑锦》题目正名为:“淑慧女回文巧织,忠义差锦字代传;悟璇玑一心自忏,感箴规二美重圆。”全剧共四折,无楔子。叙苏蕙织回文广锦感动其夫窦滔而夫妻团圆的故事。第一折《锦怨》,第二折《锦缄》,第三折《锦悟》,第四折《锦圆》。此剧未见著录。

孔广林《璇玑锦·自序》论及此剧渊源曰:“往岁,有持元人画《璇玑回文卷》求售者,画极工且旧,吾父以索值太昂,弗之收也。其卷首画回文图,次记读法,后列织锦、寄锦、玩回文、迎苏氏回图,末附图说,谓窦滔为安南将军,携宠姬赵阳台赴襄阳,留苏氏长安,不相通问。既而得回文诗,始悔而迎之,完好如初。与晋载记不合,图盖据唐人小说绘之耳。新正卧病,忆及图卷,兴之所至,撰《璇玑锦》杂剧四折,以遣帘外天涯之恨。”此剧即据元人所绘《璇玑回文卷》之图卷而作。(《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出版,蔡毅,1989年10月,第2册)。

此剧写扶风人窦滔,字连波,为安南将军。其妻苏蕙,小字若兰,自幼攻书史,系女才子,又长习织紝。初婚时,夫妻感情融洽谐和,后来窦滔为赵姬阳台所惑,疏远了苏蕙。窦滔镇守襄阳,携赵阳台同去。时隔二年,杳无音信。苏蕙欲规谏丈夫,又无良策,遂撰八百四十一字的回文诗,织成幅方八寸的璇玑图回文,寄给窦滔,以诉心中之怨,望其悟醒。苏蕙让差官毕有仁将回文锦转交窦滔。窦滔展观回文锦,见璇玑变幻,经纬分明。璇玑为天盘,中空一眼心。第一方太微垣,叠字四言诗;第二方紫微垣,四言回文。二方之外,四维皆四言回文。四正皆五言回文。纵横黄道,皆七言回文。黄道外,四维皆三言回文。四正皆交首,四言诗不回。临边四经为紫道,皆七言回文。五彩相宣,莹心炫目。窦滔知晓妻子煞费苦心,悔恨自己不该弃妻。次日,遂差毕有仁迎接苏蕙。水旱两路,三月方还。窦滔出迎,询问旅途苦辛。苏蕙诉说离别思念之苦,窦滔惭愧不已,夸赞回文锦之藏蕴,不愧为女中英杰之作。终日将文锦置于怀中,表示悔过,且言录出回文读法。苏蕙验之,丝毫不差。当苏蕙问及赵阳台之事,窦滔告曰:已逐置府城西。苏蕙曰:但求你存心公道,牢记锦中之言,同住又何妨?窦滔闻之甚喜,遂接赵阳台归,三人同居,谐和共处。

此剧的版本今有清嘉庆年间作者手写《温经楼游戏翰墨》卷五收本,首都图书馆藏;嘉庆年间作者手稿本,杭县叶氏(揆初)藏;《清人杂剧》二集本,据嘉庆年作者手稿本之影印本等。

附:关于《璇玑图》回文诗

《璇玑图》回文诗,为我国古代文苑一奇葩,多为古时妇女不能直言幽情暗恨时所苦心孤诣之作,其中以奇巧多变、文彩斐然而著称者,当属前秦苏蕙的《璇玑图》。

这种独特的诗文体首创于妇女,而又完备于妇女。清·朱存孝《回文类聚·序》曰:“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历代人们皆从回文诗的角度推崇苏蕙女。其实就工艺美术史而言,苏蕙堪称是我国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织锦女工艺家,其回文织锦《璇玑图》,则可谓弥足珍贵的工艺美术史料。

据唐·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六十六·列女》卷九十六记载:

“窦滔妻苏氏,始平(今陕西兴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今四川)刺史,被徙流沙(今甘肃敦煌),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古今论《璇玑图》者颇多,以唐代武则天记叙较为详尽,亦颇有影响。武则天《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记》记叙苏蕙织锦的缘由,与《晋书》的记载有所不同。武则天执政后,在“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才,复美连波之悔过”,于是撰写此记。武则天认为,苏蕙是武功(今属陕西)人,为陈留令苏道质之第三女,她“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十六岁时,嫁与秦州刺史窦滔,深得丈夫敬重。武则天还指出了苏蕙的弱点:“性近于急,颇伤嫉妒”。窦滔,字连波,右将军窦子真之孙窦朗之第二子,长得风神用伟,精通经史,能文善武。苻坚十分器重他,委以显职,皆有政绩,颇有口碑。迁任秦州刺史,因忤旨谪戌敦煌。后因攻下晋之襄阳,再起用窦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时,窦滔有宠姬赵阳台,能歌善舞,无出其右,窦滔将她安置别所。苏蕙得知,找到赵阳台,苦加捶辱。窦滔深以为憾。赵阳台对苏蕙也不客气,专揭苏蕙之短,又谄毁交至,令窦滔对苏蕙十分不快。窦滔镇守襄阳时,邀请苏蕙同往,苏蕙气愤地拒绝了。窦滔便带着赵阳台赴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二十一岁的苏蕙,独守空房,悔恨自伤。于是,绞尽脑汁,织出回文诗锦图,差人送给窦滔,窦滔览阅锦诗,感其妙绝,幡然醒悟,便将赵阳台送到关中,又派车接苏蕙,举行隆重礼仪,迎接妻子到襄阳,从此夫妻言归于好,更加恩爱。

