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中后期的齐鲁戏曲作家冯惟敏,在杂剧、散曲、诗赋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散曲成就尤为杰出。他上承元曲文学的优良传统,运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制了大量思想深刻、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为我国戏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代 冯惟敏 散曲 《海浮山堂词稿》 对偶句
冯惟敏(1511-约1580),字如行,号海浮,山东青州临朐人。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其兄弟五人均以诗文闻名于齐鲁间。他与李开先、金銮、沈仕等曲家多有交游。其七十馀年之生命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期:
事父时期:从出生至二十四岁,随父宦游。其父冯裕为理学名儒,亦喜好吟咏。惟敏为三子,生于冯裕晋州任内,隔年随父迁徐州萧县,其弟惟讷降生。惟敏五岁时,其父至南京任户部员外郎,此时惟敏在其长兄惟健带领下加入名人文社。十七岁时,随父至甘肃平凉,隔年又至贵州石阡。这一时期,对他经世济民理想的养成及诗文闳肆风格的涵育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居家时期:二十四岁至五十二岁,为其居家读书、交游时期。明嘉靖十三年,父亲辞官归田,惟敏亦随父还乡,结束了多年的异乡生活。嘉靖十六年秋试,二十七岁时得中举人。但隔年春闱却落榜。因此居乡守家业,结交文士,诸如李开先、王世贞等,并与县令王家士合撰而成《临朐县志》。这一时期的生活大抵安逸闲适。
出仕时期: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因为贪吏所苦,乃入京谒选,被授涞水知县,后改镇江儒学教授,迁保定通判,又调鲁王府审理等。冯氏为官十年,南北三迁。他虽勤政爱民,但厌倦官场生活,再加之身体病弱,最终归田教书。
归隐时期:隆庆六年(1572)致仕,归故乡临朐海浮山下,寄情山水。此时与之感情最深的惟纳弟弟却在第二年病逝,冯氏兄弟五人仅存惟敏一人,这是他最大的憾事。这时他成为家族的大家长,以访友闲居、从事写作、训勉子孙,为其晚年的主要生活内容。
冯惟敏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散曲。明初曲坛曾是沉寂、冷漠的,直至弘治、正德、嘉靖三朝(1488-1566),始得复兴,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冯惟敏为北派曲家中兼有众长而独成的重要大家,对散曲具有开拓之功。其散曲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语言活泼自然,深具爽朗豪迈之风格,故享有“曲中苏、辛”之誉。
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评曰:“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四卷,生龙活虎,犹词中有辛弃疾,有明一代,此为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
郑骞《冯惟敏与散曲的将来》评曰:“冯惟敏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