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鸿磐的思想生平与戏曲创作
许鸿磐(1757-1838),字渐陆,号云峤、六观楼主人,山东济宁人,清代杂剧作家。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少负俊才,博览群书,精于舆地志学。曾历任泗州知州,罢官后,以教读为生。其卒年当在道光三年(1823)以后,享年八十岁以上。平生著有《方舆考证》一百二十卷,其台湾府部分,题曰《台湾府方舆考证》。《尚书札记》四卷、《六观楼文集》、《雪帆杂著》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传世之作《读史方舆纪要》,许鸿磐著《方舆纪要考证》一书,辨证顾氏舛漏甚多,惜今已佚。且著有杂剧《六观楼北曲》六种,今存。
二、杂剧《西辽记》
许鸿磐六种杂剧自序均说明了其本事之缘由。《西辽记》自序中,显现作者对正史中辽史之记载观点颇为不满,故藉杂剧以说明自己之观点:“余读《辽史·天祚记》而重有感也。辽自太祖开基,传九世,至天祚为金人所执。《续纲目广义》即注曰:辽亡。然辽实未尝亡也。西辽耶律大石,乃太祖八代之孙,奔走西域,臣服诸国。迨天祚被执,即于起儿漫称帝,以续辽统。寡妇孤儿,维持不坠。八九十年间,未尝少屈于人,视北汉刘氏实为过之。”
唯此重大之事,《辽史·天祚记》非但略记其事而已,且“又与耶律淳雅里视同一例,并肆讥评,使一线遗事凐没不彰,亦可悲矣。”故依北杂剧四折之例,以表彰、歌咏其事。(许鸿磐《西辽记·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10月)。
杂剧《西辽记》作于清道光三年,未见著录。全剧共四折,记西辽之兴衰。其自序曰:“余读《辽史·天祚纪》而重有感也。辽自太祖开基,传九世至天祚,为金人所执,《续纲目广义》即注曰辽亡,然辽实未尝亡也。……《辽史》略记其事于《天祚纪》之末,而又与耶律淳雅里视同一例,并肆讥评,使一线遗绪湮没不章(彰),亦可悲矣。乃依元人百种之体,为北曲四套以歌咏其事,题曰《西辽记》,亦方翁《南唐书》之意云尔。”
剧中写辽太祖八代孙耶律大石,官拜辽兴军节度使。因天祚帝宠信奸佞,不听忠谏,反遭猜忌排斥,遂统部西征,征服了忽儿珊诸番,班师回朝,途中行至起儿漫,获悉天祚帝已被金兵所执,便自立为天祐皇帝,以续大辽一统,是为西辽。耶律大石在位十年,常思复国雪耻。这时,金朝遣使勒逼西辽称臣纳贡,耶律大石怒斩金使臣,即拜六院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领车七万,剋日东征,以光复祖业。萧斡里剌率军东进,迂回万里,粮尽班师。此时耶律大石病卒,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临朝在位七年,后传位于太子夷烈,是为仁宗,在位十三年亦卒。而两皇子皆尚在襁褓,于是由皇妹普速完权摄国事。普速完与萧斡里剌次子朴古只私通,谋害驸马朵鲁不(萧斡里剌长子),并鸩杀储君。萧斡里剌忠心保国,率军入宫,焚杀了普、朴二人,并立皇子直鲁古为西辽皇帝,改元天禧。直鲁古在位二十年,丰功厚德,国泰民安,诏命诸臣编纂《皇祖实录》,以昭统系。是夜,耶律大石托梦于直鲁古,并赠《耶律歌》,令其代代传唱。
《六观楼北曲六种·弁言》云:“右六种多经友人评点,今皆不载。非敢委琼瑶之赠于草莽也,诚以文章之美恶有识者子能辨之,必尽举过情之誉列诸上方,是借人之誉己而自誉也,余窃愧焉,故评本则什袭藏之,此则仅分句读以便观览。”
此剧现存清道光年间《六观楼北曲六种》刊本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两种,藏北京图书馆。
三、杂剧《雁帛书》
《雁帛书》则谱元郝伯常经使宋,为贾似道拘留真州者一十五年,而有雁足寄书之事。宋濂《元史》、陶九成《辍耕录》俱载之。(许鸿磐《雁帛书·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出版,蔡毅,1989年10月,第2册)。