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为何样?锦,《六书故》释曰:“织采为文曰锦”。汉代锦之产地以陈留襄邑(今属河南)为第一,以产锦驰名。《陈留风俗传》曰:“襄邑有黼黻藻锦。”王充《论衡·程材篇》曰:“齐郡世刺绣,襄邑俗织锦。”西晋左思《魏都赋》曰:“锦绣襄邑”。苏蕙随父在陈留住过,在织锦之乡必学得织锦之艺。她用五色丝线,织成纵横八寸见方的锦,将文字织成回文诗,故武则天评价曰:“五采相宜,莹心耀目。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且不论回文诗,单从织锦工艺论,这是中国织锦史上首次以文织锦,一反过去单织花纹图案的常规,八百馀字织于八寸见方的锦上,而且“点画无缺”,“五采相宜,莹心耀目”,论其技艺,可谓“超古迈今”,千古绝技,的确是了不起的创举。从唐代文献中也可见苏蕙不凡技艺之影响。《唐会要》卷三十二载:“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刺绣作出形,绕山勒回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自此每新除都督刺史,必经以此袍赐之。”意谓在袍上绣出山形,周围绕以金银丝绣成“回文铭”。日本学者原田淑人的《中国服装史研究》论及唐人服饰时曰:“回文铭据传系前秦苻坚之时,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织锦,绣成七言回文诗。回文铭盖自此始,后来遂成为六朝隋唐相继注行的文样。”这些均反映出苏蕙首创的回文织锦工艺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工艺到唐代最为盛行。
苏蕙的回文织锦,奇巧绝伦,对后世影响极大,世人传抄不绝,王侯抄藏于大内,文士摹贮于箱箧,商旅书题于驿馆,代代传承。

宋·桑世昌将其编入《回文类聚》;明弘治年间康万民、康禹民专门撰写了《璇玑图诗读法》;清·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述御旨欣逢盛典”中大褒其事;李渔著有《合锦回文传》小说十六卷。宋代才女朱淑真曾重金购得《璇玑图》,玩赏之馀,手书有《璇玑图记》,其影响之大可与武则天之记相提并论。

历代不少著名戏曲家还将苏蕙织锦回文故实改编成戏曲剧本。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创作了《苏氏造织锦回纹》杂剧;明代无名氏著有《织锦回文》传奇(见《五宫正始》);又明成化刻本《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中亦收有《窦滔回文记》;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撰有《回文锦》传奇;孔广林则有《璇玑锦》杂剧等。苏蕙作为才女的形象,还被人们撰文作诗加以赞颂,或绘成彩像以寄相思,或仿效她写成回文诗、词、曲、赋、铭、对联和断句,或制作回文,绘成形形色色、变幻多端的图案,绘刻于器物上。千百年来,苏蕙的《璇玑图》风靡于文苑艺坛。

如何读《璇玑图》,古人曾有专门研究,说法很多。朱淑真考据图上有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回文诗,可周流而读;武则天说图内诗“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皆成诗词,计841字,可得3800馀首诗词。其构思奇巧,旷古绝后,因此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诗赞曰:“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莫雨何。亦有英灵苏蕙手,只无悔过窦连波”(《题苏若兰回文锦诗图》)。

附:苏蕙《璇玑图》回文诗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窕窈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闈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粲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徵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彫旂孜孜伤情幽未犹倾敬难闈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严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暱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條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條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四、杂剧《松年引》

杂剧《松年引》亦作《松年长生引》,仅存二、四折,用北曲。未见著录。剧中赞誉徐太夫人“仁义、才德、知识、言节皆高尚”,宣扬“赐龄大典”、“赐龄进爵”、“侍女散花新舞”、“萼绿华舞”、“梅花舞”之盛况。

此剧是作者为其大母徐太夫人祝贺七十大寿而作。《松年长生引·自序》曰:“乾隆三十三年,仲春之月,先大人嘱海昌陈竹厂夫子撰《松年长生引》四折,补祝先大母徐太夫人七十寿。竹厂夫子谓中州音韵弗谙,命广林佐填北曲二套,久忘怀矣。今年春,重勘传奇杂剧,忆及游兆君滩(丙申乾隆十一年,1776)奉先大父命,撰《五老添寿》剧,归稿遍检弗获。既而于敝簏所弃《说经杂稿》中,的此二套草木,不忍辄弃,勘改而录存之。”孔氏自序说此剧共四折,却仅见第二、四折,这说明第一、三折系陈竹厂所撰,调用南曲。而第二、四折则为孔广林所作,调用北曲。另外,孔氏所作的《五老添寿》剧,虽已亡佚不见,但由此序可知其为祝寿之作。孔广林治曲,堪称严谨。但从此剧的思想内容看,只不过是案头之作、应酬之品。

