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英基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人,青州临朐(今山东临朐县)冶源村人,明代戏曲作家。嘉靖十六年(1537),乡试中举,历官涞水知县、润州教授、保定通判。隆庆五年(1571),辞官归里,退居故乡海浮山下。他工于诗文曲,“善度近体乐府,盛传于东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著有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二种。其散曲、诗文也颇为有名,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收小令532首,套数49套。其中套数《三界一览》、《财神诉冤》两套,讽刺贪官酷吏,颇为辛辣。他还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曲子,其作品气势壮阔,语言通俗,被后人誉为“曲中的辛弃疾”。另外还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等流传于传世。

杂剧《不伏老》,全称《梁状元一世不伏老》,亦作《玉殿传胪记》、《梁状元不伏老玉殿传胪记》。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有著录,题为《玉殿传胪记》,注曰:即《不伏老》。

全剧共五折,剧中写的是主人公梁颢一生白首功名、屡试春官,终于在八十二岁时高中状元的故事。剧中主人公为宋时东平人梁颢,字太素,幼习诗书,少年中举,后入京会试屡试不第,不觉双鬓皤然,却志向不移,最终夺魁。历史上实有其人,《宋史》卷五十五有其传,记他活了九十二岁。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四引陈正敏《遯斋闲览》曰:“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985)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冯氏由此敷衍,而又多有虚构。

剧中写书生梁灏,“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直到八十二岁时,才一举夺魁。皇帝亲御正殿,传胪唱名。冯氏以《不伏老》题名其剧作,赞扬这位“奔驰客路三千里,鏖战文场五十秋”的梁状元,“当时若便登科早,那得芳名万古留?”表现其对科举功名的醉心与执迷不悟。

此剧排场极为精巧,全剧以“梁颢屡试不第,壮志长存,气概不灭”总揽全局,从不同的角度、场景写出主人公不服输、不怕挫折、不畏艰难、不伏老的坚毅品格,给人以精神震撼与激励。全剧五折戏中,其中有三折戏是描写有关主人公赴科场之事:一折戏写主人公受到年青举子的揶揄,新科举人王从善讥笑他是“蒸不熟的馒头”,梁颢则说:人言大器晚成,不说大器早成,有志者必成;另一折戏写主人公受到僮仆的埋怨,梁颢科考落第归家路上,僮仆抱怨说:从小根随相公进京应试,来来去去总是失败,只怕挣钱娶老婆也给耽误了。梁颢闻听此言,感伤不已,但又一转念,圣明之期,机会难得,遂又立下“此身不到凤凰池决不甘休”的誓愿;还有一折戏写主人公七十九岁时应考,受到考场监门官的奚落嘲笑。监门官见他年迈,以为他假冒考子,不肯放他入考场,且百般取笑他。所有这一切,都使主人公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处境,由此也反衬出主人公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这样的描写,显得场景热闹,别有情致,又充满了幽默谐趣。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论及杂剧《不伏老》曰:“此剧一卷,衍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及第故事。”“考传胪唱名,始于梁颢,故此剧亦名玉殿传胪。按,洪迈《容斋四笔》载:‘陈正敏《遯斋闲览》,梁颢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此语既著,士大夫率以为口实。此语既著,士大夫率以为口实。予以国史考之:梁公子太素,雍熙二年廷试甲科。景德元年,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子固亦进士甲科,至直史馆卒,年三十二。史臣谓梁方当委,遇中途夭折。又云,梁之秀颖,中道而摧,明白如此。遯斋之妄,不待攻也。又《朝野杂记》,少年状元,则内翰颢。张舍人孝祥、王尚书佐,皆年二十三。是颢非晚年登第者矣。然今宋史所载,则云景德元年卒,年九十二,是又与八十二岁中甲科之说相符也。宋人《事文类聚》并采《遯翁闲览》、《朝野杂记》,无所折衷’”(齐鲁书社,1996年版)。

冯惟敏故意运用这个衍化了的故事,必定有所寄托。冯氏受儒、释、道各家思想的影响,而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所以才构成了他一生“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这一思想矛盾无论在其杂剧、散曲中,还是在其诗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致君泽民”的功名抱负是他终生不灭的理想,而科举屡试不第,又是他内心无法消除排遣的遗憾。

杂剧《不伏老》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其功名抱负的具体反映,它与冯氏散曲、诗歌中的一些抒怀言志之作,共同构成了冯惟敏思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郑骞先生评价曰:“惟敏父裕、次兄惟重、弟惟讷皆成进士,独惟敏与长兄惟健屡试不第,是为惟敏一生最大憾事,《词稿》卷二【仙桂林】《思归》曲曰:‘好功名少了半截’,此剧之所为作也”(《冯惟敏及其著述》燕京学报 第二十八期)。此可谓中肯之论。《不伏老》关目自然合理,语言磊落豪爽,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据《锦字笺》载:“灏谢表有云:‘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遯斋闲览》载:“灏登第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此剧排场极为精巧。梁灏屡试不第,而壮志长存,气概不灭。全剧将悲剧式的感伤场景与喜剧式的谐趣场面互为调节,悲喜相剂,抑郁不平与慷慨激昂之气浑然一体。总揽全局,从各个角度、场面,写出主人公不畏艰难挫折,不服输,不伏老的坚毅品格,给人以精神激励。

明代写这一题材的传奇作品还有《青袍记》、《题塔记》、《折桂记》等,但以《不伏老》最为著名。明·王世贞评冯氏曲曰:“北调……近时冯通判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撺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发之。止用本色过多,北音太繁,为白璧之微瑕耳”(《曲藻》)。明·吕天成《曲品》评曰:“冯惟敏,海浮,临朐人。冯侍御绮笔鲜妍。”称赞冯惟敏、王九思“诸公多濬文章之派,并扬词曲之波,歌套数洋洋盈耳之欢,唱小令呜呜沁沁之妙。篇章应不朽,姓字必兼存,允为上品。”明代曲论家祁彪佳将其曲词列入“雅品”,评曰:“偶阅俗演《梁太素》曲,神为之昏。得此剧,大为击节。近有《题塔记》,能畅写其坎坷之状,而曲之精工,远不及此”(《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清·钱谦益亦谓:“汝行善度近体乐府,盛传于东郡。王元美谓李尚宝先芳、张职方重、刘侍御时达,此调皆可观,而惟重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撺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余所见《梁状元不伏老》杂剧,当在王渼陂《杜甫春游》之上。诗虽未工,亦齐鲁间一才人也”(《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日本青木正儿评价此剧曰:“曲词语语本色,直迫元人。且其第一折如梁颢定场独白,以曲本三叶之长文叙科场状况,句调有一种独得之妙味,他无类比之宾白中奇文也”(《中国近世戏曲史》)。对冯氏曲词之评价可谓高矣。

此剧现存版本有《海浮山堂词稿》附刻本、明末沈泰选编的《盛明杂剧》二集本,以及明末孟称舜《酹江集》本等。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2005.05.11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