杂剧《雁帛书》作于道光二年,未见著录,全剧共四折。此剧写泽州陵川(今山西)人郝经(字伯常),任元朝翰林侍读学士,奉旨出使南宋,“征币寻盟”,被奸相贾似道拘留真州15载,尽受百般屈辱折磨。深秋时节,萧瑟秋风,勾起郝经思乡之情,感伤不已。但见秋雁飞落,忽忆汉代苏武曾拘留于匈奴,鸿雁寄书之事,遂修家书,俱称遭际,系之雁足,令其振翅飞去。郝经妻崔氏,十五载不见丈夫音信,忧心忡忡。一天,忽见一只孤雁落于院中,雁足系一油纸包,拆看方知是丈夫手书,遂将雁书呈朝面君。圣上观书,勃然大怒,即命伯颜统帅雄兵二十万,直逼临安,捉拿奸相贾似道问罪,贾似道至伯颜军中,奉币求和,伯颜即遣郝经之弟郝庸将贾似道押至真州,交由郝经亲自处置。郝经仗义执言,历数其罪状而逐之,贾似道狼狈逃归芜湖。郝经自真州驰归,敝衣入朝见驾,深受表彰嘉奖,授官吏部尚书,赐予金银,衣锦还乡,夫妻团聚。
此剧今存有清道光年间刊本《六观楼北曲六种》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雁帛书·北曲弁言》曰:“元人有《苏武告雁》曲,以雁书事系之子卿,人多艳称之。然《汉书》本传具在,非实事也,惟元郝伯常经使宋,为贾似道拘留真州者一十五年,乃真有雁足寄书之事。宋廉《元史》、陶九成(宗仪)《辍耕录》俱载之。呜呼!伯常文章气节冠绝一时,而雁书一事无足千古。故据本传,参之《宋史》,为北曲四套,以传其奇,表伯常之节,即以斥贾似道之罪,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亦庶几昌黎之意欤。”
据明·宋濂《元史·列传第四十四·郝经》载:
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时经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
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学。书佐苟宗道,后官至国子祭酒。经还之岁,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忠诚如此。
此剧现存清道光年间《六观楼北曲六种》刊本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两种,藏北京图书馆。
四、杂剧《女云台》
《女云台》自序曰:剧写秦夫人一土舍寡妇耳,乃能统部秦王,裹粮杀贼,效命疆场者二十年。殆至无可如何,复能仗节以终,为一代之完人之事也。(许鸿磐《三钗梦·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出版,蔡毅,1989年10月,第2册)。
杂剧《女云台》,全剧共四折,作于清道光二年,未见著录。作者在《女云台·北曲弁言》中曰:“明末多故矣。其时,奋不顾身出死力报国家者概不乏人,而以秦夫人为独绝。夫人一土舍寡妇耳,乃能统部勤王,裹粮杀贼,效命疆场者二十年。迨至无可如何,复能仗节以终,为一代完人,实千古之奇人也。因仿元人百种之体以歌咏其事,其间有《明史》本传相出入者,如召见平台,实在崇祯三年,夔门之役、玛瑙山之捷,均在其后,今撮叙战功不能不少为易置……乃行文熔铸结构之法,非故乱正史也。”
剧中写四川忠州女子秦良玉,雅善词章,兼通韬略武艺,双臂能张开三石之弓。她十七岁嫁与石柱宣抚司马千乘,夫唱妇随,二人情投意合。她丈夫奉旨征讨,屡建战功。后为其部属诬陷,遭受迫害,郁死于狱中。秦良玉悲愤不已,秉承夫志,竭力报国。明崇祯登基后,连年荒旱,烽烟四起,内外交困。于是下诏征兵勤王。秦良玉统部勤王,率兵马,星夜兼程,裹粮先至。崇祯大喜,召见平台,并亲制七言绝句四章,以旌其汗马之功。她驰骋疆场,英勇杀敌,达二十年之久。但崇祯皇帝用人不当,致使张献忠统全部兵马攻入蜀中,其势如暴风骤雨。秦良玉与总兵张令,力拒险要,屡挫其锋。张令战死,秦良玉以两万久疲之卒,浴血奋战三个昼夜,兵溃而归于石柱。张献忠遣使劝降,秦良玉怒斩使臣,誓死坚守,“仗节以终”,真乃“千古奇人也。”至此,剧中写太白金星下凡,点悟秦良玉,告之其前身乃“天魔女”,因见大明之国运已竭,偶尔嗟叹,便被玉帝谪下凡尘,历尽风霜苦难,今已完兹劫数,即刻升天归位。秦良玉顿悟前因,叮嘱其子,要誓死抗敌,不得屈膝偷生,有辱先祖。言毕,即随太白金星驾云而去。