剧中叙南斗星君手持笏子与瑶池金母相见。金母奏请为一老母赐龄。南斗星君问:是哪一位女仙?金母答曰:徐太夫人仁义、才德、知识、言节皆高尚。南斗星君又问:是何门第?金母答曰:尚书第,圣公府,封诰一品夫人。于是,南斗星君与金母一同启奏玉帝,请求恩准。玉帝传旨:令南斗星君等前往圣公府赐龄,以彰善应。南斗星君至圣公府,高升宝座,鼓乐喧天,宣扬赐龄大典。赐龄进爵,侍女散花,新舞翩跹,并唱【南画眉序】一曲,唱毕大舞。金母曰:徐太夫人原是宝婺降生,今日人间之福,不减星宫,其福寿堪比金母。又唱【神杖儿】一曲。南斗星君与金母稽首,众仙既集,就此上寿。接着又舞萼绿华舞、梅花舞;上寿唱【闹樊楼】曲,赐龄庆典告成,南斗星君等上复玉帝。

此剧今存嘉庆年间作者手写《温经楼游戏翰墨》卷七本,内分“西王母请帝赐龄”与“松年堂共祝长生”二折戏,首都图书馆藏;另有《清人杂剧》二集本,依据嘉庆年作者手稿本影印本等。

五、传奇《斗鸡忏》

传奇《斗鸡忏》,全称《东城父老斗鸡忏》,全剧四卷四十二出,未见著录。其本事见于唐·陈鸿《东城老父传》传奇,作者大致据此敷衍,参以《唐书》、《通鉴》等,加以缘饰。

此剧第一出《定场》【鹧鸪天】曲曰:“要晓传奇事总奇,凭他传信亦传疑。中间不许些儿假,乌有先生却是谁?心上想,笔头挥,取来作影逗心机。人情物理真关键,游戏文章假借题。”

剧中写唐朝长安人贾昌,字昌之,通鸟语禽声,膂力过人,以斗鸡为戏,人称“神鸡童”。召为内廷鸡坊队长,甚得玄宗宠用。安禄山进五万鸡笼,为讨好明皇。贾昌尝劾其奸,玄宗不听。后来安禄山叛唐,兵破潼关,玄宗避乱西蜀。贾昌追驾,误入陷阱,被菩提寺养素住持所救,存身于菩提寺。安禄山收罗众教坊,又要索贾昌斗鸡,贾昌逃匿。贾昌别妻子,飘然求道,得运平大师所授真言。贾昌之子至信从军,郭子仪以侄女招至信为婿,荐于朝。平叛安史之乱以后,内监奉旨召贾昌再开鸡坊,贾昌上疏抗旨,圣旨褒奖之。贾昌隐居镇国寺附近小舍静养。颍川陈鸿与贾昌话旧,贾昌言欲天下人知贾小儿斗鸡误国,有负上皇,愿终身自忏。其子至信荣归,欲迎贾昌封赏,贾昌进表辞封,诏命为之建佛寺于万松林,赐号“了然大师”。唐贞元二年,贾昌于鸡摩寺行放生法会,解脱鸡缘。元和七年,贾昌百岁寿辰,乃驾鸡升天。

作者写作此剧,用力甚勤。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初创,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方完成;定稿后至嘉庆十六年(1811),十七年间,作者又十四易其稿,最后方定稿。其《自跋》曰:“《东城老父斗鸡忏》传奇,自焉逢摄提格至今,稿凡十有四易。从前诸稿,纰缪太甚,惜深藏,愧良贾,多为戚友携去,每砾然于心。虽未敢以此为定本,然前稿瑕疵,似已去十之八九。”足见其用力之勤,不苟如此。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题解》评曰:“广林幼即喜曲,读臧懋循所编《元人百种曲》,而好之。晚年亲故凋零,所历坎坷,遂以词曲自娱。而天性笃实,反复推敲,尤事苦吟,其《东城老父》传奇……,凡十有四易,始写为定本,旧稿改者十之八九,其不苟如此。尤斤斤于曲律,每折皆自为注解,详引旧谱,比较前人文句而折衷之。自来曲家撰曲,未有计较毫厘,用力如是之深者。唯曲词之妙出于性灵,广林但墨守绳尺,而施于文,往往不能畅其意。是以集中诸词,除散套随意吟咏,词意稍显外,馀大抵蹇拙,以视桂馥《后四声猿》殆尤甚焉。盖经典、文学,判然两途,自非天然卓异,鲜能并美。”此评精要公允。

此剧今存清嘉庆十七年紫芝堂稿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嘉庆十七年手稿本《温经楼游戏翰墨》所收本,首都图书馆藏。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05.07.11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