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中国昆曲史上,他堪称谜一般的人物。
魏良辅,一个在民族传统声乐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开创了昆山腔的大宗师。关于他的地位,从中国昆曲博物馆竖立的两座大师纪念雕像不难看出,一座为汤显祖,另一座大师雕像就是他。然而,即便是被奉为曲圣,倚为鼻祖,身后却名不见经传。就连他的籍贯也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有关魏良辅的生平活动,已经被许多戏曲专家列为戏曲史上值得研究的一大悬案。

魏良辅出生于南昌

魏良辅别号尚泉,这是许多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一点。但是关于他的籍贯,便存在许多分歧。

今年71岁的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老专家万叶仔细翻了翻资料,他说,关于魏良辅的籍贯,在史料上主要有几种说法,但只有寥寥几字带过,分别为明代戏曲家李开先在《词谑》中说“太仓魏上泉”;明代昆山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谈·昆腔》中说“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和明末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

实际上,太仓原是昆山县(即娄东)的一个市镇,唐宋以来属苏州府治。到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以后开辟南北海运,这一带成了船舶进出的港口和贸易市场时,才逐渐繁华起来。万叶提醒说,前两种说法只简单地说出魏良辅在太仓居住,但是沈宠绥的说法中,却注明了魏良辅是豫章人,迁居到太仓去的,从字面上看后一种的说法比较可信,“说魏良辅为江西人,虽然偶尔也有人提出异议,但目前已是戏曲界一种共识了。”万叶说。

只不过魏良辅的身份认识还存在着另一个误会。万叶说:“魏良辅的出生地应该是在南昌陶竹,即现在莲塘一带,我曾经到过当地调查,而且县志上也略有记载,但是在同时代下,南昌新建县也出了一个魏良辅,很多人往往把两人混淆。”看看新建县人魏良辅的履历,出生在新建县松湖镇魏姓大家族,字师召,明正德十一年举人,嘉靖三十一年调任山东左市政使,还是位有名的理学研究者。

步入省级行政长官位置和理学家的魏良辅,怎么会放下官位突然掉头潜心研究戏曲?这也是许多人认为魏良辅非豫章人的原因之一。“因为两人名字相同,时代相近,所以容易造成误解,实际此魏良辅非彼魏良辅。”万叶说。

写《南词引正》时还没成名

按照时间推算,嘉靖二十三年,新建县人魏良辅调任湖广左布政使右参议时,戏曲家魏良辅正在完成他的戏曲著作《南词引正》。

“这本书是魏良辅在苏州地区多年唱曲的重要经验总结,后来被多种曲籍收录。”万叶说,但魏良辅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对昆曲进行改革,有人把《南词引正》看做是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全部艺术总结,但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他正在与苏州地区唱曲名家互争长短。

当魏良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来到昆山后,当地的戏曲发展已十分繁盛。根据记载可以窥见,当时不仅戏班多,而且官府里经常有戏班呈应,民间的戏曲活动也不少,尤其是唱清曲,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苏州虎丘的“中秋曲会”,自从十六世纪初期开始就有,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的清代,可见当时戏曲有多盛行。

史料中最早提到魏良辅的是李开先的《词谑》“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而周梦谷、滕全拙、朱南川……皆长于歌而劣于弹,魏良辅兼能医……”可见当时魏良辅还是和这些人一般,尚未出人头地,尤其提到魏良辅当时还是位兼职郎中。

今人得以见到《南词引正》这部重要的昆曲典籍,则多亏了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晚年手录了该书全文,流传后世。

50多岁确立昆曲宗师地位
魏良辅真正确立改革昆曲宗师地位,已经是50岁以后的事情了。

从著名戏曲评论家潘之恒的《鸾啸小品》记载中可以看出来。“曲之擅于吴,莫与竞矣。然而盛于今,仅五十年耳。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邓全拙……”《鸾啸小品》写作时间为明万历后期1618年左右,可以看出魏良辅“立昆之宗”已有五十多年了,也就是说,魏良辅被崇奉为昆山腔唱曲的领导者地位,在于1560年前后,他的年龄也达到了50多岁。

万叶说,真正推动魏良辅革新南曲的,是在他遇见一个叫张野塘的人以后,而这个人日后也成为他的女婿。

明末人宋直方《琐闻录》有记载“野塘,河北人,以罪发苏州大仓卫,素工弦索……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大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诸贵人争求之,不许,至是竟以委野塘。”

不把女儿嫁给贵人,而许配给被发配的罪人。如此厚爱,不难看出张野塘对魏良辅的影响之大,他有如遇到知音。《琐闻录》记载说魏良辅与张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也就是说在魏良辅50岁后开始与张野塘并习南曲,解决了原来魏良辅所不满昆曲的种种问题,终于将昆山腔的演唱改革成为“江南名乐”。

呕心沥血十年不下楼

关于魏良辅改革南曲之呕心沥血,还有一则典故可以说明。

福建莆田人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神调,度为新声。”

自从遇到张野塘以后,魏良辅就再没有出去卖唱或做走方郎中,专心致志和张野塘“镂心商曲”。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突然间销声匿迹,歌台舞榭听不到他的歌声,看不到他的影子,形容他“足迹不下楼”也不为过。用“十年不下楼”来形容,更见魏良辅下工夫之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在他身边还聚集了善洞箫的苏州张梅谷,善笛子的昆山谢林泉,以及培养了优秀歌手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艺术沙龙。

就连魏良辅的弟子梁溪人、潘荆南等人也带动了流行风潮,“荆南游处必锴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以至于当地有谚语说,“无锡莫开口,谓能歌者众也”。

晚年及逝世情况成谜

可以料想,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全面成功而获得社会普遍承认和赞赏,但他却突然失去了下落和去向。他究竟去哪里了呢?后人苦苦寻找,只有《九宫正始》的编辑之一钮少雅在文中透露了一点消息:“弱冠时,闻娄东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余特往谒之,何期良辅已故矣!”
按照时间上溯,魏良辅也活到80来岁,逝世时间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左右,他晚年及逝世时境况如何?没有具体记载只能成谜。

那么,这位从豫章走出去的戏曲大家在晚年是否回到了故里?这无从知晓,但是后人知道的是,直到万历三十八年(1605),汤显祖一位名叫谢廷瓒的朋友,为庆祝金溪老乡乔迁之喜,特意从苏州带来一个昆曲班子,这也是昆曲第一次进入江西,而一名叫做李太虚的人在江西成立最早的昆曲班子时,已经是明朝崇祯年间,距离昆曲宗师魏良辅不知所终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记者/刘国伟实习生/凌青)

(摘自《江南都市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