此剧今存有清道光年间刊本《六观楼北曲六种》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五、杂剧《孝女存孤》
杂剧《孝女存孤》全剧共四折,剧中写桂林府参将张士佶之幼女张淑贞,针黹之馀,颇涉诗书,崇尚节烈之风,深明忠孝之义。当时,吴三桂起兵反叛,张士佶率其四个儿子统领本部人马抗敌,但寡不敌众,张氏父子俱阵亡。张淑贞母王氏闻讯自刎。淑贞披发号啕,密谴家人,寻得父兄尸首安葬城外。淑贞一家惟有二嫂生得一男,名张延绪,尚在襁褓。其嫂知丈夫阵亡,即弃子他适。淑贞矢志不嫁,尽心抚养孤侄,历尽千辛万苦,勉励侄儿奋志苦读。延绪聪颖绝世,十八岁中举,二十岁会试高中榜眼,授官翰林院编修。淑贞为其娶妻咸氏,德行温厚贤淑。张延绪将淑贞二十馀载养育之恩,疏奏朝廷,得封官诰命服。淑贞寿辰,延绪夫妇为其摆宴庆寿,并为之建“义姑祠”以旌其孝义。后来,延绪之曾孙张仲友,为陕西肤施知县,见“义姑祠”丹碧摧残,金粉剥落,不胜感伤,遂昼夜督工修复。清明时节,张仲友率族人祭扫祖墓,参拜“义姑祠”。淑贞显灵,告诫族人,恪守祖先遗训:“为臣者尽忠,为子者尽孝。”
此剧作于清道光二年,未见著录。作者在《孝女存孤·北曲弁言》中说:“孝女者,临桂张氏所称之义姑也。孝女之父兄俱死吴逆之难,所剩止一呱呱儿,乃以孱然不字之身,搘拄于巢石为卵破之日,无佽无与且二十年,卒使生者立、死者续,故张氏立祠祀之,曰‘义姑祠’。然夷考其行,推原其心,当时之所以饮血茹恨而为此者,非若朋友、主仆之间感知己、受付托、激于义愤之行,徒称之曰‘义’,恐九京且有遗憾。余即本张氏之意作义姑传。兹改‘义’曰‘孝’者,核其行、原其心也,动于人固不若动于天者之为尤至哉。”
此剧今存版本有清道光年间刊本《六观楼北曲六种》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六、杂剧《儒吏完城》
许鸿磐六种杂剧自序均说明了本事之缘由。《儒吏完城》此序自溯本事,乃源自其友朱韫山之《守浚日记》,叙述拒滑贼之事。《孝女存孤》则谱孝女临桂张氏所称之义姑之事也。(《三钗梦·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2册)。
杂剧《儒吏完城》全剧共四折,亦名《守浚记》。初稿当作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年(1821),修改定稿定名为《儒吏完城》,未见著录。作者在《儒吏完城·北曲弁言》中曰:“吾友临桂朱韫山著《守浚日记》,述其拒滑县贼事,既嘱余为序,又嘱余为之制曲。夫韫山一书生耳,乃能据危城抗强寇凡十馀日,援至而城完,既保其境而西南邻邑皆资屏障,是亦可歌而可咏矣。时余养疴夷门,困顿无聊,且以文辞为破愁之具。岁云暮矣,风雨凄然,乃以病腕握冻笔为此曲四套以示韫山,韫山喜附其《日记》刻之。但雠校稍疏,间有讹字遗句,今皆添正。又有余续行修改处,故此本与彼本少有不同。”
剧中写广西临桂人朱凤森(字韫山),为嘉庆六年进士,授官河南浚县知县。忽报邻县强寇聚众反叛,杀官据城,且要分别攻打邻近州县,朱凤森同满城文武官吏及乡绅百姓商议抵御之策。强寇攻城,朱氏登城督战,殚心竭力,坚守城池十七天。连毙强寇数头领,寇首大怒,驱兵急攻,扬言屠城。在万分危急之时,援兵赶到,朱氏驱兵出城,内外夹击,寇首刘焕章、周延瑞等被擒,敌兵溃逃。朱氏守城有功,册封司马之衔,全城众乡绅于县衙花厅大设酒宴,贺喜庆功。此时,候补州官许某特差人送来所制《守浚北词》四套,朱氏观之大喜。
本剧现存的版本有清嘉庆年间刊刻的《韫山六种曲》所收本,题名为《守浚记》;清道光年间刊刻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本;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七、杂剧《三钗梦》
许鸿磐六种杂剧自序均说明了本事之缘由。在《三钗梦·自序》中自言敷演红楼小说为戏曲者之陋,故愤而作此曰:“《红楼梦》小说脍炙人口,续之者似画蛇足,其笔墨亦远不逮也。近有伧父合两书为传奇,曲文庸劣,无足观者。临桂朱蕴山别为《十二钗》十六折,思有以胜之,脱稿示余,未见其能胜也(韫山后刻其《十二钗》,将此四折中之断梦、醒梦借刻其中,然意亦不相入也)。余谓读《红楼梦》以为悲且恨者,莫如晴雯之逐、黛玉之死、宝钗之寡。乃别出机轴,以三人为经,以宝玉为纬,仿元人百种体,为北调四折,曰勘梦,曰悼梦,曰断梦,曰醒梦,因谓之《三钗梦》。夫晴雯之逐,梦也;黛玉之死,亦梦也;宝钗之先溷尘而后证果,则梦之中又演梦焉。嗟乎!人生如梦耳,余亦在梦中,乃为不知谁何之人摅之悲,平其恨,呓语耶?抑痴人之说梦耶?六观楼主人自题”(许鸿磐《三钗梦·自序》:《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2册)。
编撰者从戏曲结构的要求考虑,而仅选取以三位女子为经,以宝玉为纬,及其有关事件来表达作者的色空观“人生如梦耳”的主题。但与小说原著相比,他把色空的情节作了简单化的处理。同时,小说因此情节而蕴涵的深刻哲理,也变得只是一种空幻的感慨,这与原著的深意奥旨相去甚远。这固然与编者的思想局限有关,但戏曲结构本身的限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杂剧《三钗梦》全剧共四折,未见著录。作者在北曲《三钗梦·自序》中曰:“余谓读《红楼梦》以为悲且恨者,莫如晴雯之逐、黛玉之死、宝钗之寡。乃别处机轴,以三人为经,以宝玉为纬,仿元人百种体,为北调四折,曰勘梦,曰悼梦,曰断梦,曰醒梦,因谓之《三钗梦》。夫晴雯之逐,梦也;黛玉之死,亦梦也;宝钗之先溷尘而后证果,则梦之中又演梦焉。嗟呼,人生如梦耳,余亦在梦中,乃为不知谁何之人,摅其悲,平其恨,呓语耶?抑痴人之说梦耶?”此剧以小说《红楼梦》“晴雯之逐”、“黛玉之死”、“宝钗之寡”的三人悲惨命运为经,以宝玉为纬,仿元杂剧为北调四折:勘梦、悼梦、断梦、醒梦,因谓之《三钗梦》。
剧中写神瑛侍者,乃娲皇炼石补天馀下之顽石,被弃置于大荒山青埂峰下,因受阴阳淬炼之功、日月精华之气,得以化育成男人身。其侧生有神芝、绛珠及芙蓉各一株,屡屡蒙其滋润荫庇,俱蕴灵机,化育为女儿身。四者久居一处,相互爱怜,渐现色授魂与之态。娲皇察觉而震怒,即命警幻仙姑将他们贬落凡尘,令其尽受磨折,以偿其罪孽。贾宝玉虽为簪缨之后,却非纨绔之流。平生惟受温柔,情耽花月,与姨表妹林黛玉、姑表姐薛宝钗同住大观园,二人皆具闭月羞花之貌,均有“咏絮之才”。侍女晴雯才貌颇似黛玉,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晴雯则号为“潇湘次妃”。
侍女晴雯,才貌双全,平素言语尖刻,颇招众忌。一日,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偏信蜚语,要将晴雯逐出,她被逐之时,性情刚烈,兼之抱病,次日便饮恨身亡。宝玉痛心疾首,彻夜未眠,因听丫鬟说,晴雯已升做“芙蓉花神”,即于枕上撰成《芙蓉诔》一篇,设祭哭奠。
林黛玉素视宝玉为平生知己,暗以终身相托。一日,忽闻傻大姐说,宝玉已与宝钗成婚,当她得知此讯,惊愕万分;她体弱多病,形销骨立,一病不起,临终嘱紫鹃:将己尸骸送回扬州安葬。
宝玉与宝钗完婚一载,赴省秋闱,三场已毕,即遁迹不归;宝钗独守空闺,悲愁不已。……一天夜里,警幻仙姑入梦,告之宝钗乃“神芝”转世,并将其接引至天宫。其时,神瑛侍者贾宝玉、绛珠仙子林黛玉、及芙蓉仙子晴雯三人已在彼处相候。警幻仙姑即请“缈缈真人”将其四人之事,制成《红楼梦曲》,以供传唱。
此剧今存版本有清道光年间刊刻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本及清同治甲戌年重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